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红外测温计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红外测温计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测量距离、测量部位等因素对红外测温仪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防疫期间体温检测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10名受试者,采用两种型号的红
外测温仪分别测量受试者不同测量距离(1-3cm、3-5cm和5-8cm)和不同部位
(额头、手腕内侧和手腕背侧)温度,连续测量2次后纳入数据。

同时采用水银
体温计测量受试者腋温来进行对照并统计分析。

结果:在测温距离1-3cm时,手
臂内侧温度最靠近标准体温(腋温)。

在测温距离3-5cm时,额头温度最靠近标
准体温(腋温)。

红外测温仪1和2垂直测量额温时距离皮肤1-3cm、3-5cm和
5-8cm测温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60,F=4.28,P<0.01),两种红
外测温仪距离皮肤1-3cm与3-5cm测量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1-3cm与5-8cm
的对比以及3-5cm与5-8cm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红外测温
仪1和2距离皮肤1-3cm测量额温、手腕内侧温度与手腕背侧温度比较,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F=24.46,F=15.40,P<0.01)。

两种红外测温仪测额温与手腕内
侧测量数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额温与手腕背侧温度的对比及手腕内侧温度
与手腕背侧温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测量距离及测量
部位都是影响红外测温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在测量距离1-5cm测定额温和手腕内
侧温度较为准确。

关键词:红外测温;准确性
一、研究背景
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体温监测是必要的筛查手段。

常用的测温仪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耳温仪、非接触式红外额头体温仪等[1]。

红外测温仪因
检测速度快,一般公共场合都会配有一台。

不可否定的是,红外测温仪示数准确
性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红外测温并不是对生物体表面的直接测量,有三个因素
能直接影响其测量结果:1、黑体源温度的准确性;2、修正因子的合理性;3、
环境因素和使用方法的正确性。

在实际使用中,不同的温湿度和温湿度变化速率
会影响设备结果的准确性,不同测量角度会带来红外辐射信号接收的偏移,不同
的测量部位会影响修正因子的正确性,三个不同的人体体表部位对应不同的修正
曲线[2、3]。

本研究从测量距离,测量部位等初步探讨影响红外测温计准确性的
影响因素。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及材料
1.1受试者:杭州市10名志愿者,为杭州某事务所职员及子女,所有受试者
体温均正常。

1.2测量工具:
腋温用水银体温计测量,额温、右腕内侧、右腕外侧使用两把不同品牌的红
外测温仪测量(红外测温仪1:国产浙江健拓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ET-305红外测温计,红外测温仪2:为德国进口的beurer FT65额耳红外双用体温计),红外测温计均经出厂检验合格。

2、研究过程
同一天同一人操作,采用同期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同一测量受试者同时使用水
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和两种红外测温仪分别测量额温、右手腕内侧温度、右受腕背
侧温度。

测量部位确保无汗液、水,无头发遮挡,均垂直方向分别距离为1-3CM、3-5CM、5-8CM进行测温,测温2次,取平均值,采用℃记录各项体温数据,测量
环境室温按照22±2°C,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用检测工具在室温下放置超过1
小时。

志愿者在体温检测前无剧烈运动等影响正常体温的其他因素。

3、统计: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测量距离及不同测量
部位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及Bonferroni法),数据用均值±s
表示。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受试者共10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6人,年龄为10-48岁,平均年龄33.6±13.2岁,所有受试者体温正常。

2、水银体温计与两种型号红外测温仪测温结果
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36.4±0.5)℃。

在与皮肤距离增加时两种型号的红
外测温仪测量温度均有所下降,红外测温仪1垂直测额温距离皮肤1-3cm、3-5cm
和5-8cm时分别为(36.8±0.3)℃、(36.3±0.5)℃和(35.6±0.7)℃。


外测温仪2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6.6±0.4)℃、(36.3±0.4)℃和
(35.9±0.7)℃。

手腕内侧略低于额温。

红外测温仪1手腕内侧的温度在距离
皮肤1-3cm、3-5cm和5-8cm时分别为(36.4±0.3)℃、(36.0±0.4)℃和(35.4±0.4)℃。

红外测温仪2手腕内侧的温度在距离皮肤1-3cm、3-5cm和5-
8cm时分别为(36.4±0.4)℃、(36.0±0.7)℃和(35.5±0.6)℃。

相比其它两
个测量结果,手腕背侧的温度较低,红外测温仪1在距离皮肤1-3cm、3-5cm和
5-8cm时分别为(35.7±0.5)℃、(35.3±0.5)℃和(35.1±0.5)℃。

红外测
温仪2在距离皮肤1-3cm、3-5cm和5-8cm时分别为(35.6±0.5)℃、
(35.2±0.6)℃和(34.9±0.6)℃。

在1-3cm时,手臂内侧温度最靠近标准体
温(腋温)。

在3-5cm时,额头温度最靠近标准体温(腋温)。

(见表1和表2)表1 红外测温仪1不同部位不同距离的检测结果比较(℃,均值±s)
测温距离额头温度手腕内侧
温度
手腕背
侧温度
腋温
1-3cm 36.8±0.336.4±0.335.7±0
.5
36.4
±0.5
3-5cm 36.3±0.536.0±0.435.3±0
.5
5-8cm 35.6±0.735.4±0.435.1±0
.5
表2 红外测温仪2不同部位不同距离的检测结果比较(℃,均值±s)
测温距离额头温度手腕内侧
温度
手腕背
侧温度
腋温
1-3cm36.6±0.436.4±0.
4
35.6±
0.5
36.4
±0.5
3-5cm36.3±0.436.0±0.
7
35.2±0.6
5-8cm35.9±0.735.5±0.
6
34.9±0.6
3、两种型号红外测温仪不同距离温度(额温)测量结果比较
红外测温仪1和红外测温仪2垂直测量额温时距离皮肤1-3cm、3-5cm和5-8cm测温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60,F=4.28,P<0.01),两种红外测温仪距离皮肤1-3cm与3-5cm测量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1-3cm与5-8cm的对比(P<0.01,LSD及Bonferroni),3-5cm与5-8cm的对比(P<0.01,LSD及P<0.05,Bonferro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两种红外测温仪不同测温距离(额温)测量结果比较(℃,均值±s)
额温测量距
红外测温仪1红外测温仪2离
1-3cm36.8±0.336.6±0.4
3-5cm36.3±0.536.3±0.4
5-8cm35.6±0.7**35.9±0.7**
F值11.60 4.28
P值<0.01<0.01注:** P<0.01,* P<0.05
4、两种红外测温仪不同测量部位之间测量结果比较
红外测温仪1和2在距离皮肤1-3cm时测量额温、手腕内侧温度与手腕背侧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6,F=15.40,P<0.01)。

两种红外测温仪测额温与手腕内侧测量数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额温与手腕背侧温度的对比及手腕内侧温度与手腕背侧温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及Bonferroni)。

(见表4)
表4 两种红外测温仪测量距离1-3cm时不同测量部位测量结果比较(℃,均
值±s)
测量部位红外测
温仪1
红外测温仪2
额温36.8±0
.3
36.6±0.4
手腕内侧温度36.4±0
.3
36.4±0.4
手腕背侧温度
35.7±0
.5**
35.6±0.5**
F值24.4615.40
P值<0.01<0.01
注:** P<0.01,* P<0.05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手腕内侧温度在测温距离1-3cm时与腋温最为接近,而额温在测温距离3-5cm时与腋温最为接近。

测温距离5-8cm时不同测定部位测定温度均显著低于腋温和测温距离<5cm时的测量结果。

可以得出:在受试者、环境温度和湿度、测量角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测量距离及测量部位都是影响红外测温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在测量距离1-5cm测定额温和手腕内侧温度较为准确。

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小探讨,纳入数据例数较少,今后需进一步增
加例数。

从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实际测温时,红外测温仪使用人员应注意产
品说明书所注明的有效距离测量范围等信息,测量距离应不超过有效距离。

对于
正常人群来说,手腕内侧温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腋温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东,吴航,白玫等.红外测温仪测温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医学装备杂志,2021年3月第18卷第3期,59-62。

[2]金辉,王晓岚,孙健.红外测温仪测量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修正方法.上海计量测试,2019/5,总第276期,34-38。

[3]于文欣,马凤莲,李沛等.影响红外测温仪准确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大众科技,2020年5月第22卷第249期,99-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