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点以及路径解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点以及路径解析
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条件。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总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结果,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分配。
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钥匙。
本文依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面分析了我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途径。
一、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1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效益不仅体现在农业上、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规模,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这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使农业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并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大的作用还在于,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并在它的示范带动下,使城市中的先进思想在农村广泛传播,同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巳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能够取得多赢的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仅如此,农村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法律保障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者,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会稳定。
当前,一方面要坚决取缔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政策和做法,如同工不同酬、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在户籍管理上农民进城仍然受到一定限制等。
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个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的法规,使农民打工收入能够得到法律保障,使人住城市的农民真正与城里人一样,得到国民待遇,消除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制度障碍。
4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
目前,政府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存在明显的缺位。
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一日益扩大的社会群体,大多数地方政府至今没有专门归口管理的机构,致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混乱状态。
如农民缺少劳务需求信息而形成盲流的问题;工钱被拖欠等侵犯民工权益,受害者往往投诉无门、四处碰壁的问题;民工子女人托、入学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定相关部门加强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1转移规模比较显著,非农产业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统计,2006年末如皋市农村从业人员为9114万人。
其中,农林牧渔从业人员3517万人,占比为38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5597万,人,占614%,其中工业2560万人,建筑业1059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232万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479万人,占比分别为281%、116%、25%和53%。
2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深度与地区经济水平基本对应研究表明,如皋市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地区特征显著北部、东部经济水平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高,非农业人员占比就高;而南部、西部经济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就小,非农业人员占比就低。
这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基本对应的关系。
3,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表现为周期性递增从总体上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