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七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综
历史试卷
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郡县制
【解析】AD属于“史实”;B属于“史论”;C属于“史识”。
14.“那种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帝国国会不是一个
‘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B.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德国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信息“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来判断,故D项正确。
【易错警示】德意志帝国宪法可归纳为“一、二、三”
1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
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判断应该是林则徐等人、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是第二次反思后的行动,故选A。
16.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
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B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解析】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缺乏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最后归之失败,A项正确;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具有市场导向性,建立中华民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B项说法不正确;CD两项说法正确较好地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点。
17.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l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一90%出售给
职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
这种现象()
A.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B.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C.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 D.增强了政府干预能力
【答案】B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从材料信息“l00%的国有企业”到“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说明资本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故选B。
18.“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
但是
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C.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
【答案】B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文艺复兴
【解析】从材料信息“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故选B。
【举一反三】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实质
(1)内涵:①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以理性和科学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③立足于现世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2)实质: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复兴的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19.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
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启蒙运动
【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说明是解放人性,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真正信仰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政权,故选C。
A项不符合“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BD项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
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故选D。
A项不全面,BC项说法错误。
21.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
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
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晚清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清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项错误。
22.有专家认为,“中国梦”概念能够揭示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遭遇后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现代化注定了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历史起点不是西方现代化的起点。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史观包括()
①文明史观②全球史观③现代化史观④革命史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史观
【解析】材料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遭遇后”表明是两种文明相遇,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中国的现代化注定了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的信息可知,是站在世界整体与部分的角度看问题,故②正确;材料中反复出现的“现代化”表明了现代化的视角,故③正确;材料中“中国梦”可理解成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没有涉及近现代中国革命,故④错误,选择A
项符合题意。
23.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的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解析】只是从书籍教育和娱乐享受消费的所占比重并不能判断北京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成都,亦不能说明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少,故排除AD;仅从成都和北京两例来观察,并不能以此代表整个东西部的商业发展水平,排除B。
本图只是体现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正符合傅斯年先生的历史研究观。
38.(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
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材料二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材料三……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8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8分)
【答案】(1)秦汉时汉民族的四个特征初步具备。
(2分)
共同语言: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共同地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
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共同的文化: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6分,答出3点即可)
(2)人心的改变: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走向了理性科学时代。
(4分)
政治制度的改变: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4分)
(3)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6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秦汉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完善、三次科技革命
东汉 明中期 康熙 乾隆 嘉庆
5000秦 隋 唐 宋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四个角度加以论述。
第(2)问,注意从限定词“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结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情况和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加以回答。
第(3)问,观点从“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加以提取;然后在结合19、20世纪的三次科技革命加以说明。
39.(22分)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欧洲移民表
材料三 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1)据材料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中国(万人)
【答案】(1)趋势:中国和欧洲的人口都呈增长趋势;中国从清朝前期开始,人口增长迅速,增速超过欧洲;欧洲从16世纪开始,人口较快增长。
(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衣:广泛植棉,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食: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提高;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
(4分)(注:答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满足了人口增长需要等,可得2分)
(2)特点:地域上主要移入美洲,其中移入美国最多;时间上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4分)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以及南北战争的结束,促进了美国的政治稳定;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剩余劳动力的海外迁徙。
(6分)
(3)影响:促进了美国技术发明的不断涌现,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移民加强了美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4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历史、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第(1)问,“发展趋势”结合图片统计图走势回答;“原因”从棉布、水稻与玉米、番薯等角度回答。
第(2)问,“特点”从地域、时间角度回答;“原因”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情况从经济、政治、交通等多角度加以回答。
第(3)问,从“专利证书增长数”以及对世界的贡献角度加以回答。
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以来,埃及、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埃及、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6分)
【答案】(1)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4分)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
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6分,答出3点即可)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19世纪埃及、日本、中国改革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现代化”加以回答。
第(2)问,从“英国模式……法国模式……学习英国……归功于美国”“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军事……海军……大学”“1875~1876年”等与所学知识加以回答。
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材料二(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说)华盛顿将军在8年后树立了一个自愿退休的榜样,我将追随他,能够有更多的先例,就会形成一种惯例,从而使那些妄想延长任期的人无计可施。
——邓博尔《杰斐逊政治著作选》(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杰斐逊哪些思想观点?(6分)
(2)据材料二对杰斐逊作一个简短的评价。
(4分)
【答案】(1)思想观点: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反对终身制或长期当政(6分)
(2)评价:杰斐逊是关心国家和社会、不贪恋权位的民主主义者。
(4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杰斐逊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在8年后树立了一个自愿退休的榜样……会形成一种惯例”加以回答。
第(2)问,从对国家与社会、权力来加以评价。
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
……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方法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评价。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字数在120字左右。
【答案】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应充分肯定。
评分建议:
(1)10——8分,要点全面,引用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2)7——4分,要点全面,能引用史实,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3)3——0分,要点不全面,未引用史实,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切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
【解析】“主要目标”可提取材料信息“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加以回答;“经过”提取材料信息“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结果”提取材料信息“不能签字”;“评价”从这一外交对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