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7861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页/共74页
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腐殖物质的分解转化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腐殖物质经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使芳
香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使整个复合体
解体;
第二阶段:释放的简单有机物质被分解转化,酚类聚合
物被氧化;
第三阶段:脂肪酸被分解,被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参与
新腐殖质的形成。
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醇羟基、甲氧基等。
表 2 -4 我国 主要土 壤表土 中腐殖 物质的 含氧功 能基[cm ol(+) .kg-1]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HA 275-481 221-347 FA 639-845 143-257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224-426 90-181 32-206 32-95 515-581 54-58 143-254 39
第15页/共74页
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在好氧条件下 ,微生 物活动 旺盛, 分解作 用可进 行较快 而彻底 ,有机 物质---->CO 2和H2O ,而N、P、S等则以 矿质盐 类释放 出来。
在嫌气条件下 ,好氧 微生物 的活动 受到抑 制,分 解作用 进行得 既慢又 不彻底 ,同时 往往还 产生有 机酸、 乙醇等 中间产 物。
C/N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 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 矿质态氮,
第25页/共74页
表 2-2 一些有机物质的碳、氮含量及其 C/N 比
有机物质 云杉锯屑 硬木锯屑 小麦秸秆 玉米禾茎
甘蔗渣 黑麦草(开花期)
草坪禾草 黑麦草(营养期)
成熟苜蓿干草 腐烂畜肥 堆肥
第19页/共74页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一)温度 (二)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三)有机残体的特性 (四)土壤特性
第20页/共74页
(一)温度
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 化 无分解:≤0℃ ; 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 ; 升温10℃ ,分解速率提高2~3倍; 最适分解温度:25~35 ℃
第8页/共74页
2)腐殖质 (humus):除未 分解和半分解动、 植物残体及微生 物体不以可外机械的分有离,机 物质占的85总-90称%,
主要成分,作物营养主要物质,
改良土壤性质,
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第9页/共74页
腐殖质可分为:
非腐殖物质 (Non-Humic Substance):有特定物
理化学性质、结构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占腐殖质的 20-30%。来自微生物改变的植物化合物/微生物合 成的有机物质。
52
2.3
46
5.1
第26页/共74页
C/N 600/1 400/1 80/1 57/1 50/1 37/1 31/1 26/1 25/1 20/1 16/1 13/1 11/1
7/1
5/1 6/1 10/1
11/1 23/1 9/1
(四)土壤特性
土壤质地:粘质和粉砂质土壤通常比砂质土壤含 有更多的有机质。砂质土壤较利于有机质分解,粘 粒对有机质有保护作用,粘粒-腐殖质复合体可保 护有机质免受分解。
土壤pH值:各种微生物具有其最适宜的pH值范围, 中性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矿化,酸性土壤补钙-施石 灰等于施肥。改良过酸过碱的土壤,对促进有机质 的矿化有显著效果。
第27页/共74页
有机质的粘粒保护作用
SOC,g/kg
12 10
8 6 4 2 0
0
东海县SOC(g/kg)&〈0.01mm
y = 0.0084x + 2.5683 R2 = 0.8133
200
400
600
800
1000
<0.01mm,%
第28页/共74页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第29页/共74页
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称为“腐殖化作用”。对其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 第二阶段: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 和反复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 第三阶段: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 类木质素,聚合形成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即腐殖物质 。
第39页/共74页
我国主要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元素(%) HA FA
C 50-60 45-53
H 3.1-5.3 4.0-4.8
O+S 31-41 40-48
N 3.0-5.6 2.5-4.3
习惯上以58%为其平均值,故计算有机质的含 量时,一般以1.724为折算系数。
第40页/共74页
2、含氧官能团
第14页/共74页
根据分 解的难 易程度
活性库 (active pool):微生物生 物量有机质、微粒有机质、部分易 分解富啡酸、多糖等非腐殖物质;
缓效库 (slow pool):木质素等 不易分解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微粒有 机质;
惰性库 (passive pool):长期稳 定存在,粘土矿物-腐殖质复合体中 的腐殖质、大部分胡敏酸和胡敏素 。
表 5-1 不同地区旱地和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地区
有机质含量(%)
旱地
水田
东北平原
4.45
4.96
黄淮海平原
0.99
1.27
长江中下游平原
1.74
2.74
南方红壤丘陵
1.65
2.52
珠江三角源程序平原
2.01
2.73
第5页/共74页
2、有机质的组成 (1) 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O 、H、N,分别占52%-58%、34%-9%、 3.3%-4.8%,3.7%-4.1%。 其次是P和S 。 C/N比大约在10左右。
嫩苜蓿干草 毛叶苕子 城市淤泥
土壤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土壤有机质 软土 Ap 层 老成土 A1 平均 B 层
C%
N%
50
0.05
46
0.1
38
0.5
40
0.7
40
0.8
40
1.1
40
1.3
40
1.5
40
1.8
41
2.1
40
2.5
40
3.0
40
3.5
31
4.5
50
10.0
50
8.5
50
5.0
56
4.9
乙醇 溶解
第36页/共74页
吉马多美朗 酸
腐殖物质的分组 腐殖物质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第37页/共74页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颜色 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 呈褐色
2、溶解性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 价盐几 乎不溶 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 三价盐 几乎不 溶于水 。
第一阶段:快速矿化,易分解组分; 第二阶段:缓慢分解,难分解组分。
据 估 计 , 有 机残体 经一年 降解后 ,2/3以 上的有 机质以 CO2形 式释放 而损失 ,残留 的有机 质不到 1/3,其 中土壤 微生物 量占3-8% ; 多糖、 多糖醛 酸苷、 有机酸 等非腐 殖物质 占3-8% ;腐殖 物质占 10-30% 。 根系 年残留 量比地 上部分 稍高。
3 、 吸 水 性 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 4、 胶 体 特 性 土壤 有机胶 体的主 要组成 部分
第38页/共74页
(二)腐殖酸的化学性质
1、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 由C、H、O、N、S等组成,还有Ca、Mg、 Fe、Si等灰分元素;
✓ 含C55-60% ✓ 含N3-6% ✓ C/N平均为10:1-12:1
第2页/共74页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
1、有机质含量
一般含量在0-5%之间。
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漠境土和砂质土壤不足0.5%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有机质土壤 ;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矿质土壤。
第3页/共74页
土壤有机质 5%
0.5%
0.5-2.0% 7%
第4页/共74页
第21页/共74页
(二)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微生物适宜的含水量 <-0.03Mpa, 厌气分解; -0.03~-0.1 Mpa, 适宜分解 ; >0.3MPa, 分解迅速降低 ; > 4MPa, only fungi 频繁的干湿交替,强烈促 进分解。
第22页/共74页
➢ 通气良好:好气微生物活跃,好气分解,速度快, 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利于植 物吸收利用,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保存。
在极端嫌气的情况下 ,还产 生CH4、H2等 还原物 质,其 中的养 料和能 量释放 很少, 对植物 生长不 利。
第16页/共74页
有机化合物分解的差异
单糖、淀粉 和简单蛋白 质
粗蛋白质 半纤维素 纤维素 脂肪、蜡质
木质素、酚类化合物
第17页/共74页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 可分为两个阶段:
➢ 通气不良: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慢,不完 全,矿化率低,中间产物容易积累,产生有毒还 原气体,利于有机质积累和保存。
通气过盛和过差,都对土壤肥力不利。必须好气和嫌气分 解配合,既保持适当的有机质水平,又有足够的有效养 分。调节土壤通气状况,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之一。
第23页/共74页
(三)有机残体的特性
第30页/共74页
4条途径 :
途 径 1: 通 过 还原糖 形成, 糖和氨 基酸经 聚合作 用形成 棕色的 含氮聚 合物; 途 径 2和 3: 多 元酚 理论 途 径 4: Selman waksman的 经 典 理 论 , 即 木质 素-蛋 白质理 论。
第31页/共74页
二、土壤腐殖物质-粘土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第41页/共74页
3、腐殖酸的络合性
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 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7861
会计学
1
概念: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
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 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第1页/共74页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 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 微生物 ➢ 植物来源 ➢ 动物来源 ➢ 工农业副产品
1、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
新鲜程度 破碎程度 紧实程度
一 般 情 况 下 ,多汁 幼嫩新 鲜的绿 肥易分 解。
第24页/共74页
2、有机残体的化学成分: 一般情况下,阔叶比针叶快;叶片比残根快,豆科 比禾本科快。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 用C/N 表示。 微生物吸收1份氮,就要吸收5份碳 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要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 活动的能量。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的C/N为25:1 。
矿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
成 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酶 R-(C,4H,养分)+ 2O2 CO2 + 2H2O + 能量+养分
氧化
第13页/共74页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 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 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经微生物作用后
,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 、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型高分子有机化合 物。占土壤有机质60-80%。
第10页/共74页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第11页/共74页
图4-1 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第12页/共74页
第34页/共74页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水浮选、挑拣和静电吸附或重液(相对密 度1.8或2.0)除去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残体 ,这部分有机质称为轻组;留下的土壤中 的称为重组。
目前常用的提取剂
(1)0.1M NaOH溶液 (2)0.1M NaOH + 0.1M 焦磷酸钠混合提取液
第35页/共74页
腐殖质分组方法
腐殖物质
游离态 结合态
很少
52%-98%第32页/共74页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第33页/共74页
(二)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和粘土矿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80-90%的微生物粘附 在各种矿物、有机质或矿物-有机 物复合体表面,形成单个的微菌 落或生物膜。
微生物体吸附于矿物、有机物 表面后,其细胞代谢将会发生明 显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土壤中与 (a) 生物相关的一系列土壤环境过程 。
第6页/共74页
(2) 化合物组成
土壤有机质中主要的化合物组成是类 木质素和蛋白质,其次是半纤维素、 纤维素以及乙醚和乙醇可溶性化合物 。
第7页/共74页
(3) 存在形态:
1)非腐殖质:
新鲜动植物残体-未分解的生物 遗体
半分解有机残体-经微生物部分 分解作用,已破坏原始形态和 结构。
可机械分离, 占 10-15% , 基 本 组 成 部 分,作 物养分 重要来 源, 形 成 腐 殖 质 的原料
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腐殖物质的分解转化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腐殖物质经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使芳
香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使整个复合体
解体;
第二阶段:释放的简单有机物质被分解转化,酚类聚合
物被氧化;
第三阶段:脂肪酸被分解,被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参与
新腐殖质的形成。
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醇羟基、甲氧基等。
表 2 -4 我国 主要土 壤表土 中腐殖 物质的 含氧功 能基[cm ol(+) .kg-1]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HA 275-481 221-347 FA 639-845 143-257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224-426 90-181 32-206 32-95 515-581 54-58 143-254 39
第15页/共74页
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在好氧条件下 ,微生 物活动 旺盛, 分解作 用可进 行较快 而彻底 ,有机 物质---->CO 2和H2O ,而N、P、S等则以 矿质盐 类释放 出来。
在嫌气条件下 ,好氧 微生物 的活动 受到抑 制,分 解作用 进行得 既慢又 不彻底 ,同时 往往还 产生有 机酸、 乙醇等 中间产 物。
C/N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 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 矿质态氮,
第25页/共74页
表 2-2 一些有机物质的碳、氮含量及其 C/N 比
有机物质 云杉锯屑 硬木锯屑 小麦秸秆 玉米禾茎
甘蔗渣 黑麦草(开花期)
草坪禾草 黑麦草(营养期)
成熟苜蓿干草 腐烂畜肥 堆肥
第19页/共74页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一)温度 (二)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三)有机残体的特性 (四)土壤特性
第20页/共74页
(一)温度
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 化 无分解:≤0℃ ; 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 ; 升温10℃ ,分解速率提高2~3倍; 最适分解温度:25~35 ℃
第8页/共74页
2)腐殖质 (humus):除未 分解和半分解动、 植物残体及微生 物体不以可外机械的分有离,机 物质占的85总-90称%,
主要成分,作物营养主要物质,
改良土壤性质,
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第9页/共74页
腐殖质可分为:
非腐殖物质 (Non-Humic Substance):有特定物
理化学性质、结构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占腐殖质的 20-30%。来自微生物改变的植物化合物/微生物合 成的有机物质。
52
2.3
46
5.1
第26页/共74页
C/N 600/1 400/1 80/1 57/1 50/1 37/1 31/1 26/1 25/1 20/1 16/1 13/1 11/1
7/1
5/1 6/1 10/1
11/1 23/1 9/1
(四)土壤特性
土壤质地:粘质和粉砂质土壤通常比砂质土壤含 有更多的有机质。砂质土壤较利于有机质分解,粘 粒对有机质有保护作用,粘粒-腐殖质复合体可保 护有机质免受分解。
土壤pH值:各种微生物具有其最适宜的pH值范围, 中性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矿化,酸性土壤补钙-施石 灰等于施肥。改良过酸过碱的土壤,对促进有机质 的矿化有显著效果。
第27页/共74页
有机质的粘粒保护作用
SOC,g/kg
12 10
8 6 4 2 0
0
东海县SOC(g/kg)&〈0.01mm
y = 0.0084x + 2.5683 R2 = 0.8133
200
400
600
800
1000
<0.01mm,%
第28页/共74页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第29页/共74页
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称为“腐殖化作用”。对其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 第二阶段: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 和反复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 第三阶段: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 类木质素,聚合形成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即腐殖物质 。
第39页/共74页
我国主要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元素(%) HA FA
C 50-60 45-53
H 3.1-5.3 4.0-4.8
O+S 31-41 40-48
N 3.0-5.6 2.5-4.3
习惯上以58%为其平均值,故计算有机质的含 量时,一般以1.724为折算系数。
第40页/共74页
2、含氧官能团
第14页/共74页
根据分 解的难 易程度
活性库 (active pool):微生物生 物量有机质、微粒有机质、部分易 分解富啡酸、多糖等非腐殖物质;
缓效库 (slow pool):木质素等 不易分解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微粒有 机质;
惰性库 (passive pool):长期稳 定存在,粘土矿物-腐殖质复合体中 的腐殖质、大部分胡敏酸和胡敏素 。
表 5-1 不同地区旱地和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地区
有机质含量(%)
旱地
水田
东北平原
4.45
4.96
黄淮海平原
0.99
1.27
长江中下游平原
1.74
2.74
南方红壤丘陵
1.65
2.52
珠江三角源程序平原
2.01
2.73
第5页/共74页
2、有机质的组成 (1) 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O 、H、N,分别占52%-58%、34%-9%、 3.3%-4.8%,3.7%-4.1%。 其次是P和S 。 C/N比大约在10左右。
嫩苜蓿干草 毛叶苕子 城市淤泥
土壤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土壤有机质 软土 Ap 层 老成土 A1 平均 B 层
C%
N%
50
0.05
46
0.1
38
0.5
40
0.7
40
0.8
40
1.1
40
1.3
40
1.5
40
1.8
41
2.1
40
2.5
40
3.0
40
3.5
31
4.5
50
10.0
50
8.5
50
5.0
56
4.9
乙醇 溶解
第36页/共74页
吉马多美朗 酸
腐殖物质的分组 腐殖物质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第37页/共74页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颜色 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 呈褐色
2、溶解性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 价盐几 乎不溶 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 三价盐 几乎不 溶于水 。
第一阶段:快速矿化,易分解组分; 第二阶段:缓慢分解,难分解组分。
据 估 计 , 有 机残体 经一年 降解后 ,2/3以 上的有 机质以 CO2形 式释放 而损失 ,残留 的有机 质不到 1/3,其 中土壤 微生物 量占3-8% ; 多糖、 多糖醛 酸苷、 有机酸 等非腐 殖物质 占3-8% ;腐殖 物质占 10-30% 。 根系 年残留 量比地 上部分 稍高。
3 、 吸 水 性 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 4、 胶 体 特 性 土壤 有机胶 体的主 要组成 部分
第38页/共74页
(二)腐殖酸的化学性质
1、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 由C、H、O、N、S等组成,还有Ca、Mg、 Fe、Si等灰分元素;
✓ 含C55-60% ✓ 含N3-6% ✓ C/N平均为10:1-12:1
第2页/共74页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
1、有机质含量
一般含量在0-5%之间。
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漠境土和砂质土壤不足0.5%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有机质土壤 ;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矿质土壤。
第3页/共74页
土壤有机质 5%
0.5%
0.5-2.0% 7%
第4页/共74页
第21页/共74页
(二)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微生物适宜的含水量 <-0.03Mpa, 厌气分解; -0.03~-0.1 Mpa, 适宜分解 ; >0.3MPa, 分解迅速降低 ; > 4MPa, only fungi 频繁的干湿交替,强烈促 进分解。
第22页/共74页
➢ 通气良好:好气微生物活跃,好气分解,速度快, 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利于植 物吸收利用,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保存。
在极端嫌气的情况下 ,还产 生CH4、H2等 还原物 质,其 中的养 料和能 量释放 很少, 对植物 生长不 利。
第16页/共74页
有机化合物分解的差异
单糖、淀粉 和简单蛋白 质
粗蛋白质 半纤维素 纤维素 脂肪、蜡质
木质素、酚类化合物
第17页/共74页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 可分为两个阶段:
➢ 通气不良: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慢,不完 全,矿化率低,中间产物容易积累,产生有毒还 原气体,利于有机质积累和保存。
通气过盛和过差,都对土壤肥力不利。必须好气和嫌气分 解配合,既保持适当的有机质水平,又有足够的有效养 分。调节土壤通气状况,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之一。
第23页/共74页
(三)有机残体的特性
第30页/共74页
4条途径 :
途 径 1: 通 过 还原糖 形成, 糖和氨 基酸经 聚合作 用形成 棕色的 含氮聚 合物; 途 径 2和 3: 多 元酚 理论 途 径 4: Selman waksman的 经 典 理 论 , 即 木质 素-蛋 白质理 论。
第31页/共74页
二、土壤腐殖物质-粘土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第41页/共74页
3、腐殖酸的络合性
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 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7861
会计学
1
概念: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
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 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第1页/共74页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 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 微生物 ➢ 植物来源 ➢ 动物来源 ➢ 工农业副产品
1、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
新鲜程度 破碎程度 紧实程度
一 般 情 况 下 ,多汁 幼嫩新 鲜的绿 肥易分 解。
第24页/共74页
2、有机残体的化学成分: 一般情况下,阔叶比针叶快;叶片比残根快,豆科 比禾本科快。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 用C/N 表示。 微生物吸收1份氮,就要吸收5份碳 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要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 活动的能量。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的C/N为25:1 。
矿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
成 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酶 R-(C,4H,养分)+ 2O2 CO2 + 2H2O + 能量+养分
氧化
第13页/共74页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 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 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经微生物作用后
,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 、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型高分子有机化合 物。占土壤有机质60-80%。
第10页/共74页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第11页/共74页
图4-1 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第12页/共74页
第34页/共74页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水浮选、挑拣和静电吸附或重液(相对密 度1.8或2.0)除去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残体 ,这部分有机质称为轻组;留下的土壤中 的称为重组。
目前常用的提取剂
(1)0.1M NaOH溶液 (2)0.1M NaOH + 0.1M 焦磷酸钠混合提取液
第35页/共74页
腐殖质分组方法
腐殖物质
游离态 结合态
很少
52%-98%第32页/共74页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第33页/共74页
(二)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和粘土矿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80-90%的微生物粘附 在各种矿物、有机质或矿物-有机 物复合体表面,形成单个的微菌 落或生物膜。
微生物体吸附于矿物、有机物 表面后,其细胞代谢将会发生明 显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土壤中与 (a) 生物相关的一系列土壤环境过程 。
第6页/共74页
(2) 化合物组成
土壤有机质中主要的化合物组成是类 木质素和蛋白质,其次是半纤维素、 纤维素以及乙醚和乙醇可溶性化合物 。
第7页/共74页
(3) 存在形态:
1)非腐殖质:
新鲜动植物残体-未分解的生物 遗体
半分解有机残体-经微生物部分 分解作用,已破坏原始形态和 结构。
可机械分离, 占 10-15% , 基 本 组 成 部 分,作 物养分 重要来 源, 形 成 腐 殖 质 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