【太极拳理论】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理论】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其生理基础,在有科学根据的。
根据陈鑫《太极拳论》曰:“每著之中,五宫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所谓“本然”二字,可理解为“根源”,“原则”或“基础”。
他又指出:“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随曰拳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这个“正理”即说明太极拳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科学原则之上。
太极拳即是用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的优秀拳种,具有悠久历史,明末清初河南人陈王廷在继承戚继光(公元1582-1587年)总结民间十六家拳法三十二势《拳经》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古代导引行气的某些原理和方法,综合创编而成,太极拳是一项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由于风格特点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又具有健身、防身和医疗等多种功能,故流行数百年仍能为世人所喜爱,而不被其它拳种所同化。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面广根深,有非常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次仅从哲学角度概略的研究其基础的科学原理、运动法则,从力学原理探析其"圆运动"之技击优势。
希望能通过这一初浅的探析,系统的阐述太极拳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阴阳五行学说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
1.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及其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大约是西周形成的自然哲学思想,春秋时盛行,战国时被统一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当时的学术指导思想,已被广泛运用。
在机理的阐释上用“阳化气,阴成形”来命题,在机体的描述上用阴阳来概括人体的内外、腹背、脏腑;在调整病理机制的研究中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诊治原则等等。
不少武术家也用“阴阳”概念来阐述其技击原理或战术思想,如越女论剑等。
,明中叶后,随着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不少武术家更以"阴阳"概念来概述其拳理练功方法及战术思想。
像:“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
正是在这种传统影响之下,陈王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以太极理论为基础创编了太极拳,并把"五行"概念也引入拳理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陈鑫《太极拳论》云:“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遗乎两拳。
且人之一身,挥身上下都是太极,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陈鑫《太极拳推原解》)。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系指五行八卦。
以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来比输太极拳的五种步型,即前进、后退、向左、向右和中定(即不动)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八卦来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即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分配在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而太极拳的手法所运动之方向均不出此八方。
故将这八方与前者五步合称为十三势。
阴阳五行学说有其科学性,即肯定阴阳的普遍存在;肯定阴阳的对立斗争;肯定阴阳的依存互根;肯定阴阳的消长转化过程,肯定物质间相生相克的普遍联系。
古代学者认为,阴阳观念原是古代人民,由农业发展的需要,观察各种自然界现象变化,发现事物普遍具有相互对立的正反两面,即“阴阳”。
它是自科学实践为基础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对立统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只能遵循这个法则,不能违背它),变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
变化都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生杀之本始(一切生成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界奥妙所在)”。
《吕氏春秋》亦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混混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所谓“天常”,可做为道理或原则来认识对待的。
关于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左转》和《国语》。
在我国社会生产发展到冶炼事业发达的历史阶段,五行学说得以高度的重视和较广泛的应用。
《左转》襄公二十七年,宋国大夫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材”即指五行。
《尚书.洪范》中把五行作为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看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万物不可缺少的元素。
还认为五种元素间有互相推动、滋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五行相生”;五种元素之间还具有“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这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古人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作为解释事物之间互相关联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根据,而武术理论家们则应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太极拳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2.太极拳具有科学的运动原则
太极拳是由阴阳相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相济。
以太极拳运动之特点(即阴阳运动及其变化)出发,“阴于阳”这一对立矛盾可以衍生出许多的矛盾。
如“意与气”、“形与神”、“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动与静”、“攻与防”等。
正如《灵柩阴阳系日月篇》指出:“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太极拳沿袭我国古代“阴阳”概念,来概括人体生理和运动机制中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所指的概念极为广泛,不仅在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和八种手法充满了千变万化的矛盾运动,即便在动作的左右、上下、大小、里外和进退等整个过程亦都自始至终贯穿着“阴阳”,从而构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演练形式与技
击技巧,其科学的运动法则可以归结为七对矛盾,现分述如下:
意与气
“意”即意识、思想。
所谓“气”即指人体的“精气”,人的生理功能,亦是中医所说之“真气”。
他包括呼吸的“气”(后天气的一部分),“元气”(先天气的一部分)、“丹田气”、“内气”和“命门动气”。
真气由“先天气”和“后天气”互相作用而生成的。
它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故视为人体三宝之一。
武术界则把这种气叫做“中汽”、“内气”、“内劲”等。
这与气“行血亦行,气滞血滞”、“血为气母”之说,是非常吻合的。
太极拳即是行气练气的拳,也是用意练意的拳。
据《十三势行工歌诀》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驱不稍迟”其歌诀强调意念的重要性。
意与气双方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故拳谚又有四条规定:其一,“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其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其三,“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其四,“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可见“气”对习拳者有如生命一般重要。
太极拳在用“意”与“气”方面,与静功(坐功、站功、卧功)有其明显的差别,即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静功一般是指求静而不产生位移(静中求动)。
神与形
所谓“神”,是心的功能表现。
心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对人体起统帅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灵柩.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形”即外部形体动作。
“形为神之宅”,太极拳之“形”,主要靠眼睛,眼随手走,目随势注,通过传神来反应动作的意向及技击。
“神为形所生,形依神而存”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故“形与神俱”(出自《黄帝内经》)已成为医学、养生、气功及其太极拳等共同的理论。
虚与实
虚和实,亦称"阴”和“阳”,它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太极拳运动的又一重要的运动法则。
所谓“实”,意为运动部位或主要用力部位或意欲向外用力之部位的状态或感觉。
“虚”则是从属运动部位的状态或感觉。
拳谚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故《拳经》道:“太极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离不开阴阳虚实”。
虚实随着拳式的变化而转化,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后外动,内外合一。
作为太极拳运动,应首先分清步法的虚实,手法的虚实和身法的虚实,才能进而谈及虚实的渗透及“忽现忽藏”之转变,达到“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部站熬”的要求,此即为虚实的真正含义。
虚实一词的产生,从力学等角度来讲,是由于人体总负荷的重心之偏差所致。
太极拳“步随身换”,及时调整重心,转换顺遂而保持人体平衡,其运动本身动力就产生于重心偏差之转换中,并且通过运动的变化,而重获转换的动力,故有“太极拳运动,就是虚实运动”之说。
刚与柔
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柔中寓刚”。
“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刚与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加强了弹性和韧性力量的“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特点,能够较好发展人体的力量和速度素质,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有人把刚劲比做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比做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
故事谚有:“克刚易,克柔难”。
太极拳有“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进行锻炼的要求,是完全合乎科学道理的。
开与合
开与合贯彻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之中,当运动时,由腰脊主宰运用螺旋形的弧形动作向着体外运动的为开,从体外向体内运动的为合。
拳决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其要求“合者
合其全体之神”。
太极拳一开一合的运动,能改善其人体功能。
正如《陈鑫太极拳论》所述:“周身一起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他还进一步论证了“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的微妙变化道理,故有“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之说。
动与静
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孙膑说:“以静为动为奇”、“默然而处,亦动也”。
十七世纪思想家王夫之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前者指阴阳变化之运动;后者指营养变化相对的静止。
太极拳以动求静,是从表向里发展,这正如拳理中所说:“静中触动动犹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虽动犹静”等是一致的。
其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太极拳以腰为主宰,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配合做螺旋运动,达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静缓急,运转随身”,是与道功静中求动,由里向外发展有显著区别的。
故道功只能养生,而太极拳除养生外,还能防身及御敌。
攻与防
太极拳本身含有技击,它的一招一式都有攻防的含意和要求。
如:“搬拦捶”圆柔和直刚的结合,是用手搬移对手之拳,加以拦阻,并用拳进击对手;如“六封似闭”是用门的开合来象征封锁对手并进而进攻的招法。
开是向内化对手攻势,同时蓄劲准备反攻;合是向外推人,将所蓄劲力向前发放,转守为功。
封是开,闭是合,一开一合,化对手劲力使之落空,我即打之。
如“上步七星”在形式上是栏架对手拳法的防御架势,但稍加变化即能成为犀利的进攻动作。
太极拳“攻与防”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内容,亦是太极拳重要的运动法则之一。
以上这些矛盾的运动、变化均有必然之联系。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
消失”。
阴阳五行两者在运动上互相配合,具有联系各方面的作用,从而对拳术的特点、运动法则、作用及其属性进行分析归纳,作为说理的依据。
故按阴阳对立和相生相克的矛盾运动法则,建立太极拳理论基础亦是有科学根据的。
太极拳中之力学原理
任何一种拳术都有它合乎力学原理之处,不合乎力学原理就不能进行攻击,也不能称之为科学的拳种。
太极拳亦然。
其理论基础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太极拳中有许多动作都可以用力学原理来解释。
我们可以通过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特征、“攻防兼备”之动作特点、化劲法及其与人体的平衡等几个方面的阐释得到启发,以便认识太极拳与力学间的互相融合。
1.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特征:
太极拳以“太极图说”作为基本理论。
在明代王夫之《思向录外篇》有这样的解释:“绘太极图,无己而绘一圆圈尔,殊矣”。
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运动用力的情况与太极图形相形象,太极拳由此而得名颇有道理。
太极拳每一个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圆圈所构成。
拳谚曰:“圈是周身转”、“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足随手运,圆转如神”等此圆或圈的运动,即为太极拳“圆运动”,其内含“阴阳”之两力,作极为缠绵曲折的旋转运动,“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是指圆运动的形式而已。
其圆运动是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形成的。
其中多以平圆、立圆、顺圆、逆圆、大圆、小圆及半圆作为进退、起落和旋转的运动形式,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错综复杂地交织着、变化着、使“圆运动”构成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征。
2.太极拳“圆运动”具有“攻防兼备”之特色
太极拳圆运动即有走化(架招)又有攻击,故太极拳有“攻防兼
备”之特色。
练习者常以圆运动作为探询对手虚实和进攻意向的侦察手段,掌握有利时机,灵活转换,随曲就伸,虚实并举,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如:陈式太极拳中“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云手”则是左右一引一击;“高探马”为左肱背折肘法;“单鞭”又为其顺转左右引击。
从而可以概括,太极拳圆运动的精华乃“攻防兼备”。
3.太极拳圆运动具有化劲法
化劲在太极拳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劲。
所谓“化劲”是指粘劲和走劲的合成,随感随化。
其要点,全在我顺人背。
如用“圆运动”来说,即顺来,以半圆招架,以半圆攻击。
太极拳圆运动和一切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样受力学的定律所支配。
太极拳圆运动的化劲法亦然。
太极拳运动中有许多力学原理,但作为人的运动形式,则是重心的移动和绕重心转动的运动的合成。
其力的组成有大小、方向和着力点三个要素。
拳谚曰:“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此“发落点”即为力的“着力点”。
所谓“发点”,即是先通过移动、旋转或滚动使对方之落点落空,然后再打击对手。
所谓“落点”,既是对方劲力着手自身之部位。
力点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成功与否。
太极拳“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
抽丝或缠丝的运动形式如螺旋。
尤如飞盘在运动。
飞盘在飞行中总的可以看成是抛体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但从飞盘上的每一点似乎又不是,因为它还绕飞盘中心,做圆周运动。
飞盘在空中是转动的,而且飞行曲线非常圆滑,当它运动于手腕抖动的最后一瞬间到空中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形的运动路线。
故所谓“太极劲”,不是平圆,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这种“翻转穿心”和“螺旋转膀”的太极劲,很像地球在公转时不断的自转。
太极拳缠丝劲在技击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按其性能可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两种同处一圆之中,并互相转化,成为
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矛盾。
太极拳的化劲法,即指练拳时随对方来力的方向而走,不做一点抵抗,使对方处处落空。
从力学原理探析,则是由于螺旋曲率半径变化无常,任何压力压在这根螺旋杠杆上都会自然的将压力因螺旋落空而被化掉是一个道理。
4.太极拳圆运动与人体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圆运动是为了保持自身的平衡而破坏对手的平衡。
故用劲发人时,必须掌握机势、方向和时间三个要素。
三者倘能具备,则发人甚易。
如对方将我之重心移出体外,我为克服对方力的作用而保持身体平衡,即要运用前面所讲到的化劲法。
这好比把自己比成一个大皮球,只要运用好“化劲法”不让对方的来力方向通过球心,人体就能保持自身的平衡,而不被对方推倒。
在破坏对方平衡时,还要根据对方的心理表现而变化,故太极拳推手时还应弄清和掌握好粘黏劲(相连不断之意)、听劲(以周身皮肤之触觉来感知)、化劲、懂劲、引劲、拿劲、发劲、借劲、棚劲、捋劲、挤劲、按劲等诸劲中之精髓,用之于身,以便弄清太极拳“圆运动”与人体平衡之关系,实现“以静待动,守中寓攻,攻守结合”的方针。
总之,在太极拳理论基础研究中,应重视历时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分析其若干属性。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来证实整理和发展真理”使太极拳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化、科学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