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部分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1)背景:①新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

②世界上两极格局形成。

(2)外交方针: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崛起)这一方针沿用至今。

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重新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的是苏联,毛泽东、周恩来出访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建立结盟关系 (但仍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
(2)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积极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这一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有深远影响。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并为推动会议取得进展作出贡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同:历史命运相同,反帝反殖民斗争对象相同,谋求独立发展的目标相同。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异)
意义:亚非多国与中国建交,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地位打下基础。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背景:
(1)6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①美苏力量对比、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②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2)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第三世界的支持;
(3)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恢复的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提案。

意义:
(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打破美国队中国的遏制政策。

(2)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骤:
① 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②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之间结束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③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公报》宣布,两国将自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在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还“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延伸:1982年8月1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范围内,双方同意,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继续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美国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原因:
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中美两国人民是友好的。

②苏联霸权主义对美国构成威胁。

③ 7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

④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原因:
①中国北部面临苏联霸权主义军事威胁;
②中国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中日建交
原因: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的推动作用
其他原因:①中日两国人民历史上是友好的;②两场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关系缓和有利于两国发展。

建交时间:1972年标志:田中角荣访华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1)美国遏制中国外交的局面被打破。

又一次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有利于三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背景: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国对外政策更加开放。

(2)经济全球化加快。

(世界同为一个地球村,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1、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1)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如: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
(2)参加联合国的裁军会议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中、俄、哈萨克斯坦等6国。

中国起主导作用(倡议国)
性质:结伴而不结盟、以互信求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职能:主要是反对恐怖主义。

4、我国外交的目的:在国际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在国内,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强而不霸,和平崛起)
知识延伸:
1、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是“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2、了解美、苏、中三国关系不同时段的演变。

3、区分印度、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三个地名。

4、了解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区别开始正常化、正常化与冰雪消融的不同历史概念。

5、了解近代和现代中国外交的不同状况及原因。

了解中国和平外交(和平崛起)与西方英美强权外交(炮舰外交、大棒外交等)的区别。

6、区分“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和不结盟运动不同概念。

7、认识中国外交的“一边倒”“一大片”“无敌国外交”(了解三次于中国建交高潮)
8、当前中美、中日外交的热点障碍分别是:美国对台军售,干涉中国内政。

人权问题。

日本对华战争的反思,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

9、注意了解中美关系改善中两个上海公报的细微区别①台湾问题和承认大陆政权问题。

②反对霸权主义问题
10、了解单边外交(又称单边主义)、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不同概念。

点击高考:
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l.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2013小高考)37.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

……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

……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2分)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