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在中国古代⽂学的阆苑⾥,宋词是⼀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下⾯是分享的⼩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西江⽉·夜⾏黄沙道中
⾟弃疾〔宋代〕
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作:溪头)
译⽂
皎洁的⽉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飘⾹,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们今年是⼀个丰收年。
天边⼏颗星星忽明忽暗,⼭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
往⽇的⼩茅草屋还在⼟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从《西江⽉》前两句“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看来,写的是风、⽉、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般树头,⽽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之上。
因为⽉光明亮,所以鹊⼉被惊醒了;⽽鹊⼉惊飞,⾃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下的景⾊描绘得令⼈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把⼈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野,表现了词⼈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扑⾯⽽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由稻花⾹⽽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与⼈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表。
稻花飘⾹的“⾹”,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的感觉⾥,俨然听到群蛙在稻⽥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道的景物和词⼈的感受,然⽽其核⼼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就树⽴了⼀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对仗⼿法,以加强稳定的⾳势。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在这⾥,“星”是寥落的疏星,“⾬”是轻微的阵⾬,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恬静⽓氛和朴野成趣的乡⼟⽓息相吻合。
特别是⼀个“天外”⼀个“⼭前”,本来是遥远⽽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转,⼩桥⼀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们的眼前。
词⼈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
过“⼭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路转”,后⽂“忽见”,既衬出了词⼈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中以⾄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得的⼊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玩味⽆穷。
从表⾯上看,这⾸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没有任何雕饰,没有⽤⼀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潜⼼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种境界。
2、⼩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如梦令·常记溪亭⽇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译⽂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返回,不⼩⼼进⼊藕花深处。
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游玩直到太阳落⼭的时候,被美景陶醉⽽流连忘返。
游兴满⾜了,天⿊往回划船,不⼩⼼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鸟,都飞起来了。
译⽂三
曾记得⼀次溪亭饮酒到⽇暮,喝得⼤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进⼊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边满滩鸥鹭。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然和谐,把读者⾃然⽽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字却露了作者⼼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层,兴尽⽅才回⾈,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不想回⾈。
⽽“误⼊”⼀句,⾏⽂流畅⾃然,毫⽆斧凿痕迹,同前⾯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了主⼈公的忘情⼼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叶扁⾈摇荡。
⾈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这样的美景,⼀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惊起⼀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鸟都吓飞了。
⾄此,词戛然⽽⽌,⾔尽⽽意未尽,耐⼈寻味。
这⾸⼩令⽤词简练,只选取了⼏个⽚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情融合在⼀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情,让⼈不由想随她⼀道荷丛荡⾈,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是得”,这⾸诗不事雕琢,富有⼀种⾃然之美。
3、⼩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算⼦·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宋代〕
⽔是眼波横,⼭是眉峰聚。
欲问⾏⼈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
⽔像美⼈流动的眼波,⼭如美⼈蹙起的眉⽑。
想问⾏⼈去哪⾥?到⼭⽔交汇的地⽅。
刚刚把春天送⾛,⼜要送你归去。
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留住。
鉴赏
这是⼀⾸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喻,风趣俏⽪的语⾔,表达了作者在越州⼤都督府送别友⼈鲍浩然时的⼼绪。
词的上⽚着重写⼈。
起⾸两句,运⽤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然⼭⽔化成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
那些清澈明亮的江⽔,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的流动的眼波;⽽⼀路上团簇纠结的⼭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
正因为友⼈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感情,⼭⽔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此⾏的⽬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指江南的⼭⽔,清丽明秀,有如⼥⼦的秀眉和媚眼;⼆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
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物。
此两句写送别时的⼀往情深却⼜含⽽不露。
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活在“春”⾥。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上⼈⽣活
这是⼀⾸送别词。
起拍“⽔是”、“⼭是”两句,含意丰富,启⼈遐想。
词⼈把明澈的⽔流⽐喻为美⼈的眼波,把青黛的⼭峦喻为美⼈的眉峰,极⾔浙东⼭⽔的漂亮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对鲍浩然⼼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是他⼼上⼈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峦是⼼上⼈的眉峰,因思念⾃⼰⽽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通过这⼀设想来写出了鲍浩
然“之浙东”的⼼切。
与此相应,上⽚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是鲍浩然是去⼭⽔透丽得像美⼈“眉眼盈盈”的地⽅,⼀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上⼈相会。
4、⼩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路。
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踪迹谁知?除⾮问取黄鹂。
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
春天回到了哪⾥?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问黄鹂。
然⽽黄鹂的婉转鸣声,谁⼜能懂呢?⼀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鉴赏
这是⼀⾸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情。
上⽚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惜春之⽆踪影可以追寻。
⽤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最后,仍不⼀语道破,结语轻柔,余⾳袅袅,⾔虽尽⽽意未尽。
作者以拟⼈的⼿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路。
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词上⽚是说,春天回到了哪⾥?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沉寂,如果有⼈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起。
这⾸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的特征。
词⼈因为春天的消逝⽽感到寂寞,感到⽆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似的。
这样通过词⼈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
这⾸词的⾼妙之处,在于它⽤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荡得⾼、远。
上⽚先是⼀转,希望有⼈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踪迹谁知?除⾮问取黄鹂。
”下⽚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问黄鹂。
下⽚再转。
词⼈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来,察觉到⽆⼈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仍存⼀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这样,词⼈⼜跌⼊幻觉的艺术境界⾥去了。
“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
词⼈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般惜春词不同,这⾸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以浪漫主义的⼿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5、⼩学必背宋词鉴赏精选
渔歌⼦·西塞⼭前⽩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前⽩鹭飞,桃花流⽔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斜风细⾬不须归。
西塞⼭前⽩鹭在⾃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笠,⾝披绿⾊蓑⾐,冒着斜风细⾬,悠然⾃得地垂钓,连下了⾬都不回家。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乡春汛时的⼭光⽔⾊和怡情悦性的渔⼈形象:春江⽔绿、烟⾬迷蒙,⾬中青⼭、江上渔⾈,天空⽩鹭、岸畔桃红,江⽔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渔⼈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明丽,⽤语活泼,⽣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在的⽣活情趣。
这是⼀幅⽤诗写成的⼭⽔画,这是⼀⾸⾊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思深韵远情融景,⽣活任⾏乐⾃然的抒情诗。
“西塞⼭前⽩鹭飞”⾸句,点明地点;此西塞⼭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所谓。
⽩鹭是⾃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此格,⽟⽴⼀间⾝。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漠漠江湖⾃在飞,⼀⾝到处沾渔矶”,写⽩鹭⾃在地飞翔,衬托渔⽗的悠闲⾃得。
“桃花流⽔鳜鱼肥”第⼆句,点出江南⽔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猛涨,鳜鱼正肥时。
“桃红”与“流⽔”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前的湖光⼭⾊,渲染了渔⽗的⽣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斜风细⾬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丝和青⾊箬⽵叶编成的⽃笠。
“蓑⾐”是⽤植物的茎叶或⽪制成的⾬⾐。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活,但是,读者通过⾃⼰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外之意。
从渔翁头戴箬笠,⾝披蓑⾐,在斜风细⾬⾥欣赏春天⽔⾯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情。
作者是⼀位⼭⽔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画成图画。
确实,这⾸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黄褐⾊的鳜鱼,青⾊的⽃笠,绿⾊的蓑⾐,⾊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幅出⾊的⽔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活中,寄托了作者爱⾃由、爱⾃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蓑风⾬,从容⾃适的渔⽗,⽽是江乡⼆⽉桃花汛期间春江⽔涨、烟⾬迷蒙的图景。
⾬中青⼭,江上渔⾈,天空⽩鹭,两岸红桃,⾊泽鲜明但⼜显得柔和,⽓氛宁静但⼜充满活⼒。
⽽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也反映了他⾼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时唱和者甚众,⽽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五⾸及其⾂僚的奉和之作七⾸,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