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3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桃3
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张绪成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林业局,陕西白河725899)核桃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益智健脑坚果类食品,具有喜光喜阳、喜水喜肥、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强的生长特点,生产中要及时防治病害,才能保证其健壮、良好的生长,从而促进产量、提高品质,实现增收增效的愿望。
现将核桃3
种常见病害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核桃腐烂病核桃腐烂病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危害枝干,叶片也可受害,导致枯枝枯梢、叶片枯死脱落,严重影响树势。
1.1 发生症状枝条发病,初期失绿,皮层充水并逐渐脱离木质部,发展后失水干枯。
在伤口、创口处发病后,病斑逐渐沿枝梢向下蔓延,环绕一周,枝梢干枯。
幼树枝干发病,初期枝干上出现暗灰色水浸状的菱形病斑,按压后有泡沫状液体流出。
病部树皮呈褐色,并散发出酒槽味。
发展后,病皮下陷,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湿度大时小黑点上生出橘红色丝状物,病斑沿树干逐渐向纵横发展。
后期病部皮层开裂,有黑水流出。
大树主干发病,初期在韧皮部出现褐色小病斑,呈小岛状串联,湿度大时生出白色菌丝层。
发展后,从皮层向外溢出黑色黏液滴,皮下有10~20cm以上的病斑。
后期病皮开裂,流出黏稠黑水糊。
干后发亮,呈黑漆状。
1.2 发病规律收稿日期: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2020 04 19展的原因是目前还没有农作物害虫的标准图像数据集可供使用[14],虽然采集图像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比较容易,但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标准化、智能分类则比较困难,因为需要昆虫分类学家首先对图像进行辨别,然后交给人工智能识别,另外由于昆虫具有不同的虫态、外形相似、种类繁多,图像大多只体现了昆虫的某个侧面,所以要对大量的常见的害虫信息进行甄别和正确标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国外利用红外探测技术研发了记录昆虫振翅频率的便携设备,可以实现昆虫种类的自动识别和监测[15],是一个新的可探索的方向。
4
参考文献[1] 张难雄,李明远.小菜蛾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2005(7):55 56.[2] 闫艳春,乔传令,钱传范.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1997(5):310 314.[3] 王香萍,张钟宁,雷朝亮,等.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J].昆虫学报,2004,47(1):135 140.[4] 许国庆,蔡忠杰,刘培斌.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J].昆虫知识,2008,45(3):357 361.[5] 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代测报工具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9):29 33.[6] 蒋仁贵.最新植物保护与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57.[7] 陆清妹,颜文好,潘文勤,等.利用昆虫性诱剂监测小菜蛾虫情初探[J].广西植保,2009,22(S1):36 39.[8] 吴英杰,刘金龙.昆虫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8):60 62.[9] 陈庭华,陈彩霞,蒋开杰,等.性信息素用于蔬菜害虫的预测预报和发生规律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2,14(5):288 290.[10] 王凯学,黄庆文,陈斌艳,等.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杀雄蛾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9(12):22 23.[11] 王磊.小菜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17(6):45 46.[12] 张茂明.粘着式信息素诱引器捕获小菜蛾试验及图像识别系统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91 294.[13] 何新江.嵌入式水稻灯诱害虫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14] 张洁.基于图像识别的农作物害虫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15] POTAMITISI,RIGAKISI.Largeapertureoptoelectronicdevicestorecordandtime stampinsects'wingbeats[J].IEEESensorJournal,2016,16(15):6053 6061.
(020)·4· 现代化农业 2020年第9期(总第494期)
病菌在病叶病枝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出分生孢子,可通过风力、雨水、昆虫传播。
病菌从伤口、创口、嫁接口等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生长期可发生多次侵染。
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发病高峰期,秋季也可发病。
腐烂病多发生在土壤养分不良,排水能力较差,树体长势较弱,疏于管理的园地。
1.3 防治措施加强园地管理,及时清除病果、病叶、病枝,带离园外集中处理,减少菌源。
根据本园土壤地力,及时施肥,适时增施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促进核桃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力。
保持园地排水畅通,降低相对湿度,预防冻害。
入冬前,发现病斑立即刮除,再涂刷白涂剂,预防树干受冻。
早春时节,发现病斑立即刮除,并涂抹甲基托布津或15%苛性钠或1∶(10~12)的苏打水。
病害高发期,可用逆生4号8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2 核桃黑斑病核桃黑斑病也称为黑腐病、核桃黑,是危害核桃的主要病害。
主要危害幼果、叶片、嫩枝,导致叶片穿孔、脱落,果仁腐烂,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核桃的产量、质量。
2.1 发生症状嫩叶老叶均可受害。
嫩叶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褐色多角形病斑。
老叶发病,初期生出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的近圆形病斑。
发展后病斑逐渐扩大,有时病斑穿孔,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形成大斑。
枝梢发病,出现稍凹陷的长形褐色病斑,发展后病斑绕枝一周,病部以上枯死。
果实染病,表皮上出现稍隆起的褐色小软斑。
发展后扩大呈黑色凹陷、外围有水渍状晕纹的大病斑,严重时果仁变黑且腐烂。
老果发病,只在外果皮。
2.2 发病规律病菌在枝梢或芽内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引发病害。
病菌可借助风力、雨水进行传播。
温度湿度是引发黑斑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素。
适宜发病温度为16~25℃,相对湿度在75%以上,核桃黑斑病可多次侵染。
病菌在叶片、嫩枝的潜育期为7~18d,在果实的潜育期为5~34d,5~6月为发病高峰期。
2.3 防治措施加强园地管护管理,控制好园内栽植密度。
雨季要及时排水排涝,避免湿度过大,减少发病因素。
及时除草、除去病叶枝果,带离园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减少菌源。
对伤口、修剪口要涂抹防腐膜,防止病菌侵入。
采收后清除感病梢枝叶,落叶后入冬前对树干、树枝要及时涂抹护树将军,以保温、消毒防霜冻,对全园喷洒护树将军进行消杀。
在发病高峰期前10d,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300~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噻唑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0%龙克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12d防一次,连防2
次。
3 核桃炭疽病核桃炭疽病是危害核桃的主要病害,属真菌性病害,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时间短、暴发性强的特点。
主要危害枝干,一般受害率在20%,严重时高达90%,严重影响树势和核桃产量,多发生在老树。
3.1 发生症状1~2年生枝梢发病后,初期叶片黄化,从病枝梢的顶端向主干逐渐干枯,病枝上密生黑色小点。
潮湿条件下流出黏液,发展后呈黑色瘤状。
果实发病后,严重时会造成果实大量变黑,导致减产、品质下降。
3.2 发病规律病菌在叶片、病果、病枝、芽鳞中越冬,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可通过风力、雨水、昆虫进行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寄主。
密度大、通透性差、疏于管理等因素都可引发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潜育期为3~7d。
3.3 防治措施及时剪枝,去弱留健,去病留旺,及时清除病果,保持树体长势健壮,合理浇水施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可用国光络利生500倍液或福星600~800倍液等杀菌剂加上80%代森锰锌等进行防治。
(020)·5· 现代化农业 2020年第9期(总第49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