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信仰还是口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兴趣、 以学术 为志业者凤毛麟角, 甚至 已成为受排 挤、 受压制 的异类 。放眼华夏 大地 , 本可能有学术成 就的读书人正越来越多的着 眼于 官位 。如果说 中国 经济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正在缩小 , 那么不幸 的是 , 中
国学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 , 而是在扩大 , 而这种差距绝对不是论文 ( 当然包括造假论文在 这
心 一 意要 当 官 的人 , 们所 造 成 的危 害 之所 以远大 于 他
内) 数量能够 弥合 的。
一
个大学设二十个校级干部 ,一个学院设五个
院级干部; 明明十来个学院就可 以高效率运转, 却泡 泡糖般膨化成六十多个 ; 而一百个大学人 中对知 识、
创新真正有兴趣的人可能不超过一个 !
法律 是信 仰 还 是 口号?
■ 刘 武 俊
一
号这 种 颇 具 感 召 力 和 号 召 力 的特 殊 的话 语 形
一
个 社会 的鲜 明主 题 , 积淀和 充斥着情绪 、 望、 欲 主
式往往浓缩了一个时代 的主流信 息,概括 了
张、 观念乃至信仰 。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与异己
1 2
只是个别、 局部 的, 而大学官场化却是普遍现象, 是一 种制度性的恶性肿瘤 。更糟糕的是 , 对沉迷于大学官 场者最多只能进行道德审判 , 而不能以法律法规 的名
义对其提 出指控, 除非他恰恰又行贿受贿 。 同样可痛 的是 ,大学人一般对大学的官场化不 以为怪 , 以为常。举 目望去 , 反 大学中人真 正对 学问
众全面理解法治 口号提供学理支援。 下面不妨选取几 个司空见惯 的法治 口号进行批判性的法理解构。
“ 网恢 恢 、 而 不 漏 ”? 法 疏
“ 网恢 恢 、 而 不 漏 ” 由老 子 的 “ 网恢 恢 、 法 疏 是 天
口号这种话语形式在中 国的法 治领 域 同样颇 为
流 行 , 种 被 强 大 的舆 论 支 持 着 的法 治 口号 往 往成 为 这
主流法律意识形态 的话语载体, 甚至会拥有法 治领域
的话 语 霸 权地 位 。从 某 种 意义 上 讲 , 学 家有 义 务 对 法 某 些 带 有 话 语 霸 权 色 彩 的法 治 口号进 行 学 理 上 的解 构 、 理 , 可 能消 除 法 治 口号潜 在 的阴 影 , 期 为公 疏 尽 以
翻 民主与法治 l 川 v 蠡 辨 i
边缘化 ( 他们得不到也不屑于得到这种荣誉 , 因为对 他们来说学术不是权力而是 目的本身 ) 这难道不是 ? 因为假装搞学术或搞假学术 的人为数甚众 ,其梦寐 以求 的并非知识, 而是权位 ?
是 不是 不 设 立 那 么 多 正 副 官 位 , 不 浪 费那 么 多
教育资源或纳税人 的血汗钱 , 一个 “ 学院” “ 、 大学 ” 里几十个 、 千个草 民教授 、 上 副教授 、 师和助教就 讲 不好管治 ? 事实上 , 大学行政化 、 官场化 已是一种 中国特色 的结构性学术腐败。因为在 中国国民收入仍然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仍然存在大量贫 困人 口的情况 下, 国的一些 “ 中 大学 ” 却在 官场化 , 费中国纳税 浪 人 的血汗钱 , 不做好本职 工作 , 甚至 排挤、 压制那些 不求做官, 埋头学问的人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大学中一
√ 蘸 。
之 声 相 对 峙 的 强 硬 的语 言 暴 力 色 彩 ,力 图用 自 己斩
民主与法治 麓
“ 谁主张谁举证 ” 的举证 规则, 主张权利 的一方若提 供 不 了足 以采信的证据 , 往往可 能承担败 诉的风险 , 尽 管他可 能属于权利受到实际侵 害的一方 。 再者 , 惩 治违法犯罪 也要 受诉讼 成本的限制进而受诉讼 期限 的约束, 一起 案件 不可能久审不决 , 诉讼法有关 诉讼
更需要全副生命的投入? 难道我们真 的不知道 , 追求 真理往往意味着不求闻达 , 甘愿寂 寞? 中华 民族的智 商恐怕不至于如此之低 , 不明 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既
然如此 , 我们就 得扪心 自问, 像这样如此 看重权力 、
官位、 官衔, 如此不把知识、 学问当回事 , 究竟靠什么
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圜
智 慧的中华 民族为何不扪心 自问,诺 贝尔奖是 奖励真 正追求真理的人们 的。如果 一开始便南辕北 辙, 根本不是去追求真理, 而是整天去望官 、 媚官 、 跑 官、 争官, 我们何时能得 诺贝尔奖 ?难道我们真的不
知道, 贝尔奖不 是闹着玩 的, 诺 不仅需要个人天 赋,
通常所谓学术造假、 剽窃、 抄袭 , 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
期 限 及 “ 审 终 审 制 ”的 规 定 主 要 是 基 于 诉 讼 成 本 两
钉截铁 的语义和激 昂奔放 的气 势遮 蔽所有 的话语 空 问, 将对话 、 讨论 、 质疑 、 辩驳 、 思辨等 统统拒之 门外 。
客 观 地 讲 , 口号 这 种 话 语 形 式 运 用 得 当 往 往 可 以充
“ 以事 实 为 根 据 ”?
“ 以事 实为根据 ” 是被上 升为诉讼 基本 原则 的 法治 口号 ,从法理上讲这句 口号同样 存在着 明显 的 悖论 。 “ 以事 实为根据 ” 显然 是 由 “ 实事求是 ” 这一 意识 形态色彩 颇浓 的政治性 原则直 接置换而 来 的,
将 这 一 政 治性 的哲 学 命 题 简 单 地 置 换 为 司 法 性 的法 理 命 题 未 免 有 牵 强 附会 之嫌 。
分发挥其感召力和 号召力 , 成为凝聚 民心的话语 “ 磁
场” 。然 而 , 口号 的感 性 宣 泄 代 替 不 了理 性 的 思考 和 实践, 口号 的泛 滥 或 许 会 转 变 为 一 种 灾难 。
及程序 的及 时终 结性的考虑,任何案件都不可 能无 休止地审理下去 , 否则就有悖于 “ 迟来 的正义等 于无 正义 ” 这一 司法理念 。既然如此, 也就难 以排 除司法 审判 出现疏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