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

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

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

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

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

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

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

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
而是长远的。

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

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

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

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

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

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

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

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

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

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

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
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

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

这是造成我们现在
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

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

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

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

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

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

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

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

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

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

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

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意在寻根,志在崛起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
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

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

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

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

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

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

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

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

当然,继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花开遍地,文化的崛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

另外,创新中国建筑文化,只有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要有发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内涵就是四个字等级次序。

我先声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学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但是头三年学的都是建筑。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建筑,看了那么多大师的作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设计的。

老师让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也是想到哪做到哪。

我们平时学的什么中外建筑史都哪去了,一做实际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和没学一样。

一说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都知道是天人合一、崇尚皇权,可是现在呢!现在的建筑还有什么内涵么?建筑,本就没什么大是大非,这就让很多有内涵的建筑作品埋没了。

如果你没有名气,那么你的作品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真不知这些人在干吗!内涵?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就是内涵!中国元素由南而北,可以提取的元素很多中
国建筑精髓在于组团和协调,这与中国社会文化分不开,西方则终于个体一优秀,在西方主导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时代,比我们东方建筑抢眼,可惜中国人很少看到,追求时尚,太躁了先申明,我是粗人一个,楼上说的那都是不占边的话,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思想,要学, 要做,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白了现在的设计师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来做每个方案,而不是抱着发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起来所有的设计师都往一处使劲,相信很快中国有能做出自己的,具有时代文精神的建筑出来,这也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重要的一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怎样才很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第二篇: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屋顶类型和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称分布,如宫殿,庙宇,陵墓和住宅;另一种是自由分布,如古典园林建筑。

从商代早期的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就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

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合建筑都发展到了顶峰。

宫殿的森严和威慑,寺庙的神圣和脱俗,陵墓的肃穆,园林的清新和典雅,都通过群组组织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所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经脉。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礼乐制度上,礼制制度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上。

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制度影响很深,体现在帝王宫殿建造的雄伟壮丽和气势恢宏,如汉代萧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又如《易经》所说,宫室建筑的营造,取象于“大壮”卦。

周易大壮卦,从其卦义上说,既强调建筑的雄大坚固,也隐含建筑应该符合礼制的规范。

受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观念的约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方正统一的。

天地宇宙象征着王室,帝王的宫殿最高,因此,宫殿建筑更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思想。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明清故宫建筑群是对称分布的,故宫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

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处,供姨、妃居住。

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在建筑实体中的延伸。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为自由分布。

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强调意境,要求心灵的归属和安慰。

因此,传统园林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秀丽的感觉。

这种园林的意境不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还和老庄的哲学意境有联系。

中国古人是爱山水的,《论语》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

中国古代园林是善于用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使封闭的园林有了自然的灵动,使人工的艺术有了生机,诚如《园冶》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

话说,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

园林中对假山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山水相依,利用山水的围合,分割,疏通,连接,创造出充满变化,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空间组合。

建筑组群的分布形式是在宏观上对建筑布局的把握,体现了古人对等级制度的诠释,而
在这个大框架下,对建筑部位的约束,从建筑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和质地等建筑风格特征更细微地体现出了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色彩。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
段式”之称。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屋顶,外形尺寸最大,还是最有特色的部位,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

从人类开始使用屋顶到现在,其形态和文化含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在最初的巢居文化中,先民主要使用树枝和茅等作为屋顶来遮风遮雨。

到了中国明清时代,屋顶作为传统艺术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有几种不同的样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类型在封建社会是严格要求,其中,庑殿顶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一般只用在于宫殿和寺庙中的最高贵的大殿。

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的首殿太和殿。

歇山顶是紧随庑殿顶后较有品味的高级屋顶形式,这种形式在园林建筑或寺庙建筑运用较为广泛。

攒尖顶广泛应用于坛庙建筑,其中的典型是北京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建筑,三层攒尖顶象征着与天相连,圆形攒尖顶与四周的方围墙组合在一起,又象征着“天圆地方”。

各代封建王朝对建筑屋顶的类型针对所有者的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些等级观念从秦汉时期一直发展到了明清,而屋顶的类型也让我们对原来的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更让我们了解古代的等级文化。

传统建筑中的色彩运用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色彩的运用不同于今日要求,不仅仅要求色彩的协调美观,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因此,我认为这些颜色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

在古人看来,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

早在西周,统治阶级就利用色彩来区分贵贱和判断等级。

色彩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

所谓正色为青白黄赤黑,按五方之说,在广阔华夏大地,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

我们理解为黄帝居天下之中,其色属黄,并支配四方;东为太皞,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其色属红,以司夏日;西方者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冶冬日。

在我国古代正色象征着正义,权威和尊贵,而间色的等级低于正色,有非正义的含义。

由五方之说所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四门制的色彩象征,也就是东方的苍龙,南方
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

与此相对应的都城的东门名青龙,南门名朱雀,西门名白虎,北门名玄武。

说到色彩的使用,我们都会想起故宫的金瓦红墙,象征着皇权的高贵和不可捍卫。

也会想到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三重檐攒尖顶在明朝时为蓝黄绿三色,象征天地万物,到清代改为全蓝色,与蓝天辉映。

祈年殿的结构也处处体现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

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

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

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

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

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和神话故事相关的颜色运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它却承载着古人对权利和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愿望。

各类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小说和自然界,更容易体现古人美好的愿望。

古建筑中的装饰并不是仅仅为了美,并且有着一定的功能,这让我们感叹古人对美的追求。

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在完成屋脊的结构要求的同时,用各种神兽来美化它。

这些神兽不仅仅体现装饰屋面的作用,还起到了固定瓦片的实际功能作用,同时还有象征封建等级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是与中国古代图样文案联系在一起的,像殷商时的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和波纹等,汉代瓦当的文字装饰,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和文化气息。

当我们仔细欣赏这些伟大的艺术品时,可以被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不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

像莲花纹瓦当,寓意出自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历来被文人骚客认为是高洁之物,以此来象征君子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这些各种各样的神兽和图案装饰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因为世界民族中没有几个能够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对美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完美地体现到实物上。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传统建筑,以注重群体的构成方式的多样和和谐,细节的精巧,贯穿了中国人中庸和谐的思想,它们如同镶嵌
在地球上的璀璨珍珠,将永远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不朽于世界民族建筑之林。

第三篇: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浅析东西方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Analyse Culture Connotation In Orient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陈萌(济南同圆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伟波(山东建筑大学)
[摘要] 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文化有着必然的关联性。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传统建筑的分析对建筑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文化
[Abstract] There has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building and specific culture.By analyzing the orient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the essay will discuss culture connotation in architecture.[Keywords] architecture, culture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说过:“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也必然的与当时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就这一层面而言,建筑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技术环节,在更深层面上体现的是文化内涵,即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建筑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我们通过东、西方传统建筑的对比可以管窥一二。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受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叙利亚文化与爱琴文化之影响而形成的希腊文化;后来罗马精神融入希腊文化,而形成罗马文化;再后来,希伯来的犹太教、基督教精神与阿拉伯精神侵入罗马世界,而有了中古文化;再加上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日耳曼精神的发挥,乃形成西方近代文化。

东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印度文化和古代中国文化。

古希腊的哲学,不管是毕达哥拉斯还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以寻求事物普遍永恒的理念或形式为核心。

对待自然的态度
是既敬佩畏惧又带有明显的征服欲。

西方的自然观经过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之后,朝着重科学、重理性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主张人与自然对立的近代前期的机械自然观。

而在东方,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

由于这种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建筑在营造观念、空间布局、处理手法等方面迥然不同。

西方建筑更多的受人与自然对抗并征服自然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对立。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

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建筑形式上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

西方传统建筑强调体积美、物质性与立体感,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式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

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建筑形式及装饰艺术上。

通过对西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柯布西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和空间。

如帽檐搬出挑深远的屋顶在白色的墙面上留下大片的阴影,自由的墙体在阳光下显示着微妙的变化,而不规则的窗洞则通过强烈的光影变化强调着自身的存在。

在这里,光被视为有形的元素,与建筑实体一起塑造出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式。

而在空间中,光通过南面墙上的不规则洞口从不同的角度射入室内,强烈的光线与黑暗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内部空间产生一种戏剧化的光影效果和哥特教堂般的神秘气氛,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宗教情绪。

而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东亚传统建筑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设计者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把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