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古诗词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答案】
1.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2.考查对诗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
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
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