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炎,就是脾火!一张治唇炎的方子,釜底抽薪,改善唇裂、唇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唇炎,就是脾⽕!⼀张治唇炎的⽅⼦,釜底抽薪,改善唇裂、唇痛
(本⽂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

⽂中所述配伍、⽅剂,必须在中医师当⾯辨证
指导下来借鉴、应⽤,切勿盲⽬尝试。


本⽂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剂学》、《⼩⼉药证直诀》
你好,我是中医⼈,⽂君然。

今天这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唇炎的话题。

唇炎,这也是冬天⾥的常见病啊。

我给你讲个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个⼩男孩,当时年纪是12岁。

12岁⼩男孩,你想啊,那正是⽕⼒旺的时候。

结果,他这⽕⼒,就烧到⼝唇部位了。

好家伙,⼝唇和唇周围的⽪肤⼲燥、灼痛半年之久,可
给他难受坏了。

看着⼉⼦遭罪,做⽗母的⼼如⼑绞,于是带他四处求医。

内服抗⽣素、维⽣素、扑尔敏,以及
外涂软膏,等等办法都⽤了,说啥就是不好使。

这可怎么办啊?最后,家长决定带孩⼦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双唇和周围⽪肤颜⾊暗红,下嘴唇⼲燥⼲裂,并且伴有淋巴结肿⼤和扁桃体肿
⼤。

当时,医家给开了⼀张⽅⼦。

但见——
⽣⽯膏15克,栀⼦、藿⾹、防风各6克,⽣地黄、⽞参各10克,麦冬6克,⽢草3克,桔梗、浙
贝母各6克。

结果如何?患者服⽤3剂之后,⼝唇周围的⽪肤就变淡了许多。

⽪损⾯积缩⼩。

患者⼲裂灼痛现
象⼤⼤缓解。

疼痛感减轻了,这孩⼦⽴刻就有精神了。

⽗母看了,⼼⾥踏实了很多。

接着,原⽅不变,继续投⽤3剂,诸症悉平。

⽽且,患者接受随访三年,未曾复发。

这是1998年,在《⼭东中医杂志》上刊发的验案。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查找⼀下。

这⾥的道理,值得⼀说。

其实,对于这个唇炎,我们中医习惯把它叫做“唇风”。

它的由来,中医认为和脾胃积热上冲有关
系。

《医宗⾦鉴》⾥头就说,此证“由阳明胃经风⽕凝结⽽成”。

后来,中医普遍认为,此病是脾
胃伏⽕上冲所致。

脾开窍于⼝,其华在唇。

所以,脾胃有热,会很⾃然地反映在患者的⼝唇部
位。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得清散脾胃伏⽕,这是最关键的。

我们看看当时医案⾥,是怎么实现这个⽬的的——
⽣⽯膏15克,栀⼦、藿⾹、防风各6克,⽣地黄、⽞参各10克,麦冬6克,⽢草3克,桔梗、浙
贝母各6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泻黄散的加减。

泻黄散,也叫做泻脾散,它源于《⼩⼉药证直诀》。

其基本构成,就是藿⾹、栀⼦、⽯膏、⽢
草、防风。

顾名思义,此⽅就是⽤于泻脾胃之⽕的。

其中的⽯膏和栀⼦,毫⽆疑问,⽤于清热
泻⽕。

藿⾹和防风,两者都有⾏散之能,⽬的是把郁⽕散开,实现⽕郁发之的⽬的。

如此,⼀
清⼀散,脾胃伏⽕就没有藏⾝之地了。

在这个基础上,医案中加⼊⽣地、⽞参和麦冬,⽤于滋阴清热润燥,再⽤浙贝母和桔梗软坚散结,如此,⼩患者的诸多症状,就可以很好改善了。

严格说,这是泻黄散和增液汤的合⽅加减。

⽂⽼师把这样的经验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们借鉴和参考。

因为⽤泻黄散加减治疗唇炎,这在中医圈⼦⾥,是⼀个⼴为流传的、不错的办法。

如果现在的你或你的家⼈,正在受这个问题困扰,那不妨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化裁。

前提,务必是辩证准确。

专业读者朋友,您也将其牢记。

临床上,很多中医⼈对唇炎没办法,⼀筹莫展。

实际上,中医在这⽅⾯的临证经验,还是很多的。

关键是,我们要明⽩,唇炎这个事⼉到底是咋来的。

明⽩了以后,可以指导⽣活。

⽐如说⼀些男孩⼦,我建议,⼀定要控制他们吃⾁,吃得⾟辣。

否则,吃来吃去,吃出脾胃之⽕,那将来就容易导致唇炎、⽛龈肿痛、⼝臭等问题。

孩⼦到那时候就遭罪了。

尤其是素体容易上⽕的⽗母,更要刻意地避免孩⼦的体质因为饮⾷⽽出现偏颇。

好了。

这个事⼉,我就说这么多吧。

⽂⽼师感谢你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