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读后感
1500字
这本书的书名——《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很嚣张,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都不大可能。

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公司。

里面的每一人,尤其是工程师,既是公司文化的承受者,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着公司的文化。

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是团队的力量打造了Facebook。

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即其文化。

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做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和对这些做法和原因的认同。

写这本《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是想剖析Facebook文化的精髓,……
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读后感
我很喜欢程序猿的作品:骨子里透着真诚且渴望。

这是一本工程师文化浓厚的亲历者著作,如果想打造工程师驱动的团队,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与开发人员相处或打交道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产品,我还是从书里摘录了一些产品设计相关的,很受启发。

产品开发的三个准则:其一,迅速发布,再进行监测(Move Fast and Monitor Closely);其二,坦然对待不确定性(Be Comfortable with Uncertainty);其三,不追求极致,应该不断地发布以达到目标(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Hacker Way:黑客文化是一种持续改进和衍变创新的做事方法。

黑客们认为,优化无止境,产品无完美。

完成胜于完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按时交付产品;代码胜于雄辩(Code Wins Arguments),迅速发布满足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的产品。

跳出你的温柔乡(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工作方法和原则:描绘愿景,设置目标;收集想法,并排出优先次序;跨团队沟通,告知所有可能关心的人;设计产品:Feature Set,Time to
Market,Budget,Quality;指定项目负责人;定期碰头会,了解进度,汇总报告;发布产品,监测数据。

Top X(只做前X项)规则:只做对目标最有影响的前X项;80%的影响是从20%的工作上得来的;6-2-2原则:60%左右的时间放在那些能够预期的工作上;20%的时间花在后台架构和产品质量上;20%的时间花在比较有风险、有争议的、可能会带来某种颠覆性的后果的那些想法上;120%规则:我们最终挑选出来要做的想法大概是团队可承担范围的120%左右,太多了可能无法实现,太少了则不够进取,所以通常会尝试去实现120%的想法。

产品设计理念:不要过度设计(Don’t over-design);产品越简单越好,但并不意味着简陋(B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对于自己做出来的产品,你必须是它的用户(Be your own customer);产品要确实有用,主要流程尽可能顺畅(It should just work);不追求完美(Don’t chase perfection);保留最基本的质量底线(Keep minimal quality bar)。

不追求完美,并不意味着对质量没有要求。

质量底线可以用来保证产品的目标使用场景在98%的情况下是可用的。

做产品的时候多花时间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在核心功能和流程的琢磨上,而不要过多考虑如何安置赢利点;产品功能可以做少一点,体验流程简单但流畅一点,少点花哨。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

产品做得比别人更专业、更深入、更快,体验更自然,整合得更好;不排斥借鉴,但要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做,适不适合自己的定位,而不是直接照抄;看巨头的书,要全面的看(不同身份的人出的书综合来看)、要还原那个时代背景去思考,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趴在巨人的肩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