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7.2.5连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7.2.5 连减》(教案)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我们一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7.2.5 连减》。
这个章节主要让我们了解连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会用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在超市购物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商品的原价减去优惠券的价格再减去折扣,的价格就是我们实际需要支付的金额。
这就是连减的概念。
”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穿插一些随堂练习,让同学们亲自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一件商品原价为80元,有一个10元的优惠券,再打9折,问实际支付的金额是多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连减,我还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连减计算器、优惠券和折扣牌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减的过程。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连减的计算步骤,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连减的定义、计算顺序和计算公式等。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包括连减的计算和应用题等。
下面是两个作业题目和答案:
1. 一件商品原价为50元,有一个15元的优惠券,再打8折,问实际支付的金额是多少?答案:38元。
2. 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为25元,他用了10元的优惠券,又得
到了8折的优惠,问小明实际支付了多少钱?答案:17元。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连减的
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连减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在日常
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发挥连减
的优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通过实
际情境引出连减的概念,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这
是本次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 连减计算方法的讲解:我详细讲解了连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
例题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连减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注意引导
同学们掌握连减的计算顺序和公式,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随堂练习的设置:我准备了几个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亲自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对连减计算方法的理解
和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连减计算器、优惠券和折扣牌等,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减的
过程。
这样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简洁明了地呈现了连减的计算步骤,方
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板书内容包括连减的定义、计算顺序和计算公
式等。
6.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两个与连减相关的练习题,让同学们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包括连减的计算和应用题等,这样可以帮助同学
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将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1. 实践情景引入:选择同学们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是因为这样
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连减的概念。
在实际情境中,同学们可
以更好地体会到连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随堂练习的设置:随堂练习是检验同学们对连减计算方法理解
和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会鼓励同学们互相讨论,分享彼此
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实际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直
观地感受连减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6. 作业设计:通过布置与连减相关的作业题目,同学们可以巩固
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题目包括连减的计算和应用题等,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我尽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并结合肢体动作,
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讲解连减的计算方法时,我特
意放慢语速,确保同学们能够听清楚、理解透彻。
2. 时间分配:我合理分配了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
时间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给了同学们足够
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在讲解连减计算方法时,我边讲解边提问,让
同学们保持注意力集中;在随堂练习环节,我给了同学们10分钟的时
间进行自主计算,并预留5分钟进行答案讲解。
3. 课堂提问:我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在讲解连
减计算方法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什么吗?”、“你们能举个例子来说明连减的计算过程吗?”等问题,让
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4. 情景导入:我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作为情景导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连减的概念。
这个情景导入受到了同学
们的热烈欢迎,大家在讨论中积极性很高。
教案反思:
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超市购物场景作为实践情景引入,同
学们对此很感兴趣,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过于关注购物本身,
而忽略了连减的概念。
下次讲解时,我可以在情景导入环节更加明确
地引导同学们关注连减。
2. 连减计算方法的讲解:我在讲解连减计算方法时,虽然用了例
题进行说明,但部分同学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下次讲解时,我可以尝
试用更多的实例来讲解,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连减的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的设置:我设置了两个随堂练习题,同学们在自主计
算时普遍表现得较好。
但仍有部分同学在解答应用题时存在困难。
下
次讲解时,我可以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他们更
好地运用连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我在课堂上使用了教具和学具,同学们对
此很感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同学过于关注工具本身,而忽略
了连减的计算方法。
下次讲解时,我需要更好地引导同学们将注意力
集中在连减的计算方法上。
5. 课堂提问:我在课堂上适时提问,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
但仍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较为内向,不愿意回答问题。
下次讲解时,
我可以尝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后提升:
1. 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为80元,他用了10元的优惠券,又得
到了8折的优惠,问小明实际支付了多少钱?
答案:小明实际支付了58元。
原价80元减去优惠券10元,再打
8折,即(8010)0.8=58元。
2. 一件商品原价为50元,有一个20元的优惠券,再打9折,问
实际支付的金额是多少?
答案:实际支付的金额是38元。
原价50元减去优惠券20元,再
打9折,即(5020)0.9=38元。
3. 超市举办促销活动,一款饮料原价为45元,购买两瓶可以享
受50元的优惠,另外还有8折的折扣。
请问购买两瓶饮料实际需要支
付多少钱?
答案:购买两瓶饮料实际需要支付36元。
45元乘以2等于90元,然后90元减去50元优惠,等于40元,40元乘以0.8等于32元。
4. 小华买了一部手机,原价为2000元,她使用了300元的优惠券,又得到了85折的优惠。
请问小华实际支付了多少钱?
答案:小华实际支付了1470元。
原价2000元减去优惠券300元,再打85折,即(20003001)0.85=1470元。
答案:50元。
100元减去30元等于70元,然后70元再减去20
元等于50元。
希望大家在完成这些练习题的过程中,能够巩固对连减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
如果有遇到困难,可以随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