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和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类科学合理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分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因素和学校精神环境因素。

前者主要指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

而学校精神环境因素则指校风、教风、学风等。

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xx环境和文化环境。

这三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xx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xx教育。

第三,心理环境。

所谓思想xx教育的心理环境,是指对思想xx教育有实际影响的因素,如认知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等。

第五,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影响。

比如家庭中长辈赡养晚辈,晚辈尊敬长辈的现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相反,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和思想问题,这将影响他们的健康心理和成长。

第四,大众传媒环境。

如今,媒体环境(书籍、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发展迅速。

)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就其特征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征。

班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其中的经济环境、xx环境、文化环境明显体现了班级性质。

社会性是指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例如,大众传媒不仅服务于社会统治秩序,还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义务。

第二,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前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稳定,后者在局部环境中不断变化,两者统一在思想xx教育环境中。

三是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特点。

前者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环境是相互交换的,一般表现为开放性。

但在一定条件下,局部环境可以人为封闭,比如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相对封闭。

四是复杂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复杂性表明,意识形态xx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复杂系统。

后者反映了在教育实践中,各种环境是可以构建和利用的,可塑性使得复杂性相对简单,促进了各种环境的构建。

第五,具有整体性和局部性相统一的特点。

所谓整体性表现为各种环境因素的共
同影响,局部性表现为特定环境因素的突出影响。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出现了一些人奢靡的生活方式和颓废的生活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他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其次,就业和分配的多元化使人们倾向于追求智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日益形成享乐主义价值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xx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贫富差距扩大对大学生的影响。

特别是个人通过关系、诈骗等渠道致富,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导致社会改革认知偏差。

第四,xx面临的各种挑战给思想xx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一些xx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

这让一些大学生感到悲观和失望。

第五,不良西方文化的渗透。

比如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中的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危机。

(二)学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

高校扩招以来,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学校环境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学校物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硬件建设不足,趋于商业化;(2)缺少2)xx教师影响教学质量。

经过连年扩招,2003年教育部核定师生比为1:17,但这个比例根本没有实现。

因此,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一些xx学生大班授课,聘请外聘教师,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其次,学校心理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xx 的校风、教风、学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风建设出现了一些xx 问题。

比如,市场导向和商业化、功利主义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使得校风建设显得不健康。

在教学风格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功利化倾向凸显,育人意识开始恶化,忽视了人文思想道德教育。

学风方面,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懈,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扭曲。

二是学校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不足。

目前xx部分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易落实。

同时,文化活动经费和场地不足,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品位有待提高。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问题一是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
子女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结构相对简单,独生子女家庭在相对孤独的环境和单调的活动中长大,导致他们缺乏相互考虑和分享经验。

这种环境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传统婚恋观念的改变和家庭责任感的弱化,导致离婚率和单亲家庭逐年上升。

这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是家庭成员文化素养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部分家庭成员文化素养低、教养方式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大众传媒环境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数量众多,年代久远消极影响。

首先,对人具有精神麻醉的消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把人们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引向了人与媒体的交流,从而造成情感和心理错位。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化削弱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一些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节目以市场需求为xx目的,消解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再次,不良内容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比如,一些媒介热衷于炒作明星大腕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了大学生固有道德观念的转变。

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针对思想xx品德教育的内容亟待加强。

除此之外,由于诸多原因,当前大思政教育心理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消极的因素还在许多方面存在,阻碍着人们思想xx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应该是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是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认为思想xx品德教育已不再重要。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没有健康丰富的情感心理,人生目标不明确,造成思想道德意志薄弱。

三、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大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的思想xx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人,才能真正地形成正确的思想xx道德品质。

(二)遵循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原则原则是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构建大思政教育环境过程中,必须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和遵循社
会主义方向的原则;第二,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坚持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四,继承性与创xx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些原则是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前提。

(三)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建设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就是要清除经济环境中导致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因素,建设有利于思想xx教育的经济环境。

第二,加强建设xx环境,从根本上加强x风廉政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

第三,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

建设文化环境就是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排除大众文化低级庸俗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首先,加强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

建设学校物质环境就是要加大物质投入,建设在过程中注意整体规划,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中,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教学科研设备、餐饮住宿条件等。

其次,加强学校精神环境建设。

加强学校“三风”建设,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xx素质,增强责任意识。

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科学性、公正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度下建设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氛围。

(五)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环境首先,加强家庭婚姻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婚姻观。

其次,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父母也要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

再次,建设良好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

具体做法就是必须强化大众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要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加强提高从业人员和媒体受众的素质。

除此之外,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努力提高大思想xx教育下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

作者:徐芳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