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形象塑造看华顿的女性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形象塑造看华顿的女性观
在《纯真年代》中,伊迪丝·华顿以她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旧纽约上层社会,塑造了有异于传统价值取向的三位主要人物———纽兰·阿切尔、梅·韦兰和埃伦·奥伦斯卡。

本文通过解读分析他们的行为特点和个性表现,揭示“女性主义先知”华顿的女性观,以及她对女性身份地位的深刻思考。

标签: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女性观
一、前言
伊迪丝·华顿1862年出生于纽约的名门望族,她自幼热爱读书,在少女时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她的代表作小说《纯真年代》为她获得了1920年的普利策文学奖。

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为19世纪70年代的旧纽约上层社会,和大多数华顿的作品一样,《纯真年代》的主题也是恋爱和婚姻。

华顿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不同于传统价值取向的人物形象:庸俗又理想主义的纽兰·阿切尔,传统却富有手腕的梅·韦兰和叛逆且人格独立的埃伦·奥伦斯卡。

华顿通过这三位人物的形塑彰显了自己的女性观,以及对女性身份地位的深刻思考。

二、华顿的小说人物塑造
《純真年代》中的所有情节都是从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的视角展开的。

纽兰出生于纽约上层社会,是那个制度培养出来的标准绅士。

虽然生长于繁冗的社会习俗中,纽兰和这个圈子的其他成员似乎略有不同。

他热衷于读书与思考,自认为“比老纽约上流阶层这些精选的标本明显高出一筹”。

他甚至有勇气说出:“女人应当有自由———跟我们一样的自由”。

纽兰虽然在内心里支持埃伦的离婚诉求,但他同意作为家族的代表去劝说埃伦放弃离婚打算。

他一方面为未婚妻梅是纽约上层社会的完美产物而感到满足,另一方面又觉得她有些空洞乏味。

再后来纽兰被埃伦所吸引,可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嘴上说着想抛开社会偏见和埃伦相守,心里却惧怕对习俗传统的背叛。

纽兰最终抛弃了爱情和理想,回归了他心里认定的庸俗家庭生活。

他虽然对身处男权社会的女性表达了同情与关怀,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仍然是捍卫父系男权的一员,只能向现实妥协,逃离精神理想国。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纽兰看待女性的视角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和华顿是重合的。

在旧纽约社会,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应该保有纯真、坚守传统,扮演好主流文化规定好的女性角色,梅就是这样的一位符合社会期待的女性。

在小说刚出版时,评论家们无一例外地认可华顿对梅的形象塑造,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些不同的观点出现了。

梅以上层社会的礼仪准则为行动指导,是旧纽约社会体制的完美产物,甚至是“男性沙文主义的卫道士和推行者”(屈荣英,2008:62)。

从广义上说,梅的“纯真”指的是上层阶级对社会规范和习惯势力的顺从,以及对变革与创新的恐惧和逃避。

作为社会标准造就的女性,她本能地抵制敌对势力对她的侵犯,具体表现为她对纽兰与埃伦恋情的积极应对。

她无意间向埃伦
透露怀孕的消息,正直的埃伦毅然决定离开纽兰。

得知埃伦是被梅赶跑的,纽兰一方面十分气愤,另一方面又惊叹于梅的手腕。

当然,梅的个性中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她个性坚强,对于纽兰的背叛,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另外,她不但没有记恨纽兰,还认可并感谢纽兰在婚姻中做出的牺牲。

从这个意义上说,梅绝非一个刻板的女性形象,华顿对她的形塑表明了作者从心底是赞同传统家庭模式的,也赞颂女性在维护家庭和养育子女方面的贡献。

埃伦自幼在欧洲长大,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拥有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她因为忍受不了拈花惹草的丈夫,毅然离开欧洲,回到纽约城寻求亲人的支持。

在那个时代,女性只能由她与男性的关系定义,埃伦对自由的渴望明显扰乱了社会秩序。

埃伦的反叛体现在诸多方面。

她的穿着有些离经叛道,在会客时“穿戴毛皮,再加上遮蔽的脖颈和裸露的手臂,给人一种任性和挑逗的感觉。

同样,埃伦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体现了优于众人的理性和智力。

正是埃伦的异域风情和独立精神让纽兰眼前一亮,为之倾倒。

事实上,埃伦一直想要获得的自由指的就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

虽然深爱着纽兰,但她不愿意破坏纽兰和梅的婚姻,更不愿意作为纽兰的情妇继续留在纽约。

最后,她用理性克服了情感,远离故土,在巴黎独身终老。

华顿本人创作了多部畅销作品,不仅给她带去了丰厚稳定的收入,也为她在美国文学圈里赢得一席之地。

我们不难看出,华顿对埃伦的塑造寄托了作者对于“新女性”的诸多期待:思想自由、人格独立,能够超越婚姻与生育的女性传统。

三、结语
华顿在《纯真年代》中对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反映出19世纪末女性在社会及婚姻生活中的生存状况与处境,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智力和情感的双重压制。

然而这三位主要人物都并非传统刻板,他们的个性表现与行为方式寄托了华顿对新的社会秩序以及理想两性关系的期待。

参考文献
[1]李珊珊.《纯真年代》中梅与埃伦之对比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2]屈荣英.《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2009(03).
[2]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姣姣(1987.08—),女,安徽合肥人,文学硕士,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