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适时引导,长抓不懈,孩子们的倾听意识一定会慢慢增强,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会内化成孩子们的素养。
1.明确倾听的目标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观察,关注出现的情况。
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却在干别的事情。
因为他们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当老师说后,让学生复述刚才老师提出的要求。
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向学生提出“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
样?”“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他哪些地方说得好?”……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
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
2.多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促使学生后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听”的激励性语言有:“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两个同学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错误,可真帮了他的大忙!”例如我在教学中,如果有同学回答错误或者不会回答老师提的问题时,我会让另外的同学帮助回答,回答正确后,会很“隆重”的表扬:“回答得真好,既帮助了别人,同时也说明他认真听了别人的发言,并且自己在动脑思考,老师特别送一个五星给他。
”
除了激励性的语言外,老师也可以对学生“听”的习惯进行评价,可结合每周的评价表,组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对孩子近期“听”的表现,做一个总结。
通过评价,教师对那些倾听习惯特别好、倾听能力特别强的孩子进行及时、热情的表扬鼓励,同时,更应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3.树立“听”的榜样
小学生的向师性强,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要求
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课后与学生谈心、受理学生的“告状事件”时,也要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给孩子一个展现个人思维的机会。
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4.贯穿课堂始终
习惯的培养,光靠说教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平时,我总是要求学生等别人的发言结束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针对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我没有大声地呵斥,而是善意地提醒他们:“请等一下!”课堂上,我还尽量利用手势和眼神提醒孩子们注意倾听。
有些学生既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也听不进别人的发言。
针对这种情况,我则有意识地“设疑布阵”,“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听懂了?”这么一问就会引起孩子们的足够重视。
我还经常让学生扮演“小评委”,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及时表扬会听、会评的同学,让学生体味到学会倾听的喜悦,产生不竭的动力,更加注意倾听。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评价时,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再进行指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