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30)》(成果方案)(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方案)
编制主要内容
一、规划层次、规划期限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内容要求,结合于都发展实际情况,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县域:包括县城及现有的个乡镇,土地面积约平方公里,为县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于都县中心城区所在的贡江镇,以及罗坳镇、梓山镇、罗江乡、新陂乡、利村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是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空间范围。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于都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及与之紧邻的乡村地带,北至远景规划的北环线,西至贡江城区下游段及新国道跨贡江段西侧,南至厦蓉高速公路,东至规划的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年,其中,近期年,远期年。

二、县域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总体目标
把于都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长征文化名城、宜居幸福家园。

、县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至年,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左右;
至年,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左右。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一主、两副、三轴、三板块”
一主:县城,即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继续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聚,完善现代服务业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将县城培育成为赣州都市区的卫星城之一,成为辐射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年按城镇人口万人、建
设用地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建设。

两副:禾丰镇、银坑镇,按照省级示范镇的要求,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分别带动县域南北板块的发展。

年按城镇人口万人、建设用地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建设。

三轴:依托国道及厦蓉高速公路形成县域东西向城镇产业发展主轴;依托省道及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形成县域南北向城镇产业发展主轴;依托于安公路形成南北向城镇产业发展次轴。

三板块:中部、南部、北部三大板块
()中部板块:以县城为核心,涵盖岭背镇、罗坳镇、梓山镇、新陂乡、罗江乡、黄麟乡、宽田乡、沙心乡、车溪乡、段屋乡等乡镇。

该板块分为产业重点发展区、岭背城乡产业统筹区和黄麟经济林果区。

——产业重点发展区:以中心城区(以贡江镇为主体)为核心,涵盖贡江镇、罗坳镇、梓山镇,主要发展有色金属非金属新材料、绿色照明产业、机械电子、现代轻纺、汽车零部件产业、粮油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加工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以及红色(长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服务业。

——岭背城乡产业统筹区:按照园镇一体模式推进岭背镇区扩容提质和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商品蔬菜和油茶瓜果等特色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优化发展现代轻纺和休闲观光旅游业。

——黄麟经济林果区:以黄麟乡为核心,辐射周边宽田乡、段屋乡、车溪乡等,重点发展果蔬种植、规模养殖、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等。

()南部板块:以禾丰镇为核心,涵盖盘古山镇、祁禄山镇、铁山垅镇、靖石乡、利村乡、小溪乡等乡镇。

该板块分为小溪生态农业区和传统产业提升区。

——小溪生态农业区:以小溪乡为核心,重点发展特色果茶蔬种植、设施园艺、规模养殖等生态高效型农业。

——传统产业提升区:以禾丰镇、盘古山镇和祁禄山镇为主,包括铁山垅镇和靖石乡,重点提升该片区的矿业采掘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工矿遗址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等。

()北部板块:以银坑镇为核心,涵盖马安乡、桥头乡、葛坳乡、仙下乡等乡镇。

重点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

、各城镇规模与职能发展指引
县域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镇及特色镇—一般乡镇”三个等级予以培育和发展。

、县域重大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铁路发展规划
推进赣龙铁路复线建设,改造升级于都站,保留原赣龙铁路作为货运线路,将于都铁路货运站搬迁至罗坳铁路货运站。

()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规划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路网骨架。

完善厦蓉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赣州漳州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

()县域城乡道路规划
规划形成“五纵五横”的城乡主干路网。

三、城市规划区发展布局
、规划区范围
于都县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贡江镇行政全域,以及罗坳镇、梓山镇、罗江乡、新陂乡和利村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规划区基础设施布局统筹
加快于都大道(厦蓉高速公路连接线)升级改造,提升城市南拓的动力;加快国道改线工程,加快城市跨江南拓发展,并强化贡江新区与罗坳、梓山的联系;加快赣龙铁路升级改造,围绕火车站培育发展外向型商贸物流业。

推动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于都与广东沿海地区的联系;远期适时推进国道向南再改线,进一步疏解对外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干扰。

、规划区城乡社区发展统筹
规划区划分为城镇化引导地区和乡村协调地区,其中:
城镇化引导地区:指处于中心城区范围和罗坳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区域
,该地区的村庄以改造提升为主,形成城市型社区。

乡村协调发展地区:指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和中心城区范围之外的地区(不包括罗坳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该地区的村庄以环境整治为主,改善宜居环境品质。

、远景发展布局规划
县城的远景发展仍将按照集约紧凑的理念,加强与周边乡镇的联动,东部与梓山、南部与新陂、西部与罗坳、北部与岭背,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重点向以下五个方向拓展:()三江口发展组团(涵括窑塘、金桥、白口三个村);()跃洲河田居住组团;()罗坳镇南部工业组团;()小溪口产业及生活组团;()新陂北部产业组团。

四、中心城区(县城)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城市性质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兴工业城市;长征文化旅游名城。

、城市职能
区域服务性职能:赣州都市区东翼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于都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产业与经济职能:赣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赣州市域重要的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文化与生态职能:赣南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贡江流域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

、城市规模
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3km以内;
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km以内。

五、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南拓、北优、东延、西连
南拓:以厦蓉高速、国道改线为牵引,以贡江新区、工业新区为建设重点,推动城市跨江向南拓展。

北优:以棚户区改造、河涌治理为重点,推进旧城更新和滨江空间营造,提升老城区人居品质;以旧城更新和厦蓉客运专线站点地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为老城区注入新型功能,并引导老城区适度北拓。

东延:依托滨江优质资源和国道改线,以贡江新区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木梓岭产业发展组团建设为动力,推动中心城区适度向东延伸。

西连:以新增跨江通道为依托,带动中心城区向跃洲及河田居住组团发展并连接罗坳片区。

、城市空间结构:“一带、两轴、三片、两组团”
“一带”:即滨江风光带,是体现塑造滨江特色和城市魅力的核心区域,也是大型公共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和旅游休闲功能布局的重要地带。

“两轴”:即南北向公共服务拓展轴和东西向产业经济拓展轴。

其中,南北向公共服务拓展轴串联老城区商业服务中心与贡江新区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东西向产业经济拓展轴串联工业新区、贡江新区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以及长征体验园等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片”:即老城区、贡江新区和工业新区三大片区。

——老城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以居住、科教、医疗、商业等功能为主。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河涌整治,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和新型功能,降低老城区建设密度,逐步疏解人口,促进老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贡江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重点发展行政、文化教育、体育休闲、旅游服务、现代商业、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等功能,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中心,成为辐射赣州市域中部地区的商务中心()。

推进长征体验园、罗田岩宽石寨风景区、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强化红色旅游、文化纪念等复合型
功能,充分展现于都在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全国红色旅游新的增长点。

——工业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包括工业新区的北区和南区两部分。

北区以改造或保留现有工业为主,限制新增工业的进驻,发展低环境污染的新型电子、现代轻纺等都市型工业,逐步推进滨水地带环境整治和旧村庄、旧厂房的改造,增加公共服务和绿色开敞空间的供给。

南区(上欧工业园)是于都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类型。

同时,配套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县域及赣州中东部地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功能;适度配套面向园区产业工人的综合居住区。

“两组团”:跃洲及河田组团、木梓岭组团
——跃洲及河田组团: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利用滨江和相对独立的环境,打造为低密度生态居住、休闲养生为主导功能的居住组团。

——木梓岭组团: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结合国家粮食局对口支援于都的政策优势,重点吸引国内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建设成为赣州市乃至江西省重要的粮油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用地布局
至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4平方米。

其中,规划居住用地1382.24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1.20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48.95公顷,工业用地827.51公顷,物流仓储用地83.62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668.26公顷,公用设施用地70.17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为610.69公顷。

、特色空间营造
()贡江滨水景观带
以跃洲为起点,经过老城区、工业新区、贡江新城、红军长征体验园和多座跨江大桥,将城市景观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长度约13千米、宽约
-1200米(含贡江水面)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贡江作为于都重要的滨水景观带,需做好宝塔公园、红军长征渡口等现有古迹和景点保护规划,沿江两侧布置景观林木、花卉,并设置商业、体育、文化休闲等设施。

重点打造老城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及红军长征体验园两处“红色旅游”景点,构筑“一江两岸”的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注重对沿江建设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贡江新区核心区
规划范围大致为盘古大道与长征源大道交叉口区域、华岩路与永安路形成的条带状区域,面积约平方公里,为于都中央商务区()。

盘古大道与长征源大道交叉口区域:依托长征源大道两侧的行政、商业商务设施,打造城市综合体集聚的现代都市区。

注重对功能培育和建筑形态、风貌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营造现代都市形象。

华岩路与永安路之间的条带状区域:通过南北两个公园的对景和行政办公、商业、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的城市公共服务集聚轴。

六、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
()对外道路交通
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对外交通道路。

三横:近期包括红军大道红军西路(原国道城区段)、国道改线段、厦蓉高速公路;远景为北外环路、天翔大道、厦蓉高速公路。

四纵:于都大道、省道、青山路、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

规划在厦蓉高速公路出入口东侧设置高速公路施工、养护、救援用地,占地3.26公顷。

()公路客运站
中心城区规划公路客运站个。

将现状于都客运站搬迁至宽田路与于都大道交
叉口东南侧,为级客运站,规划占地面积
7.21公顷,设计日发送旅客量人日;在城区北部古田片区新建一个客运站,为级客运站,服务范围为中心城区与全县各乡镇的客运联系,规划占地面积3.04公顷,设计日发送旅客量人日。

()公路货运站
在中心城区规划公路货运站个。

保留并完善现状站前货运站(位于城区北部赣龙铁路于都站前)与孟口货运站(位于原国道孟口村村口),兼有生产性和生活性两类服务功能;结合物流用地规划新建个生产性货运站场,一个位于厦蓉于都大道与禾丰路交叉口西南侧,占地5.9公顷,另一个位于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占地3.6公顷。

、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十纵十二横”的主干路骨架系统,构筑均衡的城市干道网络。

“十纵”主干路:跃洲大道、河田路、罗坳路、芦山路、良田路广场西路红军大桥、国光路红军大道长征大桥盘古大道、罗田岩路、龙脑路红旗大道于都大桥川江路、古田路渡江大桥大昌路、窑塘大道古田东路。

“十二横”主干路:于古大道龙舌大桥长杏路、雩山大道梧桐路新城大桥、红军西路长征大道雩阳路、站前南路、凤形路濂溪北路金龙路古田南路东河大桥东桥路、杨公路长征东路、跃洲大桥工业大道、金山大道、长征源大道、白竹路、葛坳路、禾丰路。

、公共交通规划
规划到年公交出行比重不低于。

公交车辆按照标车万人配置。

公共交通线网覆盖全部的城市干道,覆盖城区以上的地区;在核心地区规划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4km;在城市外围边缘地区应达到-2.5km 。

中心城区规划个公交综合车厂,位于于兴路与红军西路交叉口西侧,占地5.18公顷,兼顾公交车辆停放、保养、维修等功能。

规划个公交枢纽站,包括:古田公交枢纽站、站前公交枢纽站、雩山公交枢纽站、宝塔公园公交枢纽站、长征广场公交枢纽站、渡口公交枢纽站、楂林公交
枢纽站、商
业中心公交枢纽站、体育中心公交枢纽站、罗田岩公交枢纽站、长征体验园公交枢纽站、汽车南站公交枢纽站、上欧公交枢纽站。

、静态交通规划
规划停车场指标按0.8m2人进行配置,安排停车场总用地40公顷。

结合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及城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体卫生设施、居住区等人流、车流集散区,规划个大型公共停车场,包括:古田停车场、站前停车场、宝塔公园停车场、渡口停车场、楂林停车场、汽车南站停车场、商业中心停车场、罗田岩停车场、体育中心停车场、天河停车场、长征体验园停车场、上欧停车场、跃洲停车场。

七、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双核心,七片心,多节点”的三级公共设施布局体系,即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个,片区级(组团)公共服务中心个,以及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若干个。

“双核心”:在红军大道和长征大道交叉口周边依托现有商业、教育和行政办公基础,结合旧城改造,构建老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布局行政、文化、教育、商业、商务、娱乐等功能;在长征源大道与盘古大道交汇区域,依托山水生态环境和区位交通优势,布局行政、文化、休闲、商业商务、总部经济等功能,形成新区中心和全县的公共服务中心。

“七片心”:结合城市布局,适当建设各个片区服务中心,包括楂林综合服务中心、跃洲综合服务中心、古田片区服务中心、火车站前综合服务中心、工业新区南区服务中心、贡江新区中部服务中心和木梓岭片区服务中心。

“多节点”:以城市街区为单元,从交通可达与就近服务要求,配套相对独立的公共设施系统,形成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平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商业、商务、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在贡江新区行政中心东侧长征源大道两侧和文景路西侧,规划县级商业中心,布局大型商场、特色商业步行街、专业市场。

规划利用现有商业布点,在长征大道与红军大道交汇区域,结合旧城改造布局大型商场、专业市场、酒店旅馆和现代商业街,形成老城片区综合性商业服务中心。

通过环境整治和业态更新,将红旗大道打造为特色商业街区。

在工业新区于都大道与新交叉口东侧规划商贸城。

厦蓉高速出口区域,结合物流园区布置土特产、大型工业产品交易中心;贡江新区新建汽车站区域汽车专业市场。

不同组团规划适当规模的组团商业综合服务中心。

规划在行政中心东侧的长征源大道两侧布局商务中心。

老城区商业综合服务中心可布置部分商务设施用地,服务老城区的品质提升。

在罗田岩森林公园西侧建设于都县旅游集散中心(占地约公顷),为游客提供接待、咨询、交通集散、住宿餐饮、休闲等旅游服务。

、文化设施规划
在渡江大道与水南路交叉口西南侧,安排公共图书、群众文化、专业表演团体、文化展馆和文化行政管理等功能,形成综合性、开放性的集中式县级文化中心。

沿贡江南岸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附近规划新建一批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设施,增设长征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展览馆等设施。

社区级文化设施站点,结合同一级别的公共设施集中组合设置,确保城居民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中学所(其中新建所),通过新建和改造中学,完善校网布局。

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所,小学所,其中新建所。

、体育设施规划
在贡江新区滨江临文景路处规划建设体育中心(主要布置400m标准跑道的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室内训练馆、游泳馆、室外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青少年业余体校等设施),以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进一步适应于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结合居住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增建社区室外运动场、健身房和游泳池等小型体育设施,完善中心城区的社区级体育设施网络。

、医疗设施规划
保留提升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等现状二级以上专科医院;规划新建所综合性或专业性医院;结合道路改造,通过用地调整,对用地较小的医疗卫生设施,采取扩建、迁建、迁并或改为门诊部的形式加以改造。

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应按每-万人设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独立地段小于万人应设处。

表:规划主要医疗保健设施一览表
、福利设施规划
保留现有贡江镇光荣敬老院;在古田片区布局县养老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古田敬老院;在跃洲片区规划县疗养中心。

表:规划社会福利设施一览表
八、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凝翠、七廊通脉、九园鼎立、多点绣绿”绿地系统。

一带凝翠:以贡江滨水岸线为资源,以红色文化和特色化滨水空间为内涵,营造于都最富魅力的滨水绿带。

六廊通脉:结合山体、水系保护,营造六条绿色景观廊道,将外围生态绿地引入中心城区,同时将城区点状和块状绿地联系成网络。

九园鼎立: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在北部老城区、贡江新区和工业新区布局九个城市主要公园,服务城市各个居住组团。

多点绣绿: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绿地系统布局,在中心城区布局数量众多的小型公园,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城市公园绿地
规划中心城区主要公园处,其中城市级综合公园处,片区(组团)级公园处,郊野公园处,专类公园处,另有带状滨水绿地处,公园用地总面积463.1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3m2。

公园可配套娱乐设施及开敞活动空间,为市民集会、举办大型活动提供场所,并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以-750m的服务半径设置社区公园,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要求。

、广场用地
规划城市广场有个,占地总面积17.45公顷。

注:规划广场名称暂定。

九、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红色历史文化街区
以老城内的红军长征遗址和古建筑古构筑物为核心,划定红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约2公顷。

该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高度控制为层,总高度为-12m,以满足保护与协调传统风貌的要求。

对于其中已制定文物保护细则的红军长征遗址和文物古迹应进行严格保护,并适时进行必要的修复,但不得破坏其整体环境;整改有碍文物保护的建筑,以保持原有的机理及风貌特色。

、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采取积极的文保措施,全面保护中心城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个点)和罗田岩石刻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于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双桥、大西门井、程屋岭井、王鸿墓、刘次垣民居、中共于都县中心支部旧址、赣南省政治保卫局、赣南省裁判部旧址等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处不可移动文物。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改造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一切新建、改建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环境风貌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论证、报批程序,严肃查处一切违规建设行为。

十、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设置座给水厂,详见给水厂规划一览表:
表:于都中心城区给水厂规划一览表
、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区域采用完全分流制。

老城区近期采用截留式合流制,远期改造为雨污分流制。

()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扩建后规模为万日(一期扩建后规模为万日)。

()设计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
./(28)
lg 1919.11(9015s ha L t P q ++=
径流系数:
规划建设用地径流系数ψ值综合取,其中,混凝土和沥青路面采用,可下渗地面采用,公园、绿地以及规划建设用地以外地区径流系数ψ值取。

设计重现期取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