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问题·参与·建构————“热力环流”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问题·参与·建构————“热⼒环流”翻转课堂教学的
设计与反思
实验·问题·参与·建构
——“热⼒环流”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江苏省⽊渎⾼级中学马莉莉
“热⼒环流”翻转课堂教学是笔者作为上海圆创教育《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项⽬专家团队成员,
于2015年9⽉24⽇在武汉市常青第⼀中学参加“⽰范引领与教学研讨”地理同题异构,并按照当地学校教学进度执教的公开教学活动,教学时间为40分钟。

在这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笔者努⼒贯彻“让学⽣按照⾃⼰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理念和微课程教学法“三⼤模块、导学⼀体”理论,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策略调整,始终坚持以学⽣为中⼼,帮助学⽣较好地完成内化知识和拓展能⼒,笔者也在实践中享受着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材学习内容分析
“热⼒环流”是⼤⽓运动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引起⼤⽓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因此,“热⼒环流”在本节、在本章都属于基础性知识,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其内容主要有热⼒环流的概念、形成过程(即原理)及其影响、运⽤四个知识点。

教材先是从⼤⽓运动的能量来源⼊⼿,然后通过⼀个实验活动引⼊热⼒环流的概念;再通过对⼀张⽰意图的分析,让学⽣了解热⼒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个“海陆热⼒环流”活动题,让学⽣认识到热⼒环流是⼀种常见的⾃然现象。

学⽣对实验很感兴趣,但是教材上的实验活动材料⽐较复杂,⽽且实验现象有时还不明显,让学⽣动⼿操作效果甚微。

⼀张“热⼒环流的形成”⽰意图,尽管分解为a、b、c三部分,但仍然是静⽌的,⼤部分学⽣很难结合教材上的⽂字表述,想象成动态过程。

海陆热⼒性质差异是学⽣在初中地理、物理中都学过的,所以“海陆热⼒环流”对学⽣来⽐较简单,但由于武汉的学⽣地处内陆地区,对⽩天海风和夜晚陆风没有亲⾝感受。

(⼆)课前准备
1.设计⾃主学习任务单
(1)设计
⾃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教师在“化教为学”理念下,设计的以表单形式呈现的指导学⽣⾃主学习的⽅案,是学⽣⾼效⾃主学习的⽀架与载体。

任务单的设计质量不仅影响着学⽣课前⾃主学习的深度、⼴度与效度,影响着微课等配套学习资源采⽤的类型,还影响着课堂内化拓展的策略及其有效性。

因此,“任务单”在翻转课堂中具有统驭灵魂的作⽤。

⾃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模块中的第⼀模块,主要由学习指南(包括达成⽬标、学习⽅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等)、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部分构成。

其中,困惑与建议是学⽣⾃主学习情况反馈的项⽬,由学⽣⾃主学习之后决定是否填写与怎样填写。

教师关注的是学习指南与学习任务设计。

①达成⽬标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种⽬标管理式的学习,学⽣是⽬标管理的第⼀执⾏⼈,所以必须让学⽣知道通过⾃主学习和探究拓展所要达到的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即达成⽬标。

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的提⾼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因此,笔者根据本课题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标的要求,把学习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了分割,这样达成⽬标在课前和课中也各有侧重(见下表)。

课前达成⽬标课中达成⽬标
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实验视频”和完成任务(⼀),了解热⼒环流的含义;
2.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任务(⼆),理解热⼒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等压⾯的变化,学会绘制热⼒环流⽰意图,解释有关地理现象;1.通过检测,了解⾃主学习成效,体验⾃主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主学习的信⼼;
2.通过⼩组协作进⾏实验探究,内化热⼒环流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提升绘图、分析、协作、探究、交往和表达能⼒,增强“⽣活中地理”意识,拥有⼀双“地理眼”;
3.通过评价反思,发展内省智能和⼈际智能,学会赞赏同伴。

表1.课前学习达成⽬标与课堂学习达成⽬标
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

学⽣⾃主学习能否达成⽬标,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

教师关于学习⽬标的理解、学习⽅法的渗透、学习能⼒的培养、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驾驭,以及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都会在任务设计中呈现出来。

要设计出⾼质量的“任务单”,⾸要的是,遵循⽬标化的原则,即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标相配套,保证学⽣完成任务有质量的话,教学⽬标就已达成;其次,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研究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把知识点转化成⼀个个的⼩问题,这⼀个个⼩问题要能引导学⽣学习教材,启发学⽣分析教材,帮助学⽣理解概念和原理,指导学⽣掌握规律和⽅法,遵循知识的问题化、问题的梯度性与启发性等原则。

针对本课题的达成⽬标和学⽣的知识基础、⽣活体验、思维能⼒,设计了两⼤学习任务,见下表:
序号要求具体任务
⼀观看“实验视
频”,思考下
列任务,完
成表格:
1.观察实验1与实验2中的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并在下图中⽤箭头
绘出烟雾的飘动⽅向;
2.⽐较两次实验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
3. ⽐较两次实验在条件与现象上的差异,你知道烟雾的运动与什
么因素有关吗?这种因素引起的⼤⽓运动叫什么呢?在下表中写
出你的结论吧!
⼆阅读教
材P29~30,
观看“教学视
频”,完成下
列任务:
1.⼤⽓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
3.热⼒环流的形成过程可分解为哪四步吗?
4.热⼒环流会引起⾼空、近地⾯的等压⾯发⽣怎样的变化呢?请
在左侧绘图,右侧⽂字概括,加油哦!
5.读“城市热岛效应⽰意图”,思考:
(1)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环流吗?有的话,请在图中适
当的位置画出来
(2)⼈们常说城⾥吹的风是“乡下的风”,你知道为什么吗?
(3)城市有热岛效应,也有⾬岛效应,你知道为什么吗?(提
⽰:降⾬的形成要具备充⾜的⽔汽、凝结核和⼤⽓作上升运动三
个条件)
表2.课前学习任务
③学习⽅法建议
教师提供学习⽅法建议可以帮助学⽣在学习上找窍门、⾛捷径,规范学习习惯,养成地理思维。

根据本课题的学习内容,笔者给学⽣建议了以下两种学习⽅法。

(见下表)
学习⽅法⽅法应⽤
分析⽐较⼀是在两个实验中,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较实验现象的差异,认识热⼒环流的成因和过程;⼆是⽐较近地⾯与⾼空等压⾯弯曲⽅向的差异,掌握热⼒环流对⽓压的影响。

绘图说明通过绘制热⼒环流形成⽰意图,⼀是掌握热⼒环流原理,⼆是学会运⽤热⼒环流原理解释⼀些地理现象和解决⽣活、城市规划等问题。

表3.学习⽅法建议
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本课题的课堂学习形式是:⾃主学习成效检测→切洋葱实验探究→进阶拓展→评价反思。

“⾃主学习成效检测”和“进阶拓展”环节让学⽣发现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与课前⾃主学习的关联性:课堂上将没有教师讲课,如果不事先认真完成⾃主学习任务,将⽆法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因此,预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设计,主要任务是促使学⽣认真完成课前⾃主学习任务,为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创造条件。

“切洋葱实验探究”设计会激发学⽣的好奇⼼,对课堂活动充满期待,引导学⽣⽔到渠成地参与⾼阶思维活动。

“评价反思”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的好胜⼼,激发学⽣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⑤困惑与建议
该环节是学⽣依据达成⽬标对⾃⼰⾃主学习结果进⾏评价,对⾃主学习过程进⾏反思。

其内容可以是学⽣⾃⾝知识上的障碍、能⼒上的缺陷,也可以是学习⽬标规定要求外的学⽣还希望知道的东西,还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对任务单的修改意见、对教师的建议等等。

(2)操作
对学⽣来说,“任务单”是学⽣⾼效⾃主学习的⽀架或载体。

学⽣拿到“任务单”后,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操作,完成其中的“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

步骤要求⽬的
第⼀步看⼀看看看任务要求,阅读对应的教材内容和图表资料,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
第⼆步划⼀划根据任务要求,在对应的教材内容上划出重要的字词、语句
第三步写⼀写根据任务要求,写下⾃⼰分析、归纳的结论,有条理地完成各项任务
第四步想⼀想对照达成⽬标,想想⾃⼰是否达到⽬标要求,若达到,就是收获;若未达到,想想是什么原因?⽐如不明⽩任务指向不能完成任务,还是看不懂图表、理不清思路等,填写在“困惑与建议”栏⽬中。

表4.指导学⽣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步骤
对教师来说,“任务单”是学⽣⾃主学习成效的反馈载体。

要能准确掌握学情,教师收到“任务单”后就要以班级为单位,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操作,再进⾏课堂活动的⼆次备课。

步骤要求⽬的
第⼀步批⼀批对于知识⽬标的任务是批阅对、错、全⾯性,分别⽤“√”、“×”、“…”表⽰;
对于能⼒⽬标的任务是批阅能⼒⽔平,采⽤激励的⽅式,达到能⼒要求的⽤“☆”表⽰,未达到的则不作任何批注。

第⼆步理⼀理对知识⽬标任务进⾏统计,摸清学⽣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计算出学⽣对各个知识点的正确率,对错误情况进⾏分类;对能⼒⽬标任务进⾏整理,在对应的能⼒⽬标任务旁记下优秀学⽣的姓名,以便课堂上表扬并成为该任务“互讲”的候选⼈。

第三步记⼀记对学⽣提出的困惑进⾏分类记录,摸清学⽣的疑点、兴趣点,以便课
堂上的交流活动有针对性,课堂上的拓展活动有实效性。

第四步想⼀想根据学⽣完成“任务单”的情况,修改和调整已设计好的“活动单”,主
要是课堂活动的侧重点和项⽬。

表5.教师处理学⽣完成的⾃主学习任务单的操作步骤
该班学⽣共35⼈,交来的任务单34份。

其中任务(⼀)基本完成,只是同学在表达上⽤词不规范;任务(⼆)中
的1~4和5(2)是全部很好完成,5(1)画图题有10⼈漏做,5(3)完成情况参差不齐层次,主要是表达不完整,还有4⼈是空着,2⼈写不会做。

2.录制微视频
微视频是帮助学⽣完成⾃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是微课程教学法三⼤模块中的第⼆模块。

它是教师提供的帮助学⽣课前⾃主学习的⽀架之⼀,与“任务单”相配套,可以使学⽣因为“任务单”⽽纲举⽬张、⽬标明确,因为“微视频”能排除疑难,提升⾃主学习质量,从⽽帮助学⽣达成学习⽬标。

“热⼒环流”是⼤⽓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但是,学⽣基本上没有感性认识,在阅读图⽂材料与动态想象、真实理解之间存在着障碍。

基于教材上的实验活动材料和现象等问题,笔者就把现场操作演⽰实验改为实验视频,录制了⼀个时长为1分32秒的视频,这样⼀来避免操作时的不成功,⼆来便于学⽣清楚观看、重复观看。

具体过程是:先是点燃⼀束⾹插⼊⼀个空的长⽅形玻璃缸内,观察烟雾飘动⽅向;然后⼜点燃⼀束⾹,插⼊⼀个底部两侧分别放有冰块与热⽔的长⽅形玻璃缸内,观察烟雾飘动⽅向。

这样,让学⽣看到“热⼒环流”,感受“热⼒环流”现象,完成“学习任务(⼀)”,悟出“热⼒环流”概念。

“热⼒环流”的原理就是其形成过程,它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基于学⽣困于图⽂结合和动态想象,笔者就录制了⼀个时长为3分41秒的教学视频。

具体过程是:⾸先是把教材中“热⼒环流的形成”图进⾏动态解读,⼀是分解⼤⽓运动形式,解读形成过程;⼆是分离出等压⾯,解读等压⾯在⾼空、近地⾯的变化差异;然后是把教材中“海风和陆风形成”活动进⾏情景化,再演⽰形成过程和等压线的变化,让学⽣真切地感受到热⼒环流是⼀种常见的⾃然现象。

这样,帮助学⽣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和掌握“热⼒环流原理和应⽤”。

3. 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1)预设思路
依据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四步法”原则,笔者对本课题的初步设计是:
道单选读图题,检测⾃主学习,组内协作评价,时间为
组内协作评价,时间为5分钟。

第⼀步:4道单选读图题,检测⾃主学习,
根据《任务单》的难度系数,围绕“热⼒环流原理”,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选定4道单选读图题对学⽣进⾏⾃主学习检测,让学⽣收获⾃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详见图1:
图1.课堂学习活动第⼀步的单选读图题
是真的吗?组内合作,组间展⽰,时间为
组内合作,组间展⽰,时间为20分钟
分钟。

求证实验探究:“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
第⼆步:求证实验探究:
第⼆步:
通过实验,让学⽣在体验中感受“热⼒环流”在⽣活中的应⽤,体会“⽣活中的地理”。

详见图2:
图2.课堂学习活动第⼆步的实验探究任务
分钟。

组内合作,组间展⽰,时间为10分钟
第三步:
第三步:拓展进阶,你愿意更上⼀层楼吗?
拓展进阶,你愿意更上⼀层楼吗?组内合作,组间展⽰,时间为
热⼒环流原理不仅可⽤于我们的⽇常⽣活,还可⽤于城市的合理规划。

针对该校地属武汉市,⽽武钢⼜是武汉⼈最熟悉的,所以探究武钢⼚址选择的合理性能触发学⽣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实⽤性。

详见图3:
图3.武钢选址探究任务
热⼒环流虽说是⼀种⾃然现象,但⼈类活动也会使局部地区出现热⼒环流。

让学⽣探究“上⽅⾕的暴⾬为何是诸葛亮的⼀把⽕之为”,不仅激发学⽣的兴趣,还能让学⽣收获“对流⾬的形成”。

详见图4:
图4.“上⽅⾕暴⾬”探究任务。

分钟。

第四步:评价反思,本节课,你最欣赏的是哪个组或哪个同学?你学会了哪些?组间评价反思,
时间为5分钟第四步:评价反思,本节课,你最欣赏的是哪个组或哪个同学?你学会了哪些?组间评价反思,时间为
该环节是考虑到学⽣今天的学习对明天发展的意义,是为了激励学⽣学习,帮助学⽣有效调控⾃⼰的学习过程,使学⽣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品质和个性特征。

详见图6、图7:
图5.评价任务
图6.反思任务
(2)操作⽅法
①协作探究法
以⼩组为单位,组内进⾏明确分⼯,主要有主持⼈、记录员、成果展⽰发⾔⼈与质疑⼈等。

组长为⾏政长官,制定好每次活动的主持⼈,主持⼈负责组织本次活动的探究流程,召集组内成员进⾏积极有序的分析、讨论及其成果汇总,确定成果展⽰发⾔⼈与质疑⼈。

⼈员分⼯实⾏轮流制,⽬的是体验不同⾓⾊所承担的职责。

②“展⽰—质疑”交流法
展⽰就是⼩组探究成果的呈现,先展⽰⽂本成果,再对照⽂本成果进⾏阐述。

这可以是成果展⽰⼈独⽴进⾏,也可以是多⼈配合进⾏。

质疑就是其他组把本组的探究成果与展⽰成果进⾏对⽐,提出异议;展⽰组再进⾏回应,可以是解释本组的成果,也可以是质疑其他组的成果。

经过多次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展⽰权与质疑权都需要各组举⼿竞选,教师根据情况决定。

⼀般根据举⼿的前后,有时为了⿎励参与度低的⼩组、激励课堂活动得分低的⼩组或动作迟缓的⼩组,可优先考虑;有时为了增加质疑的机会,还可有意让协作成果错误较严重的⼩组展⽰。

③评价机制
有时课堂活动看起来很热闹,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但细⼼观察,不难发现积极参与活动的往往只是个别⼩组中的某⼏位学⽣,⽽⼤部分学⽣则处于旁观者的⾓⾊,尤其是在“展⽰——质疑”交流活动时,有很多学⽣处于游离状态,不关注或不认真倾听,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泡沫”现象。

为了避免“泡沫”现象,要让全体学⽣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维持参与热情的“保鲜度”,教师除了要明确各⼩组成员的分⼯与职责,精⼼设计每个活动环节外,有必要引进定量评价的机制。

即以⼩组为单位,课堂每个活动环节都进⾏定量计分,计分标准公开透明,计分者主要是教师,评分者为学⽣,这样在“评价同学”环节中也就有据可依。

项⽬⼩组⽅法⽬的
参与﹢1分举⼿回答,不管对错,每次都有⿎励学⽣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参与的胆量展⽰权﹢2分⼀次活动只有⼀个⼩组有展⽰机会⿎励学⽣积极参与,增强效率意识
质疑权﹢1分不管对错,每次都有⿎励学⽣⼤胆质疑,增强主动性
质疑正确﹢1分补充或修正⼀处1分,⼆处2分,以此类推激励⼩组协作探究时要正确、全⾯,陈述时要规范准确,倾听时要认真⽐对,增强团队意识
重复回答﹣1分
发⾔内容与前⾯重复⼀处1分,
⼆处2分,以此类推
培养学⽣认真倾听的习惯,激励学⽣积极思考与有效发⾔
表6.定量评价表
⼆、课堂教学过程
1.四道单选读图题,检测⾃主学习
本环节的要求是:先做⼀做——同学独⽴完成,再议⼀议——组长组织交流,再写⼀写——组长展⽰答案,最后评⼀评——组间质疑评价。

2分钟内,第⼀组、第五组和第六组依次完成“做⼀做”和“议⼀议”,三位组长都迅速到⿊板上写出本组答案,都是B、A、B、A。

约3分钟时,其他三组也完成“⾃主检测”。

尽管有⼀位同学提出质疑,但在笔者的问题引导下,⾃⼰发现了问题,并主动修正了,可以说,正确率接近100%,说明学⽣在⾃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课前⾃主学习很有成效。

2.交流任务单,互讲解惑
考虑到学⽣完成任务单是在⼤课间时间,⽽不是隔天晚上在家“按照⾃⼰的步骤学习”,可能会存在某些不⾜,于是,笔者临时调整课堂环节,增加了这个活动。

本环节的要求是:学⽣以⼩组为单位,先进⾏协作评价,以互讲的⽅式解决“任务单”中的问题;然后以绘制热⼒环流⽰意图的⽅式,展⽰协作成果。

约1分钟,第六组组长就组织绘制“热⼒环流⽰意图”。

⽽此时第⼀组在交流任务(⼆)中的第5个⼩任务时有障碍,笔者就让第六组⼀位同学去帮忙,结果另⼀同学主动要求同去。

约2分钟后,笔者让最快的第六⼩组派出两位同学合作展⽰,⼀位同学画图,另⼀位摆放词条完成“热⼒环流⽰意图”,学⽣热情⾼涨。

接下来⽣⽣在的质疑交流活动中完善热⼒环流过程⽰意图,师⽣共建热⼒环流的思维导图(见图7),⽤时约8分钟。

图7.师⽣共建的热⼒环流思维导图
3.知识普及,解惑抢答
从批阅学⽣的课前⾃主学习任务单中,发现本班学⽣对以下4个知识(见下图)的掌握上有参差不齐现象,⽽这⼜是学习本课题的基本常识,于是决定课堂上增设该环节,以个⼈抢答的⽅式对学⽣进⾏普及,学⽣积极性很⾼,只⽤了2分钟就完成了。

图8.新增知识普及的问题
4.求证实验探究:“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
第⼀步:⼩组协作实验。

六个组都迅速地分成两⼩组,⼈员分⼯也很明确,只是第⼆组和第四组,把两⽀蜡烛各分给两个⼩组,其他组都是按要求进⾏。

由于采办⼈员误买成美⼯⼑,笔者从安全考虑,只能让学⽣慢慢地⼩⼼切洋葱。

这样,整个实验过程经历了约15分钟。

(如下图所⽰)
图9.“点蜡烛,切洋葱”探究活动
第⼆步:实验现象汇报。

各⼩组都很积极主动地举⼿,争着要求汇报,⽤时约5分钟。

具体过程如下:
师:“切洋葱,流眼泪”是真的吗?
⽣⼤声:真的
师:“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
第⼀组⽣1:我切洋葱没点蜡烛,⼀会⼉眼泪就流下来了;
⽣2:我是点蜡烛的,她在说流眼泪时,我还没感觉呢。

⼜切了⼀会⼉,才流泪。

第⼆组⽣1:我与他都点了⼀⽀蜡烛,可我没流泪,他流泪了。

他蜡烛放的(离洋葱)远,我放的近。

第三组⽣1:我切洋葱没点蜡烛,是泪流满⾯,⽽她⼀点反应都没有。

师:从同学们的体验看,“点蜡烛,切洋葱”并不能完全不流泪,但⾄少流的泪要少、要慢。

第三步:实验现象解释。

开始各⼩组都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后经笔者的引导,都恍然⼤悟,⽤时约5分钟。

具体过程如下:
师:“点蜡烛,切洋葱”为什么能减少流眼泪呢?(⽣⽆语)
师:请同学们在《活动单》上画出洋葱与蜡烛的位置,运⽤热⼒环流原理,画出⼤⽓的运动状况。

(⽣画图)
1分钟后,第三组组长举⼿:⽼师,我们知道了。

师:那你到⿊板上画图说明吧。

(该⽣画图,见图1)
师:你指着图解说⼀下吧
⽣指图:点蜡烛处温度升⾼,空⽓上升;洋葱处温度低,空⽓下沉。

洋葱的刺激性⽓味就被下沉空⽓带到两侧扩散开了。

师:⼤家觉得她说的怎么样?表⽰⼀下(⽣⿎掌)
第⼆组⼀同学举⼿:⽼师,她讲的是对的,可她画的等压线不对
师:那你来修改⼀下(该⽣画图,见图2)
师:你能解释⼀下吗?
该⽣指图:这⼉温度⾼,⽓压低;这⼉温度低,⽓压⾼。

等压线是“⾼凸低凹”,她画反了。

师:他修改的对吗?⼤家表⽰⼀下(⽣⿎掌,师擦除错误线条,见图3)
图10.师⽣共建的热⼒环流探究成果图
5.拓展进阶:根据热⼒环流原理,武钢的位置是否合理呢?
针对该校学⽣的实际情况,临时增加了两个活动环节,所以该环节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探究。

6.评价反思
根据⿊板上计分情况和同学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经过全班公开评⽐,得分最⾼的第五组获得最积极组,发⾔、绘图赢得掌声的第六组被评为最精彩组和最主动组,其他组都能协作交流、探究均获得最默契组。

⽤时约1分钟。

三、教学反思
课后,通过与点评专家、现场听课教师的交流,以及场外听课教师的问题反馈,再结合⾃⼰的课堂观察,笔者在以下两个⽅⾯的感触颇深。

1.实验引领,主动参与
“热⼒环流”属于⾃然地理,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超出了学⽣感知的范围,学习难度较⼤。

⽽实验可以让⽆法观察的宏观的热⼒环流现象具体化和可视化,使学⽣在⽣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主动参与的意识。

基于同题异构的要求,教材上的实验活动已是司空见惯,⽽且还是假设的,学⽣体验也不会很深刻。

于是,笔者从“⽣活中的地理”着⼿,受启发于中央卫视“是真的吗”栏⽬,设置了⼀个“切洋葱”⽣活⼩窍门验证实验,这个实验不仅材料简单、容易操作,⽽且还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母烹饪菜肴的艰⾟和付出。

虽说⽤时较长,但学⽣亲历了过程,体验是深刻的,收获的不仅仅是⼀个结论,⽽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团队分⼯合作,发挥想象⼒、观察⼒、分析⼒、迁移⼒和创新⼒,体验“发现”真理和验证规律的成就感,进⼀步增强今后课堂上主动参与的信⼼,以及深度参与的热情。

2.问题导向,⾃主建构
问题是学习的动⼒,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的探究欲望。

如课堂活动4 “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和课堂活动5“根据热⼒环流原理,武钢的位置是否合理呢?”,引导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已有图式“热⼒环流原理”的扩展和更新,⾃主建构“热⼒环流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应⽤能⼒和迁移能⼒。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以问题为平台,可以发展学⽣的思维能⼒。

如课前⾃主学习任务(⼀)设计的问题链:①观察实
验1与实验2中的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并在下图中⽤箭头绘制出烟雾的飘动⽅向;②⽐较两次实验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③⽐较两次实验在条件与现象上的差异,你知道烟雾的运动与什么因素有关吗?这种因素引起的⼤⽓运动叫什么呢?引导学⽣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都能参与思考,让他们的思考在不断爬坡中加深理解,⾃主构建“热⼒环流的概念和成因”。

问题是反思的⽀架,以问题为指针,可以启发学⽣的内省智能。

如在⾃主学习检测环节中,有⼀位同学对第3题提出质疑,这时,笔者提出1个问题“你到前⾯来,指图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呢?”该⽣指着图刚说了⼀句就发现⾃⼰原来的认识有错误,⽴马改⼝说:“⽼师,我做错了”。

笔者启发道:“你错在哪⼉了呢?”他从容答道:“⼤陆空⽓上升,⾼空形成⾼压,等压线向⾼处凸起,应该选②等压线,我看成①了”。

这说明,学⽣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主反思,⾃主修正,⾃主建构“热⼒环流对等压线的影响”。

⼀句话,在问题引导的⽀持下,学⽣具有发现真理的能⼒。

参考⽂献:
[1] ⾦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学出版社,2015:205-219.
[2] 马莉莉.探触⾼中地理翻转课堂中“任务单”的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