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秩序维护公正—司法建筑文化设计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诠释秩序维护公正—司法建筑文化设计探究
萧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设计结合杭州市萧山区独特的人文背景、历史文化与地域建筑特点,采用现代设计手法,打造以实体的建筑形式,衬托出了法院的精髓——秩序与公正。

本文以现代手法诠释了司法建筑的独特性,重点分析了司法建筑的设计理念、整体规划设计以及建筑造型设计、功能组织等多个方面,提炼司法建筑特征中的开放性、独特性并存的气质,创造出既严肃、公平、亲和的法制建筑形象,且营造出浓郁的法制文化氛围。

标签:司法建筑;建筑设计;法律文化;公正
1 引言
本文以萧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设计为例,解析司法建筑文化设计的要点,从法院建筑文化入手,萃取法律文化的真义,挖掘独特性的地域文脉,笔者不仅仅在创作建筑静态的立面与体量,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建筑。

本项目的重点是把萧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塑造成具有开放性、独特性并存建筑物。

2 项目分析
杭州市萧山区原人民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启用至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因现有规模已不能满足当地使用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法院刑事审判和执行效率、减少刑事押解风险、节约行政资源。

今在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南侧、建设中的萧山区监狱西侧、红十五线以南规划此地块。

现方案设计地块用地面积为16667m2,建设用地面积13530m2。

拟建总建筑面积12997m2,地上建筑面积11208m2。

该项目难点分析:本工程拟建建筑面积较少,建筑功能多;地块过于狭长,又与城市道路形成一定角度,沿街视角受到影响;地块和红十五线接壤面较小,不适宜开设两个及以上出入口,各种交通流线需在地块内部进一步梳理。

所以,设计重点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所需建筑功能,并在满足节约造价的同时,设计出大气的建筑形象。

3 设计构思与理念
司法建筑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机关建筑到公共建筑的角色转换。

除了完成其原有职能外,像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等城市公共建筑一样,开始全面服务于社会,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裁决等服务内容,日益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突出了法院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公共建筑的特点。

3.1 “法”文化的体现
3.1.1 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表达的意思是执法者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刚正不阿,法令如山倒无所不受。

法院体型形象中间高两侧低,意为“山”字,以彰显“执法如山”的严肃形象。

主楼立面元素干练挺拔,简洁明快,体现现代法院刚正,阳光的工作作风。

在建筑的立面,门厅和室外绿地,皆有法律相关图案的雕画和小品,宣传法律精神。

3.1.2 中正公平
据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法,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从水,取其平,即法平如水,也就是公平的意思。

在西方法律思想体系中,也崇尚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本方案的建筑不论是平面、立面,都遵循中正公平法则,意为天平,不向任何一边倾斜。

法院的景观空间层次丰富,但构图仍然中轴对称、围合方正,体现“中正公平”的寓意。

3.2 功能流线互不干扰的通畅性
由于法院各种人流的多样性,决定了法院在设计中功能的复杂性,为了解决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犯罪嫌疑人等各种人流的进出路线,所以交通流线在水平和竖向上作合理分流,保证在紧急状态可以使犯罪嫌疑人、法官、检察官、律师相互隔离,做到各种交通流线清晰、各行其道,使之既能迅速到达,又可以不相互干扰。

例如办公区流线和审判区流线在水平方向上是南北分区,在垂直方向是上下分区。

审判当事人活动区在北侧裙房中,法院办公区在北侧高层办公楼内。

审判区当事人可通过候审大厅直达各个法庭的听众席,法官则通过南面的法官通道直达各个法庭审判席,两者相互隔离,互不干扰。

在人流最为复杂的刑事审判庭,犯罪嫌疑人的流线通过垂直流线来与当事人和法官的流线分开。

在法庭的平面布置上,二三层审判区都布置刑事审判庭,紧邻刑事审判庭设有犯罪嫌疑人候审室和临时羁押区,内部设有法警监督值班室和输送嫌疑人的专用楼、电梯间。

而该专用楼、电梯间直接通向地下室,并与东侧监狱的羁押通道相连。

进出羁押室有独立的交通流线以及可封闭的羁押停车位。

法庭均设置在裙房内,对裙房以上的办公楼层不产生影响。

此外在裙房屋顶上布置绿化,既美化环境又实现生态隔声降噪。

4 建筑整体规划设计分析
本项目基地南北长,东面窄,和红十五线倾斜成14°角度。

从城市设计角度分析,为使得法院在空间视觉上和城市形象相互协调,建筑应与红十五线保持一定视觉空间距离。

而出入口只能设置在北侧红十五线上。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应把建筑按城市设计要求设在地块中部范围内,退后北面红十五线100m,设计成
法院本身所需要的入口广场、安检、国旗台、楼前广场等一系列空间。

建筑主体的北侧主要布置法院办公用房,南侧裙房布置法院审判用房及其他配套功能。

为了体现法制建筑的庄重和典雅,总体布局采用了东西对称的布局手法。

以南北轴线为中轴线东西展开,这样的布置既为法院的办公用房创造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又使之成为萧山钱塘江畔上的标志性建筑。

地块主要出入口设在北侧,经过入口后要进入内部区域需经过安检大厅。

建筑主要功能性出入口设有三处。

当事人经过入口广场后需通过安检大厅,之后进入法院前广场区,由法院北侧正面大台阶审判入口进入二层审判区,或转向东侧一层立案信访入口。

法院办公人群经主入口后,沿西侧内部道路到达法院办公路口。

裙房南侧还设有供餐厅后厨使用的后勤入口,可经内部环路到达。

法院北侧通过国旗台和两侧水景,自然和协地把法院审判大楼入口和入口广场适当隔离,既保证法院良好的办公环境,又给道路上往来车辆对法院有良好的视野距离。

(图1)4.1 法院建筑平面设计
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12997m2(包括安检大厅)。

地上10层,地下一层。

根据项目的要求,它必须具备审判、调解、信访、办公等功能。

由于建筑单层面积有限,设计中在功能上我们采用垂直分区。

把立案、信访、档案、员工食堂等配套功能设置在首层,把审判功能放在建筑的二三层,而将其余的技术用房和办公用房设置在主楼三层以上区域。

在人流组织上,利用建筑物东、西、北三个方向设置不同功能入口,以达到分流的目的。

北侧正入口正对前广场,因此把主要的审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物的北侧,和国旗台及前广场形成呼应轴线。

把办公出入口设置在西侧,立案信访出入口设置在东侧。

裙房南侧设一个后勤辅助出入口。

地下室主要为地下车库,北侧为设备用房,南侧设有罪犯羁押楼、电梯间和羁押车位以及通往地块东侧监狱的羁押通道。

通道和羁押楼电梯间靠东南角落布置,保持了地下停车区的完整性,提高了地下空间的使用合理性和经济性。

首层东侧为立案信访大厅,设立案服务相关用房和来访登记及院长接待室。

立案和信访听证室在二层临近法庭区设置。

首层中部为档案区,律师可经登记后进入两个档案库阅卷。

首层北侧设置安全监控室。

二层三层为审判区,主要布置法庭及相关用房。

二层北侧审判主入口,经过两层通高的门厅,中间是供人群等候休息之用的候审大厅。

二层设置六个小法庭,三层设置两个小法庭、两个中法庭。

其中,具有刑事功能的小法庭和中法庭都与临时羁押区直接相连,避免犯罪嫌疑人流线与其他人流的交叉。

法官通道设计在法庭背侧,和当事人流线分开。

配套附属用房设置在两边。

三层设有新闻发布室,并配套文印和记者工作间。

四层设置法警值班室,法警训练室,枪械室(带枪械支取登记间),民警值班和警具室及办公用房。

五至九层设办公、会议及院长办公室。

十层设审判信息中心机房等。

审判大楼地下室层高3.9m,地上一至三层每层层高5.4m,四至十层每层层高4m。

4.2 造型设计
法院是正义得到伸张的地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庄重典雅、气势威严是法制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庄重威严的同时,法制建筑又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因为法院同时也是老百姓调解矛盾的场所。

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许多地方都能表达出这些特征。

因此通过研究优秀传统建筑的精髓,再赋以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和材料,使之形成现代中国法制建筑的特有风貌。

建筑造型采用对称手法。

正立面造型源自体现“执法如山”的形象,采用简洁的实墙和玻璃交接的方式,法院形象拔地而起。

为避免和大多数法院建筑所采用的柱式,线脚等欧式模式相雷同,建筑用现代手法采用竖向元素,虚实结合,形成的简洁立面具有耐久的审美,将成为萧山区钱塘江边一道特有的政府景观形象(图2)。

4.3 人流和车流组织
在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布局,以保证交通流畅和安全。

用地北侧为主入口,经过安检大厅后流线开始分离。

建筑北侧为审判出入口,西侧为办公入口,东侧为信访入口。

车辆经由西侧内部道路附近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可直达地下车库。

由于地下车库面积较小,因此在安检区北侧安排有室外停车区,以保证广场和绿化空间的整洁。

4.4 道路和绿化设计
建筑形体本身取义“执法如山”,各个立面视觉形象对称大气,中轴对称,成为环境视觉构成的一部分。

北侧通过前广场、国旗台和两侧水景形成向主入口延伸的景观轴线。

法院入口附近景观与安检大厅相平衡。

绿地中设有小品,设计成纵横交错的框体和浑圆的球体相切,取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现法律的约束力。

法院南侧绿化后庭景观,直线曲折的道路铺装穿行于绿荫,表示法律明辨是非曲直,这些都构成宣传法律精神的景观场所。

由于法院地块北侧道路为38m宽的红十五线。

因此在地块北侧设有城市绿化隔离带和法院本身绿化相衔接。

各个方向的绿化与景观为法院形成一道生态隔音屏障。

法院的内部绿化,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使整个绿化融入建筑,穿插建筑,美化建筑。

5 结语
萧山区人民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在设计过程中,以当地区域的建筑文化为标准,结合江南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建筑特点,把法律与传统历史人文融合一起,突出了法院具有特殊的建筑类型存在的“职能”,其重点维护法律尊严、宣传民主法制、为建设法制社会提供了正能量,创造出法院所代表的法制文化特质的建筑
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