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岩石圈中的物质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
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课堂活动设计】
考点诠释1: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复习要从认识地壳变动入手,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掌握实例加深理解是关键。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探究活动1:比较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完成表1
表1
: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褶皱与断层
褶皱、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产生的原因、结构特征、形成的主要地貌及实
践意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探究活动2:比较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完成表2。
表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比较表
地质构造岩层形态未侵蚀时的地形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典型例题1](2012年江苏卷)
图2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完成(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典型例题2](2014年江苏卷)图2
图9
① ② ③
④ 图3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读图完成(1)-(2)题。
(1)与M 点的地形一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2)与沿XY 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2.外力作用与地貌
区分两个概念:外力和外力作用。
外力包括风力、流水、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判断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应确定外力是什么?是哪一种具体作用形成的。
流水、风、冰川是主要的外力作用,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探究活动3:比较风力、流水、冰川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完成表3。
分布区
外力作用 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__________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_______________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_________、沙垄等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 型谷、冰斗、刃脊、角峰等
[典型例题3] (2016年江苏卷)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图4
A
B
C
D
图3
图5
A
B
C
D
图3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知识构建】
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