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1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证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产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证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进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取“举行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情势,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保证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证体系的掌控。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照视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现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知道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进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照(或学生家庭照片对照)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照引入
(导入3)
学生描写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态,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愿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现讲授]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现]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现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形调查。

(资料展现)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照]: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挑选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证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换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形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挑选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当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善
[录象] 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善
[数据展现]
(1) 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 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证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小结]
[课外拓展]
1、反应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历史小报。

2、专题研究:从票证看历史。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部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知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法
(1)通过浏览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摸索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知道。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访问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位言的深入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酷爱新中国、酷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权势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部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进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获得三大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4月,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渡江战争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

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干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何说它起着暂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发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

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授: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
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暂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会议还肯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

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城楼上的庄重宣布,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观看相干影视资料片断,然后展开讨论。

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浏览课文和相干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干内容进行讲授。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控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3
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一、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由于邓小平理论环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

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奉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进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建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干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干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示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进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换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奉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4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控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
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
1、正确知道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进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喜报图
2、教师活动
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位”的人物是谁?(张謇)
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
设计理念:挑选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
【自主学习建构新知】
1、学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遭到鼓励。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2、创设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
设计理念:通过生活化、大众化的“名人访谈”情境,变历史事件为现实生活,变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

依靠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点----主动性。

3、教师活动:小结学生名人访谈的表现情形,过渡:张謇大生纱厂的命运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浏览教材第二目,提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干信息。

设计理念:紧扣教材,承上启下。

4、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时期、特点、原因。

教师活动:
⑴指导学生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课件展现)
1、洋务运动的推动
2、封建制度的禁止
内因: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帝国主义东山再起
⑵点拨: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

学生活动:学生口头回答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
设计理念:初步感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历史有效信息能力。

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张謇来到1914”(课件)
教师活动: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张謇请你帮忙创办实业,调查市场行情:
①此时创办实业是否有利?为何?
②当时有那些行业合适发展?请具体介绍
③根据市场行情,你会把资金投入到哪个行业?工厂会设在哪些地方?为何?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你的企业将会显现什么状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什么阶段?为何会这样?
学生活动:浏览教材,完成市场行情调查,探究知识:
①有利于创办实业,由于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②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③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工厂会设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由于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内地却非常薄弱。

④倒闭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战后至新中国的成立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克服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复原。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回想本课知识,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发展阶段艰巨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安稳,发展水平极为落后。

中国的民族工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5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进程方法浏览资料鉴别知道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知道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形→历史意义和历史缺点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大胆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期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想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何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旧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连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猛烈斗争,带领一批青年掀起了动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浏览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浏览标记,按小组交换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何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定兴起。

理由以下[可启示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摸索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同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动力特别庞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权势,企图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独裁、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英勇冲击,掀起了动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控“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
行着,资本主义大国相互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觅更好的前程,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控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控《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控《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
2、你怎样评判新文化运动?(提示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示人们寻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点: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浏览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判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情势进行启示引导,帮助学生知道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取“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第一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应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重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应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进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
巩固小结
1、依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形→历史意义和历史缺点”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挑选题:应选A(陈独秀)。

3、提示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及课件到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