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内阅读检测卷(二)(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内阅读检测卷(二)
(含答案)
小升初课内阅读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①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

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

他用手一摸,全是血。

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

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

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

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②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

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

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

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①________→负伤前行→②_________→解放隆化
2.选段2通过对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董存瑞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 ______
4.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 ______
5.读画“——”的句子,说说作者写时间的流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 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6.这三个自然段,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三大特点:_、____、_________。

7.这样开头的好处是()(多选)
A.既为下文围绕藏戏的这三个特点进行具体描写作铺垫,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先声夺人,使人一看就明白藏戏是一个怎样的剧种。

C.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藏戏艺术的惊叹。

8.把第三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 ______
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完成练习。

①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9.选段主要写阿瑟林斯基发现_______,然后他产生一连串疑问,接着___,最后得出________的结论。

10.我发现,这个事例是按照______的顺序写的。

(填序号)
①得出结论②提出问题③发现现象④进行实验
11.选段中画“”的句子一连用了三个___句,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用“( )”来概括最恰当。

(填序号)
A.百思不得其解___ B.打破砂锅问到底
C.一问三不知_________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这个事例证明了本课的观点:_____。

我还知道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______
阅读《表里的生物》(节选),完成习题。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

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它。

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笑着对我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被一层玻璃蒙着。

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因为……所以一……就……虽然……但是……不但……还……
14.文中句子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句子②是___________描写,句子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15.“我”是一个______的孩子。

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6.“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美丽的世界”是指:____________
17.《表里的生物》采取第___________人称写作,这么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

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

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
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

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②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18.结合课文内容,猜想一下“那种老式学校”大约存在于()A.2000年B.2375年C.2155年
19.“那种老式学校”与玛琪所上的学校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式学校玛琪所上的学校
上学地点_____ _____
授课者_____ _____
学习内容_____ _____
20.未来的学校还可能是什么样的?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 ______
21.阅读下面《狼牙山五壮士》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请给语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
(2)五壮士因为__,所以“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3)文中“眺望”“回头望望”等加点的动词体现出___。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描写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表现了他们_______的精神。

(5)语段结尾“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你由此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 ______
(6)语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______
课内阅读。

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察观测)。

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这些照片表明,意大利天文学家(观察观测)到的所谓“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

通过近距离(观察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观测)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22.用“”画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___年,___国发射的“______ ”探测器进入了环绕______飞行的轨道,给____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24.从文中我们知道科学家对火星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______ ______
25.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科学家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 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6.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俄国的___________。

27.在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的方法。

A.动作描写B.外貌描写C.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
28.下列各句对省略号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示引文的省略)
B.……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表示语气中断,说不
下去了)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表示语意的跳跃)
D.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表示列举省略)
参考答案:
1.请求任务舍身炸暗堡2.动作神态语言英勇无畏视死如归3.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

用“巨人”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

4.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

敌人的机枪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道火网。


面的描写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5.表现出情况的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董存瑞没有退缩,更突显了他坚定不移、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从原文“同志们,上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

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可知,写出了董存瑞请求任务。

从“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可知,这里写出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本题考查了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认识。

第②自然段中“夹紧”“匍匐前进”“滚”“抬头眺望”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3.本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一句,把董存瑞比作“巨人”,“挺立”“坚毅”等词,从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

4.本题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认识。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

”“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这些句子写的是一群人的表现,是场面描写。

突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从而反衬出董存瑞的勇敢以及敏捷。

5.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此句的省略号表示表示列举的省略,即省略了三秒钟、四秒钟等等。

通过写时间的流逝,表现出情况的紧急,董存瑞离死亡也越来越近,但他毫不退缩,表现了董存瑞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热爱祖国的精神。

6.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7.ABC 8.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解析】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句三个自然段中提取关键信息,可知“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是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是藏戏的三大特点。

7.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这样开头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藏戏的赞美之情,还能引发读者的兴趣,让人想要一探究竟,因此选择A、B、C。

8.本题考查反问句该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四步法: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第二步:去除反问语气词和疑问助词。

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
怎么、难道等)去掉。

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

第三步:问号变句号。

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第四步:把句子整理通顺。

结合句子,“还有”改为“没有”,去掉呢。

问号改为句号,陈述句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9.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当睡觉的人眼珠快速转动时,他最容易做梦10.③②④①11.疑问 B 1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阿基米德从洗澡时水会溢出发现浮力原理。

【解析】9.本题考查的是提取文章内容。

由选文的句子“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可知,选段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睡觉的人眼珠快速转动时,他最容易做梦。

10.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选段,从句子“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可知,阿瑟林斯基首先发现现象;从句子“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可知,阿瑟林斯基发现现象后,就提出问题;从句子“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可知,阿瑟林斯基接下来进行实验;从句子“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可知,阿瑟林斯基进行实验后,得出最后结论,因此,这个事例是按照③②④①的顺序写的。

1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理解。

A.“百思不得其解”的意思是多次、反复地思考也无法理解。

B.“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是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C.“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比喻对所问的事情一无所知。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文中划线句子“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连用三个问号,属于疑问句。

表达了阿瑟林斯基对眼球转动这一现象的锲而不舍的追问。

故选B。

1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选段可知,这是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第三个事例。

阿斯林斯基对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产生疑问,通过“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这一过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从而印证了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补充事例时,从自己积累的事例中选取一个能证明该观点的事例即可。

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地球引力。

13.一……就……
不但……还……14.语言动作动作神态心理15.好奇心、求知欲极强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16.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17.一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把表放在桌子上”与“我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它”是条件关系,可以用“一……就……”相连。

“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与“被一层玻璃蒙着”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还……”相连。

1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掌握。

句子①从“笑着”可知是动作描写,从“对我说”可知是语言描
写;
句子②从“取出”“拨开”可知是动作描写。

句子③从“我看得入神”是神态描写;从“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知是心理描写。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可知“我”其实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

具有探索的精神。

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是: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

1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②段句子“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可知“一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17.本题考查人称的掌握。

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是听话的人叫第二人称,如“你、你们”;所指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

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

从文中的“我”可知本文是第一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

示例:本文运用第一人称,能直接表达感情,更真实形象,让读者更能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

18.A 19.学校家里真人老师机器老师所有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根据每个孩子的智力,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20.未来的学校会适合每个学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真人老师和机器人老师共同教学。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生活在2155年的玛琪和托米围绕一本“真正的
书”所展开的讨论,“他们那时候”指的是过去的时候,根据所给选项,2155年的过去是2000年,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

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

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可知老式学校上学地点是固定的校园,授课者是真人,学习内容是相同的,玛琪所上的学校是自己家,老师是机器人老师,学习内容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定制的。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展开想象,想像未来的学校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如:未来的教学楼也有高级电梯,你想上哪个班,只要对着电梯里的麦克风一讲,就把你送到哪个班。

每个教室里没有黑板,只有一台电脑,老师就不那么累了,同学们一下课,老师把下一节要讲的内容输入到电脑上。

21.(1)跳下悬崖
(2)胜利完成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
(3)战士们对祖国和人们的爱及对敌人的恨
(4) 说砸走跳勇于牺牲
(5)“这声音”指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由此我可以体会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6)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使人物主体更加,丰满、人物品质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详解】(1)本题考查加小标题。

从第①自然段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可知描写的是狼牙山五壮士跳下悬崖的情景,因此可以概括小标题为:英勇跳崖。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①自然段句子“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
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可知五位壮士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他们掩护了群众和部队主力撤离,因此“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作用。

读句子,从“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可知五位壮士对于群众和部队主力深深的爱;从“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可以看出五位壮士对于敌人的仇恨和憎恶。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抓住划横线句子中的关键词“说、砸、走、跳”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五位壮士对于敌人的憎恶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上文第②、③自然段句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可知“这声音”指的是战士们跳崖之前喊出的口号声,战士们怀着对共产党的信念英勇跳崖,我能从他们说的话中体会到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恶和厌恨,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有什么好处,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22.观测观察观测观察23.1971 美水手9号火星火星24.火星上没有“运河”,也没有四季变化。

25.火星上很难存在生命。

【解析】2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是眼睛查看。

观测:常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例如,天文观测,气象观测等。

根据语境可知,科学家近距离对火星进行观察和测定应该用“观测”,意大利天文学家对所谓“运河”的现象和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久的查看,故用“观察”。

23.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结合“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可以提取所有的内容。

2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这些照片表明,意大利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所谓“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

通过近距离观察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可以概况为科学家发现火星没有所谓的“运河”也没有四季变化。

25.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段主要是科学家通过近距离观测,推翻了原来火星有生命的猜测,通过观测判断火星难以有生命。

26.穷人列夫·托尔斯泰27.C 28.B
【解析】26.此题考查作家作品。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

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27.此题考查人物描写。

通过“她忐忑不安地想”可知这是在写桑娜心里在想什么,并且是忐忑不安的。

这一段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桑娜的人物性格,凸现了她善良的品质。

通过桑娜最后想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宁愿自己挨揍也会帮助别人。

故选B。

28.此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A.“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还有其他,时断时续,表示引文的省略。

题干中省略号的用法解释正确。

B.“……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这里的省略号说明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