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2、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的形象
B.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C.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
D.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而最为可信
3、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
A.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B.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
C.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D.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
4、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C.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 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
5、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

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

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

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

这说明了()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经济手段成为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 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6、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

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8、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

这些报纸的创办()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9、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

这些政策()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10、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B.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C.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12、“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13、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

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14、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此举()
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15、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
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16、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中存在权力的滥用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陪审法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17、柏拉图给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
A.极力推崇雅典的民主政体
B.允许无知的群众来决定公共政策
C.主张法律的权力高于统治者的权力
D.认为“对不平等的公平对待必定导致不平等”
1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19、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0、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会议在国会代表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部分代表提议设置两院制而非简单众议院制,以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害冲突,但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

导致该结果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美国()
A.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 B.中央集权的呼声较高
C.小州决定着战争走向 D.分权理论还不够成熟
21、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

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

”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2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这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23、尼克松在就任总统之前指出:“美国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而自由世界在共产主义面前不容退却。

”他上台之后却认为:“动听而又和解的言辞对强硬而又实用主义的苏联领导者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是谋求在军备控制、贸易、处理危机和科学技术等不同问题领域中达成协议”。

这一认识的变化()
A.阻碍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基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功D.使冷战局面暂时得到缓和
24、“一战”后,一位德国政府官员认为“德国对外政策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比美国更真挚的承认”。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强调“法国是现在唯一可能给我们造成麻烦的国家”。

20年代末,德国重新崛起。

这些表明()
A.英、法矛盾是当时世界最主要矛盾 B.德、美形成了战后同盟关系
C.外部环境推动了德国的重新崛起 D.英、美、德共同反对法国的复兴
25、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法国成为西方大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中法建交()
A.引发了西欧各国同中国的“建交热”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C.表明法国开始走上自主外交的道路 D.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5分,27题13分,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

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

一般情况下。

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

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

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

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

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

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

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

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而中止。

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

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

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

”唐先生将这一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长郡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考试历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