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古农业的特点,错误的是:
A、重视耕牛的使用
B、推广水稻水利工程
C、精耕细作制技术
D、采用青铜器作为主要的耕作工具
2、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开始,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提高
B、战国时期,各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C、汉代推广条播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D、隋唐时期,牲畜饲养量大幅增加,人畜比提高,农业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
3、题干:秦汉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的是______ 。
A. 水利工程的兴修
B.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耕作制度的改进
D. 农业工具的革新
4、题干:下列关于《均输法》和《常平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 。
A. 《均输法》和《常平法》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B.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C.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
D.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使得物价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
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我国古代的铁农具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6、古代中国的农业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灌溉、井灌和堤堰灌溉等,其中通过堤堰引水灌溉的形式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个地区?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松花江流域
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A、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
B、水利工程的建设
C、 Textile production 的提高(纺织业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8、以下关于古代美洲农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马铃薯是南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B、玉米是玉米文明的象征,也是主要粮食作物
C、原住民开发了灌溉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极大发展
D、古代美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水稻种植
9、【题目】下列古代农业技术中,不属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
A. 犁耕技术
B. 水稻育秧移栽技术
C. 播种时间的选择
D. 铁犁牛耕技术 10、【题目】以下关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D. 唐代以后,农业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1、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
B、国有土地制度的普及
C、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
D、改良工具与耕作方法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对古代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影响的表现?
A、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引发了土地兼并问题
D、彻底废除了井田制
13、【题干】我国古代,《诗经》中有“周公东征,四鄙来王”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成就。
以下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带来的社会稳定
B. “四鄙来王”说明周边地区对周王朝的认可
C. 这说明古代农业生产的区域范围得到扩大
D. 这一成就与农业水利无关
14、【题干】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下哪种技术对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A. 耕牛的使用
B. 铁犁牛耕
C. 耕作深度
D. 水稻栽培
15、下列古代农业工具中,最早使用于我国古代的是:
A. 耒耜
B. 铁犁
C. 犁牛
D. 稻床
16、下列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B.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C. 农业生产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
D. 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忽视经济作物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请论述商周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
第二题
题目:《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演进》材料阅读与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改进犁铧,推广耦犁。
耦犁即二人一牛牵引的犁,可以深耕细作,深耕的土地土质疏松,保墒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生长。
材料二: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名叫曲辕犁的新式犁具,其特点是结构轻便,操作灵活,便于在水稻田中耕作。
材料三:宋朝时期,发展了精耕细作技术,如采取轮种、间种、套种的方法,耕作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根据材料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农业耕作技术?这些技术各自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2)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第三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我国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材料二: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材料三:东汉时期,曹操推广牛耕,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战国时期至东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
第四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与天然灾害的关系密切。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灾流行,郡国或被水旱,民有流亡,为转输摇,自天子不能禁也。
”这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情况,农耕文明对于气候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抵御自然灾害,保证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业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如汉武帝派东越灌将军康泰修建著名的芍陂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虽然农业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但人们也试图通过工程建设来调节并利用自然,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增长。
材料三:在唐朝,农学家贾思勰在他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土壤培肥和抗逆性耕作技术。
这种农学知识的积累,使小农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对抗自然灾害的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古农业的特点,错误的是:
A、重视耕牛的使用
B、推广水稻水利工程
C、精耕细作制技术
D、采用青铜器作为主要的耕作工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古农业的特点是重视耕牛的使用、推广水稻水利工程、精耕细作制技术,而青铜器虽然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成果,但并不是主要的耕作工具,因此选D。
2、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开始,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提高
B、战国时期,各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C、汉代推广条播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D、隋唐时期,牲畜饲养量大幅增加,人畜比提高,农业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和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正确的;汉代推广条播法也是正确的。
而隋唐时期牲畜饲养量大幅增加,但人畜比并未提高,这一说法有误,因此选D。
3、题干:秦汉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的是______ 。
A. 水利工程的兴修
B.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耕作制度的改进
D. 农业工具的革新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A项水利工程虽然重要,但不是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进步。
C项耕作制度的改进和D项农业工具的革新虽然也有一定作用,但相比之下,铁犁牛耕的推广更为关键。
因此,正确答案是B。
4、题干:下列关于《均输法》和《常平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 。
A. 《均输法》和《常平法》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B.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C.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
D.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使得物价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均输法》和《常平法》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物资供应,稳定物价,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A项和B项描述不准确,因为这两项政策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调节经济。
C项描述也不正确,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并没有直接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因此,正确答案是D。
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我国古代的铁农具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铁农具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earliest出现铁农具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进步阶段。
6、古代中国的农业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灌溉、井灌和堤堰灌溉等,其中通过堤堰引水灌溉的形式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个地区?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松花江流域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灌溉技术中,通过堤堰引水灌溉的形式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水量较大,历史上修建堤堰进行灌溉更为容易,因此较为常见。
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A、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
B、水利工程的建设
C、 Textile production 的提高(纺织业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选项A的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选项B的水利工程建设保障了农业灌溉的需要;选项D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土地保障。
而选项C中的“Textile production 的提高(纺织业的发展)”虽然与农业生产有间接关系,但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纺织业的发展更多地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因此,正确答案是C。
8、以下关于古代美洲农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马铃薯是南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B、玉米是玉米文明的象征,也是主要粮食作物
C、原住民开发了灌溉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极大发展
D、古代美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水稻种植
答案:D
解析:选项A和B是正确的,马铃薯和玉米确实是南美洲和玉米文明的主要粮食作物。
选项C也是正确的,原住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开发了灌溉技术。
选项D不正确,古代美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不是水稻种植,而是使用锄头和其他简单的工具进行耕作。
因此,正确答案是D。
9、【题目】下列古代农业技术中,不属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
A. 犁耕技术
B. 水稻育秧移栽技术
C. 播种时间的选择
D. 铁犁牛耕技术
【答案】C
【解析】选项A、B、D都是古代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
犁耕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能够提高耕作效率,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可以缩短水稻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而播种时间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来安排,虽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属于直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技术方法。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0、【题目】以下关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D. 唐代以后,农业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D
【解析】选项A、B、C都是关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正确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秦汉时期,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由于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逐渐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而选项D提到唐代以后农业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实际上,唐代以后,虽然农业经济面临一些挑战,但总体上仍然是中国历史上农
业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1、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
B、国有土地制度的普及
C、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
D、改良工具与耕作方法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方面,如精确耕作、选种育种、使用优良农具、农田水利设施兴修等,但并不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国有土地制度。
因此,选项B不是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对古代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影响的表现?
A、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引发了土地兼并问题
D、彻底废除了井田制
答案:D
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确实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但需要说明的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并没有彻底废除井田制,而是逐步转化、补充和替代;因此,选项D不是其影响的表现。
13、【题干】我国古代,《诗经》中有“周公东征,四鄙来王”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成就。
以下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带来的社会稳定
B. “四鄙来王”说明周边地区对周王朝的认可
C. 这说明古代农业生产的区域范围得到扩大
D. 这一成就与农业水利无关
【答案】D
【解析】《诗经》中的“周公东征,四鄙来王”反映了周公东征后,周边地区的人民纷纷归顺周王朝,说明农业生产带来的社会稳定和影响力。
其中“四鄙来王”表明周边地区对周王朝的认可,说明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区域范围得到扩大。
然而,这一成就与农业水利关系较少,因为题干并没有提到与之相关的水利工程。
因此,D选项为错误分析。
其他选项A、B、C都符合题意,正确反映了题干内容。
14、【题干】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下哪种技术对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A. 耕牛的使用
B. 铁犁牛耕
C. 耕作深度
D. 水稻栽培
【答案】B
【解析】在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中,铁犁牛耕对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铁犁坚硬、耐用,牛耕能够减轻人力劳动强度,提高耕作效率,使耕地面积得到扩大。
相比其他选项,A选项耕牛的使用也有一定作用,但不如B选项直接。
C选项耕作深度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方面,但对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较为有限。
D选项水稻栽培主要适用于水资源充足地区,对扩大耕地面积的影响不大。
因此,B选项为最佳答案。
15、下列古代农业工具中,最早使用于我国古代的是:
A. 耒耜
B. 铁犁
C. 犁牛
D. 稻床
答案:A
解析:耒耜是最早用于耕作的农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左右。
铁犁、犁牛和稻床虽然也是古代农业中的重要工具,但它们的使用时间晚于耒耜。
因此,正确答案是A. 耒耜。
16、下列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B.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C. 农业生产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
D. 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忽视经济作物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包括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等。
然而,D选项中提到“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忽视经济作物的发展”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古代农业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一定的发展,只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所侧重。
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请论述商周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农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铜农具的出现: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此外,牛耕技术的出现开始推动铁制农具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水利设施的发展:商周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水利系统建设的加强,包括筑坝、灌溉和排水系统等,这些设施有利于农田抗旱保水。
3.农作物种类和种植技术的多样化:这一时期,农作物的种类逐渐多样化,其中小麦、稻米和其他谷物的种植面积得到了扩大。
4.土地制度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井田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制度强调了土地使用权的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
•为什么考察农业发展表现:本题旨在通过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如工具改进、水利建设、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等方面来考察学生对商周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为何强调主要原因:强调主要原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商周农业发展的背后动力和条件,如生产力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等。
•青铜农具:青铜工具的使用标志着金属加工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农具的耐用性和工作性能,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水利设施:水利设施的建设解决了灌溉等问题,尤其是水旱灾害频发的中国气候条件下,有效的水管理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土地制度: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如井田制实际上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它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综合分析:通过这一题目的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理解每个具体表现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培养起学生从多角度探讨历史问题的习惯。
这样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掌握该历史阶段的核心内容,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题
题目:《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演进》材料阅读与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改进犁铧,推广耦犁。
耦犁即二人一牛牵引的犁,可以深耕细作,深耕的土地土质疏松,保墒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生长。
材料二: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名叫曲辕犁的新式犁具,其特点是结构轻便,操作灵活,便于在水稻田中耕作。
材料三:宋朝时期,发展了精耕细作技术,如采取轮种、间种、套种的方法,耕作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根据材料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农业耕作技术?这些技术各自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2)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
极影响。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汉代农业耕作技术,特点是有牛挽犁深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材料二反映的是唐代农业耕作技术,特点是曲辕犁结构轻便灵活,适应性强;材料三反映的是宋代农业耕作技术,特点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如轮作、间种、套种等。
这些技术的影响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2)这些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水平,为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使得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三是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三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我国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材料二: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材料三:东汉时期,曹操推广牛耕,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战国时期至东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
答案:
(1)特点: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统治者的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农业劳
动者的辛勤努力等。
第四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与天然灾害的关系密切。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灾流行,郡国或被水旱,民有流亡,为转输摇,自天子不能禁也。
”这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情况,农耕文明对于气候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抵御自然灾害,保证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业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如汉武帝派东越灌将军康泰修建著名的芍陂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虽然农业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但人们也试图通过工程建设来调节并利用自然,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增长。
材料三:在唐朝,农学家贾思勰在他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土壤培肥和抗逆性耕作技术。
这种农学知识的积累,使小农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对抗自然灾害的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