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案例:五粮液的控制权与利益输送
《2024年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范文
《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篇一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一、引言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利益输送、媒体监督和公司治理是三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其中,利益输送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媒体监督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对于防止利益输送等不正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五粮液为例,深入探讨利益输送现象、媒体监督的作用以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二、五粮液背景介绍五粮液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企业,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近年来五粮液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利益输送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五粮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利益输送现象、媒体监督的现状以及公司治理的改进措施。
三、五粮液利益输送现象分析利益输送是指企业通过非正常手段将公司资源转移给公司内部人或关联方,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在五粮液案例中,利益输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管薪酬过高,与公司业绩不匹配;二是关联交易过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三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控制权过于集中。
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影响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四、媒体监督在五粮液中的作用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对于防止利益输送等不正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在五粮液案例中,媒体通过报道揭露了公司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媒体的报道促进了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监管,迫使企业进行整改。
同时,媒体的持续关注也对企业形成了压力,促使其加强内部治理,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五粮液公司治理的改进措施针对五粮液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公司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优化高管薪酬制度,使其与公司业绩相匹配;二是加强关联交易的监管,减少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三是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分散化,防止控制权过于集中。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便更好地接受外部监督。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五粮液案例的研究,发现利益输送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媒体监督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对于防止利益输送等不正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五粮液案例 (最新)
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股利政策案例研究一、公司概况五粮液是中国高端白酒著名品牌、浓香型白酒的代表五粮液股份的主营业务为五粮液系列白酒的生产销售与此同时在金融投资、化工医药、电子器件产业服装纺织、柴油发动机等行业都有所涉猎。
多年以来“五粮液”品牌多次被评为中国制造业和白酒行业中“最有价值品牌”,多年蝉联食品行业最具价值品牌。
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50年代初8家古传酿酒作坊联合组建而成的“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1959年正式命名为“宜宾五粮液酒厂”,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宜宾酒厂独家发起,采取募集方式成立。
1998年改制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白酒的生产与销售,注册资本379596.72万元。
五粮液于1998年3月27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定价发行人民币普通股8000万股。
股权结构:虽然五粮液的大股东是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但其实际控制人却是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对五粮液集团来说,设立五粮液股份公司,并将最具市场价值的品牌“五粮液”注入上市公司,一定会要求有所回报。
五粮液集团公司,正是通过各种方式,从上市公司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输送。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图二、事件回顾五粮液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维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盈利稳步增长,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72.01亿元,增长33.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35亿元,增长61.35%。
2013年五粮液实现营业总收入247.19亿元,同比下降9.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73亿元,同比下降19.75%;拟采取10股派现7元(含税)的利润分配预案。
这是因为2013年国内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在中国经济转型调整的大环境和市场消费回归理性的大背景下,白酒行业发展步入深度调整期,这也是白酒类行业多年高速发展后的理性调整,体现市场发展规律。
《2024年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范文
《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治理结构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五粮液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其治理结构、股权关系及财务数据,探讨控制权如何影响企业业绩,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二、五粮液公司概况五粮液是中国著名的白酒生产企业之一,其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主要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较大。
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五粮液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优异,业绩稳步增长。
三、控制权对业绩的影响(一)控制权的界定与分类五粮液的控制权主要来自于其股权结构。
控制权可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形式。
直接控制主要通过持有公司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来实现;间接控制则通过掌握公司董事会或管理层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二)控制权与业绩的关联性五粮液的主要股东通过行使控制权,对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决策对于企业的业绩具有决定性作用。
当控制权得到有效行使时,企业能够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从而提升业绩。
反之,若控制权行使不当,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影响业绩。
四、利益输送问题探讨(一)利益输送的界定与形式利益输送是指企业或其相关方通过不正当手段将企业资源转移至个人或关联方,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在五粮液的案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是否存在高管、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
(二)五粮液利益输送的风险分析通过对五粮液的财务数据和关联交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能够有效地防止利益输送行为的发生。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管理的疏忽,仍存在潜在的利益输送风险。
这需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五、案例分析的启示与建议(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五粮液的案例表明,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粮液关联交易与大股东利益输送案例分析
目录1事件回顾 (1)1.1 公司成立及行业发展 (1)1.2 关联交易概况 (2)1.3 大股东严重代理 (3)1.4 证监会立案审查 (3)2 关联交易条件下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原因分析 (4)2.1 “削足适履”的上市模式 (4)2.2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6)2.3 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存在的问题 (8)2.4 外部监管层面的问题 (9)2.5 小结 (10)3 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实施“隧道”行为的具体形式 (11)3.1 关联产品购销 (11)3.2 股利分配 (13)3.3 关联资产租赁及费用转嫁 (15)3.4 英联资产购买及置换 (16)3.5 资金往来 (17)1事件回顾1.1 公司成立及行业发展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 年的宜宾五粮液酒厂。
1994年4 月,宜宾五粮液酒厂变更企业名称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
1998 年3 月27日,由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募集设立了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深000858)0 1998 年,原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广改制为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白酒行业迅速发展。
1996 年,我国白酒产量超过800 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近80 倍。
近年来,白酒行业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飞南端市场不断崛起,形成四川宜宾泸州为代表的川酒板块、贵州茅台镇为代表的黔酒板块等多个板块。
与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一致,白酒行业利润也在远步增长。
五粮液公司的成长,见证了中国白酒行业的迅猛发展。
1.2 关联交易概况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发起人所持资产折合为24000 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75% ,同时发行8000 万股流通股,发行价格每股14.77 元。
共筹得资金1 1.816 亿元,并于1998 年4 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按照招股说明书及历年公司年报,第一大股东均为宜宾固有资产管理局,后改为宜宾市固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它持有公司50%以上的股权(截至2010 年6 月30 日,由于在历次配股中国有股股东放弃配股权,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宜宾市固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2 1.28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07%) ,但并不直接参与五粮液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是将其委托给集团公司管理。
《2024年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范文
《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五粮液为例,深入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五粮液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表现及利益输送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五粮液在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五粮液公司概况五粮液是中国著名的白酒生产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近年来,五粮液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业绩稳步增长。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公司治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
三、控制权分析(一)股权结构五粮液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主要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具有较大影响。
这种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决策的效率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导致决策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二)董事会与高管层五粮液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公司的运营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候董事会和高管层在利益输送等问题上可能存在不当行为,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监督。
四、业绩分析五粮液在过去的几年中,业绩表现稳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均保持在行业前列。
这得益于公司有效的市场策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产品质量。
然而,业绩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市场拓展策略的局限性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五、利益输送问题(一)关联交易五粮液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关联交易现象,这可能导致利益输送问题。
例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商品采购、销售、资金往来等交易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损害了其他股东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五粮液的高级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自利行为,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
这表现为管理层在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而非公司整体利益和股东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的几个经典案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一:五粮液的巨额资产置换五粮液(000858)于1998年3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沪深股市著名的绩优股,属白酒类食品制造行业,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上市时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持有75%的国有股股份,但授权委托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因此该公司事实上是由政府通过国有独资企业——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
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2003年6月30日之前聘请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五粮液直到2003年7月才聘请独立董事。
根据公司披露的2003年年报,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两名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两名独立董事代表,四名内部董事。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公司的股本结构是典型的“一股独大”,并且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几乎完全控制了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为75%1。
五粮液在上市时已承诺用募股资金购买集团公司所属的宜宾塑胶瓶盖厂,收购成本为4.12亿。
在2000年年报公布时,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份资产置换方案:将宜宾塑胶瓶盖厂与五粮液集团公司所属507、513、515、517和607酿酒车间资产进行置换。
在确定置换价格时,宜宾塑胶瓶盖厂按重置成本法,酿酒车间按照收益现值法。
置换出的资产其重置成本与账面净资产一致,均为3.61亿(评估增值1.98亿元),置换入的资产账面值约为9.02亿,但是其评估升值至20.18亿元,因此置换差额为16.57亿元,由上市公司以现金补齐。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购入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成本是4.12亿,经营两年后,卖出价反倒降为3.61亿,这令人有些诧异。
实际置换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4月,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最终账面成本升为4.138亿,而置换进的酿酒车间成本略降为19.735亿,上市公司最终补差15.597亿。
仅仅通过上述两笔资产购销,五粮液集团公司实际从公司“名正言顺”地拿走19.72亿元的现金。
《2024年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范文
《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篇一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是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议题。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企业的健康运营,更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本文以五粮液为例,探讨这三个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媒体监督和公司治理机制来防范和打击利益输送行为。
二、五粮液公司背景五粮液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企业之一,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然而,近年来五粮液也面临着一系列关于利益输送的质疑和挑战。
这些质疑主要涉及到公司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和监督。
三、利益输送现象分析利益输送是指企业或组织内部某些人利用职权或关系,将企业或组织的利益转移到自己或关联方手中的行为。
在五粮液案例中,利益输送现象主要表现为高管薪酬过高、关联交易频繁以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影响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四、媒体监督的作用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对防止和打击利益输送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五粮液案例中,媒体的报道和监督对于揭示利益输送问题、促进公司治理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媒体通过报道相关事件、揭露问题、传播信息,增加了透明度,使公众对公司的运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同时,媒体的监督也促使公司管理层更加重视公司治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利益输送问题。
五、公司治理机制的改进针对利益输送问题,五粮液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司治理。
首先,公司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其次,公司加强了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公众公开重要信息,增加了透明度。
此外,公司还加强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确保其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职权。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五粮液在防范和打击利益输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
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引言:公司治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法律、道德和规范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种制度。
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维护股东权益、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公司存在着利益输送等问题,这也给公司治理带来了挑战。
本文以五粮液公司为例,探讨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五粮液案例背景五粮液是中国白酒行业的知名企业,也是中国500家最大企业之一。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五粮液公司频繁出现利益输送等问题,引起了不少关注。
二、利益输送问题的特点1. 高管薪酬过高:五粮液高管的薪水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公司的利润增长速度。
这使得高管成为了舒适的“高薪族”,不再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2. 关联交易频繁:五粮液与其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频繁,且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
这样的关联交易既提高了关联公司的利益,也削弱了五粮液公司的盈利能力。
3. 股权集中问题:五粮液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少数股东决定着公司的决策与利益分配。
这导致了一些股东利益受损,也增加了公司治理的不确定性。
三、媒体的监督作用媒体作为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对于公司治理具有监督的作用。
在五粮液案例中,媒体通过报道相关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1. 暴露问题:媒体报道公司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将问题曝光,引起了公众和投资者的关注。
2. 舆论压力:媒体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压力,迫使公司进行改革。
3. 监督责任:媒体的监督不仅仅是为了曝光问题,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促使相关部门对公司的违法行为和不合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五粮液案例表明,利益输送问题对公司治理的挑战不能被忽视。
为了改善公司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加强独立董事的监督力度,减少董事会成员与公司关联交易的情况。
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减少关联交易的发生。
五粮液集团案例分析----财务案例
• 最后,五粮液上市公司本身的业务结构不 完整,使五粮液的一些环节不得不依附于 其他的公司。 五粮液上市公司通过从五粮 液集团进行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为五粮 液向五粮液集团输送资金提供的“合理” 的通道。从而五粮液的理财目标也演化为 了“实际控制人利益最大化”。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 五粮液的这种理财目标的异化,严重损害到中小 股东的利益,使他们不满,从而会引发很多的内 部矛盾,是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并且还 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一个企业要存活,信誉是 最重要的。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了信心,企业未来 的前景就很难了,特别是这样非生活必需品,人 们的感情因素是很强的,消费者感觉企业的不诚 信和自己的受骗,他们会在心理上排斥他。莫名 中会是企业产生很大的损失。
转变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2、减少关联交易的发生
财务管理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五粮液公司的关联交易与实际理财目标
小组成员:
何东川、瞿娟、刘晨曦、朱睿
基本概念
•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方直接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
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 企业理财目标又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 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企业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 集中和概括,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 使用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国企业理财的目标有多 种,其中以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 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 性。
•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的最 有效的“护身符”。 • 公司的治理结构应包括:(1)保护中小股东的 利益(2)具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3)强化 董事会、监事会的责任。尽管各国对公司治理的 理论和构架上有所不同,但透明、公平、诚信是 有效治理的三要素的认识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赞 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完 整地指出,公司的治理机制应包括公司“内部” 治理、金融机构的内部和外部治理、市场对公司 的外部治理等六个方面。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利益往来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利益往来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000858)是由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发起人所持资产折合为24000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75%,同时发行8000万股流通股,发行价格每股14.77元,筹集资金11.816亿元资金,并于1998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第一大股东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后改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但实际控制人为五粮液集团。
五粮液集团组织结构。
普什有限公司运输公司投资公司五精美印刷粮五粮液环保技改部液五粮液上市公司精细化工集仙林果酒进出口公司团五粮液酒厂供销公司家纺公司塑料公司伏特加制酒葡萄酒公司上市公司股东最常见的回报就是两种:上市公司股利回报、股票市场价格上涨的升值。
五粮液历年盈利及分配一览表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利益往来1、股利分派上市5年来,只进行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金股利分配2、商标和标识使用费这是集团公司利用其影响力,向上市公司收取费用的一种典型方式。
集团公司通过这些项目,至2003年度累计从上市公司获取现金54344万元。
按照国泰君安2001年8月所出具的关联交易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其中一些商标使用费为相应销售收入的数倍(如圣酒、岁岁乐、古都酒等)。
3、服务费及设备使用费由于五粮液改制上市时,只是将主要经营性资产及供销公司划入上市公司,这样,五粮液上市公司其余所有服务都要由集团公司提供。
五粮液集团每年向五粮液集团收取的这类费用主要包括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费、资产租赁费及经营管理费等,截止到2003年集团公司累计收取94334万元。
例如,2000年五粮液向集团公司租赁第七包装车间,根据配股说明书,其原始投资为1.29亿元,而每年的租赁费为6000万元。
4、资产往来我国资本市场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公司改制上市后,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将手中的各项实物资产陆续卖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常支付的都是现金。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这类往来很多,比较重大的有两起,一是1999年收购集团公司下属的印刷和塑料瓶盖厂;二是2001年的资产置换。
五粮液真相调查内部管控失效致利润外流
不过,就五粮液及至集团的内控现状而言,五粮液投资暴露的无疑只是冰山一角。多年来,集团与上市公司错综复杂的人事和业务管理,其实早已为其问题集中的爆发埋下隐患。
“从一开始,五粮液与‘成都智溢’合作经营‘五粮春’品牌就饱受争议。”五粮液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五粮液旗下重点培育的品牌,按理来说,其全国总经销应交由具有相当营销经验的酒类大佬来做。但实际操作却是,此前毫无酒类营销经验的“成都智溢”获得了实际运作权,而一同操刀还有王国春的胞弟王国学。
而王国春外甥王某还经销“尊酒”,甚而连王国春的保健护士(宜宾二医院护士)江阳的丈夫白强(原宜宾市财政局司机)也经销着“酒王酒”。此外,江同父异母的兄弟李小波从宜宾县公安局调来五粮液后,掌控着五粮液全国数百家专卖店。
不仅如此,五粮液“买断经营”造势之时,有别于人事关联的隐形利益输送链条比比皆是。
从暴出的中科证券、亚洲证券案件看,两券商的经纪中介人都证实,曾在资金划到证券公司账户前,与五粮液投资尹启胜等人都有过现金返佣的条件。尽管诸如此类的事前口头协议,从法律程序上尚难取证,但由此而及的可能性却已很难排除。
失效的内部管控
“长期畸形而放纵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可避免给五粮液的利润外流打开后门。”
2009年,五粮液“王国春时代”迎来又一个关键时点。两年前,王最终留任集团董事长并没有宣告其时代的终结。而两年后的今天,“后王国春时代”与“唐桥时代”的交叉节点或将凸现。
陷入调查门的五粮液将走向何处?涅槃重生,抑或回归历史轨道?整个大幕或将在这个时点慢慢开启。
难以撇清的调查由头
五粮液内部人员更愿意叫其王老板,因为在他们看来,是王独自将五粮液推向顶峰。而“中国酒王”的名号也是当之无愧。
2008年,川酒实现销售收入589.64亿元,利税总额124.73亿元,而五粮液占比接近二分之一强。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60亿元,成为省内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同时也是饮料制造业的龙头老大。
利益输送_五粮液案例分析
中国农业会计 2007— 9 35
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
立 , 发 起 人 所 持 资 本 折 合 为24000万 股 , 占 公 司 总 股 份 的75%, 同 时 发 行8000万 股 流 通 股 , 发 行 价 格 每 股14.77元 , 筹 得11.816 亿元资金, 于1998年3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五粮液集团公 司于1998年8月由五粮液酒厂改制设立, 虽然上市前据五粮液 公司披露是由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设立, 但是改制完成后, 五 粮 液 公 司 在1998年 及 以 后 的 年 报 中 都 披 露 五 粮 液 集 团 为 其 发 起人, 五粮液酒厂为发起人子公司。五粮液的实际控制人为宜 宾 市 国 有 资 产 经 营 有 限 公 司 , 2005年 底 其 持 股 比 例 为71.83%。 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未参与五粮液的经营决策, 也未 参加董事会。五粮液集团没有股权, 却实际掌握了五粮液的全 部经营管理。上市之后, 五粮液集团各子公司间的资产置换时 有发生, 母子公司以及各子公司间的关系经常发生变动, 但是 公司年报中却始终没有披露明晰的股权结构图, 所以我们只能 通过搜集的报表资料对其展开研究。
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
总结,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 保证项目按照目标确 定 的 方 向 有 序 开 展 。第 四 是 对 于 项 目 实 施 过 程 中 的 采 购 行 为 符 合政府采购目录的, 严格遵照执行政府采购, 实行货比三家, 择 优选购。
预算项目支出的管理在很大层面上是反映对项目资金的 有 效 利 用 和 科 学 管 理 。不 仅 涉 及 到 对 于 整 个 项 目 的 宏 观 调 整 和 控制, 更多的是对项目的具体操作和实际管理。在项目资金管 理方面, 我们通过多年来执行对外国际合作项目积累的工作经 验, 结合项目特点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 效 的 项 目 资 金 管 理 办 法 。首 先 按 照 项 目 资 金 的 来 源 渠 道 分 别 进 行财务核算, 实行专款专用, 严格做到不同项目之间不得相互 挤占挪用。其次是项目的开支内容必须以项目预算为准, 严格 按照预算支出明细控制开支, 不得列支项目预算明细中没有的 内容。第三是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按照程序 择优选择咨询服务专家( 公司) , 通过合同、协议明确专家的工 作 目 标 、内 容 、工 作 量 、劳 务 费 用 以 及 支 付 方 式 等 , 保 证 每 一 笔 费用支付公开、透明、合理。第四是严格审批程序, 强调报账联 审 制 度 。 即 项 目 费 用 需 由 经 办 人 、所 在 部 门 负 责 人 、分 管 领 导 、 财 务 部 门 负 责 人 、中 心 领 导 层 层 审 核 后 方 可 报 销 , 杜 绝 不 合 理 费用, 随意提高开支标准等现象的出现。第五是项目经费报销 和 结 算 必 须 取 得 真 实 合 法 、有 效 完 整 的 原 始 凭 证 , 对 外 支 付 合 同 价 款 必 须 严 格 按 照 合 同 约 定 的 标 准 执 行 。第 六 是 加 强 财 务 档 案 管 理 。在 项 目 实 际 执 行 过 程 中 所 产 生 文 字 材 料 的 记 录 和 保 存 对 于 我 们 今 后 工 作 的 检 查 和 参 考 尤 为 重 要 。这 些 资 料 的 归 档 管 理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将 直 接 反 映 项 目 执 行 和 管 理 的 质 量 水 平 。我 们 在每个项目执行初期, 就同步重视抓这项基础性工作, 随着项 目的开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档案资料, 有效地配合外部 审计检查工作。
五粮液案例分析
问题三:参考解答
是由于上市公司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治 理结构,其后果是使五粮液的中小股东受 到损害,公司市场价值远远落后于同类酒 类上市公司。
请关注该公司的市场表现。
问题四
要使五粮液的实际理财目标回归至最优理 财目标,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问题四:参考解答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关联交易 的发生。 理解公司治理结构的含资产未来预期 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方法称。 重臵成本法是指在评估资产时首先估测被 评估资产的重臵成本,然后估测被评估资 产业已存在的各种贬值因素,并将其从重 臵成本中予以扣除而得到被评估资产价值 的评估方法的总称
资产评估价值 =资产的重臵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 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 实体性贬值资产由于使用及自然力的作用 导致的资产的物理性能的损耗或下降而引 起的资产的价值损失 功能性贬值指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产功 能相对落后而造成的资产价值损失。 经济性贬值指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引起的 资产闲臵、收益下降等造成的资产价值损 失。
问题二
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理财目标应该是什么?
问题二:参考解答
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理财目标应该是企业 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适当满足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强调对中小股东 的利益保护,这样才可使我国上市公司良 性发展、使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问题三
为何五粮液的理财目标发生了异化?这种 异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五粮液案例分析
问题一
五粮液的实际理财目标是什么?有何依据? 五粮液的实际理财目标是通过哪些理财行 为实现的?
问题一:参考解答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的几个经典案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一:五粮液的巨额资产置换五粮液(000858)于1998年3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沪深股市著名的绩优股,属白酒类食品制造行业,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上市时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持有75%的国有股股份,但授权委托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因此该公司事实上是由政府通过国有独资企业——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
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2003年6月30日之前聘请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五粮液直到2003年7月才聘请独立董事。
根据公司披露的2003年年报,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两名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两名独立董事代表,四名内部董事。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公司的股本结构是典型的“一股独大”,并且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几乎完全控制了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为75%1。
五粮液在上市时已承诺用募股资金购买集团公司所属的宜宾塑胶瓶盖厂,收购成本为4.12亿。
在2000年年报公布时,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份资产置换方案:将宜宾塑胶瓶盖厂与五粮液集团公司所属507、513、515、517和607酿酒车间资产进行置换。
在确定置换价格时,宜宾塑胶瓶盖厂按重置成本法,酿酒车间按照收益现值法。
置换出的资产其重置成本与账面净资产一致,均为3.61亿(评估增值1.98亿元),置换入的资产账面值约为9.02亿,但是其评估升值至20.18亿元,因此置换差额为16.57亿元,由上市公司以现金补齐。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购入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成本是4.12亿,经营两年后,卖出价反倒降为3.61亿,这令人有些诧异。
实际置换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4月,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最终账面成本升为4.138亿,而置换进的酿酒车间成本略降为19.735亿,上市公司最终补差15.597亿。
仅仅通过上述两笔资产购销,五粮液集团公司实际从公司“名正言顺”地拿走19.72亿元的现金。
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
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_五粮液案例研究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大型国有企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中,五粮液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最近几年五粮液集团的一系列内幕交易和腐败丑闻引发了对于其治理结构和透明度的质疑。
本文将以五粮液为案例,探讨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利益输送在五粮液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五粮液存在着利益输送的潜在问题。
据报道,五粮液集团在高层之间存在相互违规利益输送的现象。
这种现象既包括了高层之间的股权转让,也包括了内部员工之间的礼品和财物交换。
这种利益输送不仅有损公司的利益,也削弱了公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因此,五粮液应加强公司治理,采取措施遏制利益输送行为的发生。
其次,媒体监督在揭露和防止利益输送中起着关键作用。
媒体的持续关注和调查报道是揭示公司中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
在五粮液案例中,媒体的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报道和曝光,媒体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迫使有关部门对五粮液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
然而,媒体监督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部分媒体受到利益捆绑的影响,可能在报道中出现不客观和不真实的情况。
因此,加强媒体监督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是确保有效监督的关键。
最后,五粮液案例证明了公司治理在防止利益输送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运作,减少利益输送的风险。
五粮液应加强其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确保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与职责,防止利益输送的发生。
此外,五粮液还应加强股东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公司决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五粮液应制定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禁止和处罚利益输送行为。
其次,五粮液应与独立媒体合作,加强媒体监督,并公开向媒体和公众通报公司的运营情况和内部事务。
最后,五粮液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加强股东的监督和参与,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控制业绩与利益输送
一、基本概念关联企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企业,基于关联关系而结成的企业团体。
这个概念的三个要点是:1.关联企业或者关联方只是控股股东或控制权人的附属概念;2.关联企业或者关联方只是一个相对概念;3.在司法实践中,对关联企业或者关联方的认定,应当遵循向上追索原则(即为了控制关联企业之间的不当行为。
)关联企业的概念和内涵具有极端复杂性,在关联企业认定上,控股股东与控制权人处于重要的核心的地位关联交易:关联企业或者关联人之间形成的交易行为,是在控制权人意志控制或许可下进行的某种“基本自我交易”。
关联交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关联交易是在控制权人意志控制或许可下进行的某种“基本自我交易”。
第二、关联交易是在市场行为形式掩盖下的某种特殊交易,其行为内容具有隐蔽性,其交易过程避开了市场交易中必不可少的真实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
第三、关联交易是一种其交易公平性需要由法律控制规则进行保障的交易。
第四、关联交易的存在也是客观的和不可避免的。
•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
在本案例之中,五粮液集团对五粮液上市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由于手握大部分的股份,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利益分配方面拥有着当仁不让的第一话语权。
利益输送:指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东通过地下隧道,挖走中小股东手中财富的行为的一种形象描述。
利益输送是证券市场上的一种不公平现象。
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相互之间的利益输送,上市公司假重组之名帮助限售解禁股高位套现等,不一而足。
这些不公平与利益输送的行为,无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阻碍着市场的正常发展,应该坚决杜绝!从上图分析:五粮液集团获得了利益的绝大部分,而这其中五粮液上市公司做出贡献最大,五粮液上市公司向五粮液集团输送利益是如何实现的呢?输送方式:1.股利分派2.商标和标识使用费等3.服务费及设备使用费等4.资产往来5.产品往来6.往来款从1998年上市至2003年底共6年时间里,五粮液上市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高达41亿元,平均每年实现净利润为6.84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粮液的控制权与利益输送一、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概述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000858)地处天府之国之南,扼川、滇、黔三省要冲,锁金、岷、长三江咽喉。
有利的地理和环境因素使五粮液酝酿出名震四海,老少皆知的五粮液甘醇。
然而,五粮液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广受诟病,其控制权以及利益输送问题自其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以来就倍受媒体关注,更有相关学者做出了深入透彻的研究。
分析五粮液利益输送机制不仅有助了解其公司治理问题,更能管中窥豹,为了解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提高一个良好的例证和契机。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设立,发起人所持资产折合为2400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75%,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另外,流通在外股份为8000万股,发行价格每股14.77元,筹得11.816亿元资金按照招股说明书及历年公司年报,第一大股东均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后改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但实际控制人为五粮液集团(下称“五粮液集团”)。
图1为五粮液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五粮液集团作为五粮液的实际控制人,旗下拥有相当数量的控股子公司。
而五粮液在其领导下,上市后似乎不负众望,实现了招股说明中的一系列盈利目标。
表1为五粮液上市以来近五年利润及分配情况。
表1:五粮液历年盈利及分配一览表然而,对五粮液集团来说,设立五粮液股份公司,将集团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五粮液”品牌注人上市公司,塑造了一个利润不断成长的绩优股形象,表面看来没有相应的其他回报。
这一大股东充当着证券市场中的“老好人”,并且已经“好”到让人无法不质疑的程度。
二、控股集团与上市公司的秘密通道会计报表上的数字显示五粮液盈利颇丰,然而深入分析投资情况就可略见端倪。
根据其1998年上市招股说明书,五粮液投资约50亿建设两阶段的各子项目,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新增收入35亿元,新增利润2亿元。
如果这些投资全部如预期的发挥效益,那在1998年31亿收入、5.5亿利润的基础上,2005年五粮液的收入和净利润就应该增长到89亿元和14亿元。
但实际上,2005年五粮液的收入和净利润仅为64亿元和7.9亿元,而其固定资产达到74.5亿,而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伊利特和全兴股份五家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和也才39.4亿,不及五粮液的一半。
既然没有收益,五粮液为何还要在这五年间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投入呢?仔细查阅五粮液的各种公开文告,发现五粮液并非投资没有回报,而是这回报并不在会计账面上,也因此不属于没有控制权的中小股民。
利益均沾的现金股利分配远远少过配股方式。
这其中存在的是暗渡陈仓的秘密通道。
经过这些通道,五粮液集团将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输送到集团内部或者其控制的子公司,达到占有上市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目的。
将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现金往来进行归类整理,最后形成若干类型:1、商标和标识使用费这是集团公司利用其影响力,向上市公司收取费用的一种典型方式。
五粮液股份公司自上市起,每年向集团公司缴纳不菲的商标和标识使用费。
集团公司通过这些项目,至2003年度累计从上市公司获取现金54344万元。
这是大股东通过控制所形成的影响力,将上市公司的利益向集团的单边输出。
2、服务费及设备使用费由于五粮液改制上市时,只是将主要经营性资产及供销公司划入上市公司,按照招股说明书,划入的经营性资产包括磨粉制曲车间、部分酿酒车间、勾兑车间、包装车间、机动车间和其全资子公司供销公司。
这样,五粮液上市公司其余所有服务都需要由集团公司提供。
集团公司当然可以相应地收取一部分费用。
五粮液集团每年向五粮液收取的这类费用主要包括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资产租赁费等,2001年起还增加收取维修服务费、土地租赁及经营管理费等。
按照五粮液2002年年报,土地租赁费主要是2001年重大资产置换中所置换进五粮液的相关酿酒车间(507、513、515、517和607)所占用的土地,经营管理费为五粮液公司使用集团拥有的经营管理区域(包括办公大楼、多功能馆、停车场、食堂、百味园、怡心园、档案馆大楼、纪念馆等)的部分区域。
截至2003年集团公司累计收取94334万元。
每家上市公司都声称所有收费是合理的、公平的,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但是,这类软性费用的定价权完全由集团公司决定,因此,集团公司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将利益向集团公司倾斜,这可以称之为准单向输出型。
比如,2000年五粮液向集团公司租赁第七包装车间,根据配股说明书,其原始投资为1.29亿元,而年租赁费为6000万元。
按照这种租赁费收取标准,集团公司在该资产上的年收益率接近50%。
按照每年6000万元的租赁费水平,上市公司共租赁该设备2年2个月(其中,1999年年报显示,六、七两个车间的租赁费为6000万元),共计支付租赁费1.3亿元,集团公司已经收回这部分设备的投资。
该项资产后来在配股进人上市公司时,评估作价15344万元。
也就是说,一项1 .29亿元的投资,两年多一点就收回2.8亿元。
3、资产往来我国资本市场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公司改制上市后,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将手中的各项实物资产陆续卖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常支付的都是现金。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这类往来也非常多,比较重大的有两起,一是1999年收购集团公司的下属印刷和塑胶瓶盖厂;二是2001年的资产置换。
此外,在上市后的5年里,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还陆续发生金额较低的资产往来。
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共向集团公司支付超过20亿元的现金。
尽管所有关于这类资产买卖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都将这些资产买卖描述为集团公司或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所作的又一贡献或牺牲,但很多事后的证据都表明,“受伤的”通常都是上市公司。
因而,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更多地是一种单向输出型。
比如,五粮液向集团买入塑胶瓶盖厂时,收购价为2532万元,代偿还债务31722万元,共计34254万元;按照招股说明书的介绍,还需要补充70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五粮液1998,1999两年的年报都声称完全按招股说明书进行了相应的资金投入。
不考虑五粮液对塑胶瓶盖厂的其他任何可能的投入,以上3笔的直接投入总计为41254万元。
而2001年4月份重大资产置换独立顾问财务报告,塑胶瓶盖厂的账面净值为36102万元。
如按照这一价格进行资产置换,五粮液在塑胶瓶盖厂上的直接损失超过5000万。
资产置换最终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8月,塑胶瓶盖厂的账面净额上升为41389万元,略高于五粮液所公告的直接投入成本。
关于此次资产置换,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置换出的资产按账面净值计价,而置换进的资产按收益现值法计划。
从会计角度看,通常后者的计价结果要高于前者。
4、产品交易与上面的服务费形成方式相似,五粮液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必须要向集团公司进行大量的产品往来,如由集团公司或其所属企业向五粮液提供各类产品,包括基酒及其加工、酒瓶及瓶盖与其他相关包装材料。
在生产基酒的车间于2001年完全置换进上市公司后,又新增向集团公司购买伏特加、葡萄酒等产品。
五粮液向集团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成品酒销售,两者现金流相抵后,五粮液支付给集团公司的净现金流出为281974万元。
这类往来在利益偏向上很难界定,因为,集团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往来,将利润注入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将现金转移到集团公司。
五粮液与集团之间2001年发生了一项大额资产置换。
据2000年11月公司董事会关于资产置换的公告及2001年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降低关联交易是该项资产置换的一个重要动因。
但2000年向集团及其附属关系公司的货物采购和接受劳务为7.72亿元;资产置换完成的2001年,金额上升为14.42亿元;2002年略有下降,仍然达到12.5亿元;2003年则达到17.01亿元。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往来中,还有两种方式值得关注:一是委托集团公司技改部进行技术改造,6年间共向集团公司技改部支付或预付现金335371万元;二是通过与集团公司合作设立子公司,尽管该子公司仍然由五粮液控股,但仍然存在向集团公司转移资金控制权和使用权的可能。
比如,1999年度五粮液董事会通过决议,与集团公司共同设立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五粮液持股51%,到2000年实际投资时,五粮液占95%的股权,集团公司只占5%的股权,五粮液实际投资47500万元,其中的4750万元为投资,其余42750万元属于往来款或长期借款;又如,一些新设的子公司尽管都由五粮液控股,但名称上全部冠有五粮液集团,如五粮液集团仙林果酒公司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
表2为五粮液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往来情况。
按照表2,不考虑往来款的影响,自1998年上市至2003会计年度结束,五粮液共向集团支付了97.17亿元的现金,平均每年超过16亿元;远远超过五粮液上市以来累计实现的净利润(41亿元)及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的现金(18.1亿元)。
尽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正常经营活动所必需发生的,且不存在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对中小股东是不公平的。
表2:五粮液与五粮液集团1998-2003年现金往来一览表(单位:万元)注:以上所有数据来自五粮液历年的公开财务资料。
其中,商标及标识费等来自各年报中所披露的商标与标识使用费,1998年度还包括专利使用费;服务费包括:设备租赁费、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费、维修服务费、土地租赁费及经营管理区域费等;产品购销是抵销五粮液销往集团及其所属公司产品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与酒生产及包装、销售等有关的产品购销往来,2001年起增加了劳保用品;资产购销也是集团与五粮液之间进行资产购销的净额,负数为五粮液将资产销售给集团公司;其他主要指委托集团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所拨付的现金。
*这部分款项主要是收购宜宾印务总厂和塑胶瓶盖厂所发生的收购款及代被收购企业偿还集团公司债务的现金流出,没有考虑后续追加的技改投人,因为这部分包括在“其他”项下。
实际上,现金流出分别发生在1998和1999两年,其中,收购款为1998年(9323+2532),代偿付债务为1999年(10115+31722),这里全部作为1999年,主要是考虑到1999年11月才办理产权移交。
5、操纵股价2009年9月9日,五粮液一纸被证监会调查的公告引发“地震”,盘中一度跌停。
有传闻称五粮液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成都智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成都智溢”)利用内幕消息合作炒股。
成都智溢乃是五粮液最著名品牌五粮春的买断经销商。
五粮液利用经销方式将资金滞留在成都智溢,对方则再将其投资进股市,再将所获得利润秘密输送回集团。
这种方式使得资金不会显示在财务报表中,可谓隐蔽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