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琢玉耀千年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金琢玉耀千年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其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中心,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窑在内。

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耀州窑因而得名。

该窑创烧于唐,成熟于五代,宋时达鼎盛,至元渐趋没落,但炉火延续烧造至今,千年窑火,薪传不绝,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耀州窑器型多样,装饰技法以刻花和印花为主,构图饱满大气,刀法犀利灵锐,图案层次分明,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

在宋代,耀州窑产品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是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头并驱的六大名窑之一,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云散天青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始烧黑、白、茶叶末釉瓷和唐三彩及琉璃建材,品类多样,造型丰富,且多浑圆丰满。

晚唐以后,为烧制优质产品,匠师根据窑区内原料的特性,通过学习越窑青瓷的先进工艺,创出用北方馒头窑在还原焰中烧造优质青瓷的工艺,一改隋唐瓷业“南青北白”的格局,逐渐在北方独树一帜。

中晚唐时,青瓷的烧制日渐加强,至五代,耀州窑迅速发展提升。

制瓷工艺不断改进,以烧造青瓷为主流,创烧出犹如“雨过天青”色的高品质天青釉瓷。

采用划花、贴花、镂空、剔划花的手法进行装饰。

器型多仿金银器,精巧秀丽。

在窑址中出土的刻“官”字款和饰龙凤纹的青瓷标本表明,五代时期耀州窑已成为贡窑。

唐三彩扁壶
Tricolor flask
唐代(公元618~907年)
口径4.6厘米,底径9.4厘米,高8.5厘米。

2010年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未来城小区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敛口,方唇,束颈,圆肩,肩部贴对称双圆耳。

扁圆腹,喇叭足。

口颈部浮雕卷叶纹。

腹部浮雕壶门,内贴宝相花三朵。

中间一朵花头完整,两侧各半朵。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瓷土胎,胎白色泛红。

唐青釉荷叶盖水盂
Celadon glazed water pot with lid
唐代(公元618~907年)
口径3.0厘米,底径4.3厘米,通高8.3厘米。

1990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盂方唇,敛口,圆腹,饼形足;盖高子口,钮呈卷状荷叶形。

均施青釉,釉色呈灰青色,釉层稀薄,釉面匀净。

盂的釉下施化妆土;盖未施化妆土,釉面有黑色的小斑点显露。

盖内子口和盂的底足露胎。

胎灰色,质地较粗,含有杂质。

翻卷的荷叶贴于盖面之上,再刻划简单的几笔,使小小水盂俏丽动人。

唐黑釉剔花填白彩双系瓶
Black glazed bottle with sgraffito design of flower
唐代(公元618~907年)
口径5.4厘米,底径7.3厘米,高29.0厘米。

2011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折沿,细长颈,圆肩,深弧腹下斜收,饼足,底心略内凹。

肩部饰高耸环形双系。

内外满施黑釉,内壁釉层薄泛褐色,外厚釉至胫,以下露胎。

胎深灰色,质略粗。

腹部饰剔花填白彩花纹。

白花在黑釉上格外清晰分明,是耀州窑在唐代所独创的一种装饰工艺。

五代青釉“官”字款标本
Celadon fragment with “guan” inion
五代(公元907~960年)
底径7.6厘米,长8.1厘米。

1985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采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标本为碗底残片,青釉裹足,足上有几小堆石英托珠支烧痕迹,残断处露深灰胎,胎上加施化妆土。

圈足内底阴刻楷体“官”字,工
整疏朗。

五代青釉划花套盒
Celadon glazed nesting box with incised decoration
五代(公元907~960年)
口径13.5厘米,底径16.0厘米,高6.0厘米。

1985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为一组套盒其中的一层,呈八曲形,敞口,尖唇,浅斜腹,高圈足,胎白色。

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黄,光滑莹润,开有纹片,足底擦釉处呈现火石红。

内底饰划花牡丹纹,周围腹部绕以卷草纹,圈足上下有两条凸出的宽棱,其间刻壸门四个,壸门之间饰划花朵花纹。

五代天青釉杯
Celeste glazed cup
五代(公元907~960年)
口径10.8厘米,底径6.6厘米,高6.0厘米。

1986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斜弧腹,平底,窄圈足。

器内外施青釉,呈淡天青色,釉质匀净。

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较细。

器壁较薄,精巧雅致。

范金琢玉
Delicate Porcelain Exceeding Treasures
宋代,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

黄堡窑场沿漆水河两岸向东西台地两侧扩展,并在玉华、塔坡和立地坡等地创建了新窑场,形成“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

由于制瓷工艺全面改进和提高,青瓷烧造步入高潮,产品品种、类别、数量大为增加,高档的青瓷精品大量涌现。

此时的青釉耀瓷,因釉色呈稳定的橄榄青色,晶莹温润,造型协调规整、精巧秀丽,纹样图案丰富多样、犀利圆活,被赞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后世称其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河南临汝、宝丰等窑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等窑为适应外销需要,也仿
造耀州窑产品,形成了与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头并驱的耀州窑系。

北宋青釉盒
Celadon glazed box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9.7厘米,底径4.5厘米,高3.7厘米。

1981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子口稍内敛,浅曲腹,下腹斜收,圈足。

盒内底平坦,中间贴一莲苞,周有一个青釉二个酱釉的小子盒呈“品”字排列,子盒间各粘饰一莲梗,莲梗头分别为荷叶、莲实和花蕾,盖已佚。

子口施酱黄色化妆土。

灰胎,胎质细腻。

釉呈橄榄绿色,光洁,施釉至圈足。

此盒也称三星子母盒,是古代妇女盛放粉、黛、脂的化妆用具。

北宋青釉胡人头瓷塑
Celadon glazed head of foreigner figure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宽6.0厘米,残高6.5厘米。

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头像卷发粗眉,圆目鼓起,宽鼻厚唇,有髭须,将胡人形象刻画得传神至极。

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纯净明亮。

胎色灰白,质地细密。

仅残存面部,为合模翻制。

北宋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Celadon glazed bottle with carved peony design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5.5厘米,底径8.8厘米,高30.5厘米。

1969年陕西省耀县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瓶小口,圆唇,卷沿,短颈,折肩,长腹稍鼓,隐圈足。

胎为淡土白色,质细腻,坚致。

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有开片,光亮。

瓶肩与下腹装饰双层刻花尖瓣状覆仰莲瓣纹,腹部为主体纹饰刻缠枝牡丹纹,以盛开的缠枝牡丹花作横竖向四方连续构图,缠枝蜿蜒曲折,
刻花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

北宋青釉刻花花口尊
Celadon glazed Zun with carved peony design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2.6厘米,底径5.8厘米,高11.3厘米。

2003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窖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尖唇,六瓣卷沿荷叶形花口,长颈微束,圆鼓腹,高圈足。

通体施青釉,足底及圈足内露胎。

胎色浅灰白,质较细。

釉色青绿,釉面开片。

颈部刻蕉叶纹,腹部饰刻花牡丹纹。

北宋青釉印花四婴戏莲纹碗
Celadon glazed washer with impressed children and peony design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5.6厘米,底径3.5厘米,高4.5厘米。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采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圆唇,斜弧腹,圜底,圈足。

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足底刮釉露胎。

胎色灰白,质较细。

器内饰印花四婴戏莲纹,人物富有动感,惟妙惟肖。

北宋青釉镂孔复层式五足炉
Celadon glazed censer with carved and openwork decoration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9.2厘米,高12.2厘米。

1994年4月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博物馆基建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炉为镂孔复层式,口微敛,曲宽沿,浅曲腹,平底,沿下设镂孔筒形套套粘于炉腹外壁,镂孔为竖眼形,错孔排列,腹下粘五兽面爪状足。

炉内腹及外套底部露胎,余处施青釉。

釉色青绿,有玻璃质感。

灰白胎,质较细。

沿面刻折扇纹。

北宋四婴戏莲纹碗内范
Bowl mould with playing children and lotus design
北宋(公元960~1127年)
直径16.8厘米,高7.7厘米。

1981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吕家崖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碗范尖圆顶,缓坡形腹,环状平底,有中空内腔,呈圆窝状,腔沿边外撇。

腔内留有手指捺印痕。

瓷土胎,胎色黄,胎质较粗,坚硬。

范表面印有四婴孩攀着一把束莲戏耍。

婴孩胖圆,大头,圆脸,两臂张开握枝荡秋千。

北宋青釉印花菊纹大盘
Celadon glazed plate with impressed chrysanthemum design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9.2厘米,底径8.7厘米,高7.6厘米。

2010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圆唇,圆弧腹,坦底微凹,圈足。

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莹润;盘外底施一层薄釉,呈褐黄色。

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细密坚硬。

内腹部和底部分别饰两层缠枝菊叶纹,其间以连弧纹相隔。

盘外刻折扇纹,上下以弦纹相间。

北宋青釉镂孔龙纹复层式熏炉
北宋青釉刻划花双蝶纹碗
返归质朴
Back to Simplicity
南宋末年,金人占领耀州,由于金代皇室和上层贵族的需要,耀州窑受损极少,规模扩大到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等处。

耀州窑承袭宋制以烧制青瓷为主,出现了大量新的青瓷品种月白釉瓷。

月白釉瓷釉层肥厚,质感如蜡似玉,造型浑圆敦厚。

其后,姜黄釉瓷出现并成为耀州窑主流。

涩圈叠烧工艺出现,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元代,耀州窑由于窑场遭受破坏,原料逐渐枯竭等多种原因,生产的青瓷质量下降。

新兴的龙泉青瓷鼎盛发展,烧造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耀州
窑的原有市场为龙泉窑取代。

后期耀州窑一度多元化发展,逐渐以烧造大宗民用瓷为主。

金月白釉执壶
Yuebai(moon-white) glazed ewer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口径1.5厘米,底径5.1厘米,高11.6厘米。

1988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柳林镇窖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小口内收,窄溜肩,梨形深腹,肩腹部有一扁圆形曲柄把手,另一侧腹下粘一圆管状长曲流,圈足略外斜。

器内釉层薄,外满施月白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表呈火石红色。

釉色白中泛淡青,釉质纯净,釉层较厚,有较强的玉质感。

金青釉刻花卧鹿纹碗
Celadon glazed bowl with carved lying deer design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口径21.9厘米,底径6.5厘米,高7.4厘米。

1983年陕西省澄城县城郊乡董家河村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圆唇,敞口,斜曲腹,圜底,圈足。

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有细小开片,足端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细致密。

碗内壁刻一梅花鹿,屈膝卧于牡丹花丛中作回首眺望状。

刻花刀法简练、洒脱,纹样线条活泼流畅,梅花鹿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是宋代晚期至金代耀州窑刻花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元青釉刻花鱼鸭莲纹枕
Celadon glazed pillow with carved fish and floral design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长27.5厘米,宽13.2厘米,高11.8厘米。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四中耀州窑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枕呈上宽下窄的长方梯形,枕面呈下凹弧形,饰刻花缠枝莲纹,前后两面分别饰刻花水波鸭和水波鱼纹,左右两边均饰牡丹花叶纹。

背面上方居中处设有排气孔。

通体施青釉,底面露胎。

釉呈姜黄色,胎色灰白,质较细密紧致。

元姜黄釉兽流葫芦壶
Celadon glazed ewer with carved floral design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口径2.6厘米,底径5.8厘米,高12.7厘米。

陕西省耀县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壶呈仿生葫芦形,上半部敛口,圆唇,鼓腹,最大腹径位于中段。

下半部溜肩,鼓腹,圈足,最大腹径偏下。

颈肩一侧有扁条形柄,另一侧肩部贴塑一龙头,昂首,张嘴,流正好从龙嘴中伸出。

灰白胎,质较细。

施青釉,釉色呈姜黄。

金代青釉荷叶盖罐
Celadon glazed bowl with lid in the shape of lotus leaf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口径6.8厘米,底径3.0厘米,通高10.0厘米。

1988年陕西省耀县柳林镇窖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由盖和罐两部分组成。

盖,子口,盖面呈平缓的拱形,顶端立别致的三棱锥体小钮,盖沿呈翻卷荷叶形。

罐圆唇,敛口,鼓腹,隐圈足。

灰白胎较厚,胎质细腻。

釉色呈淡绿色,釉层肥厚、均匀,密布气泡,足周边刮釉露胎;盖子口无釉,盖内施薄护胎釉,呈青白色。

工艺精致,造型委婉饱满。

元代姜黄釉印花牡丹纹盘
Celadon glazed plate with impressed peony design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口径18.2厘米,底径7.4厘米,高4.7厘米。

陕西省铜川市陈炉耀州窑址出土,1981年入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圆唇,浅弧腹,圈足。

盘内施满釉,盘外施釉不及底。

釉色青黄,有细小开片。

盘内底饰印花牡丹纹,周以三角形变形莲瓣相围绕。

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细。

民风永淳
Everlasting Folk Art
元末明初之后,陈炉取代黄堡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制瓷技术与产品风格发生鲜明转变,民窑之特色愈为浓厚。

耀窑逐渐转向生产胎体厚重、形体简练的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装饰手法从传统的刻花印花转变为绘画。

明代,虽仍烧造刻花和印花青瓷,但耀州窑釉色由青黄、姜黄变成褐青黄色。

清代,陈炉窑创烧香黄釉瓷以及黄白、黑白复色釉瓷等特色品种,晚期则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耀州窑的内涵。

民国时期,青花瓷取代白底黑花瓷,成为陈炉耀州窑的主流产品。

器物种类包罗甚广,文字题款进一步与绘画相结合,颇具一方特色。

民国青花褐彩骑鹿寿星像
Blue-and-white riding deer statue of the god of longevity with reddish brown spots
民国(公元1912~1949年)
座长13.5厘米,宽6.9厘米,通高24.2厘米。

2004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寿星双手捧桃,骑于鹿上。

身披蓝衣,赭彩勾画衣边,着黄裤,足登黑鞋,面部点绘褐彩,余处施白釉。

鹿施白釉未及蹄,蹄施黑釉,立姿,昂首,脸部和尾部勾画褐彩,颈、腿部以青花点绘朵梅纹。

寿星与鹿中空,内腔局部施釉。

座为抹角长方形,施黑釉,底内凹,底边刮釉露胎。

灰白胎,质细密。

陈炉耀州窑烧造。

明代白地黑花婴戏牡丹纹瓶
White ground vase with black playing child design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口径7.8厘米,底径10.6厘米,高28.4厘米。

2002年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宋家崖耀州窑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厚卷唇,侈口,短颈,溜肩,颈肩部饰对称双耳,圆鼓腹下斜收,台形宽圈足。

器外白釉至足,釉色乳白,釉下加施化妆土;器内施稀
薄黑釉,釉面干涩。

胎色灰白,质较细。

白釉下用铁料绘黑褐色纹样:颈部绘对称牡丹纹,肩部间隔绘水波纹、云纹四组,腹部以两组开光绘出主体纹饰,一组绘婴戏牡丹纹,另一组绘蕉叶和变形云气纹,腹下绘变形回纹。

各层间以宽带或弦纹相隔。

清代香黄釉戳印纹三足炉
Bluish yellow glazed censer with double ears and three feet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口径24.0厘米,腹径27.5厘米,高12.8厘米。

2002年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窑场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侈口,束颈,沿部饰对称扁条形人字耳,扁圆鼓腹,内凹形底,三锥形足。

耳上方戳印花卉纹,颈部饰一周凸棱,外腹戳印蝴蝶、花卉图案,腹下阴刻一周弦纹。

器内颈和器外施化妆土,罩香黄色釉,内颈以下及足端露胎。

胎呈浅土黄色,致密,坚硬。

清代宣统贰年款香黄地开光黑花四系樽
Bluish yellow ground Zun with four rings and black lotus design
清宣统贰年(公元1910年)
高30.6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10.0厘米。

2004年陕西省文物商店调拨,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洗口,圆唇,短束颈,折肩,深弧腹,喇叭形高圈足。

颈肩两侧各饰一对扁条形系,腹部等分贴饰八条凸棱。

灰白胎,质较细。

器内颈以上及器外饰香黄釉为地,开光内施白釉,釉下均施化妆土,足底刮釉露胎。

釉下绘黑褐色纹样,肩部绘三层纹饰,内层为莲纹,中间为寿字和莲纹,外层为莲瓣纹,之间以弦纹间隔。

腹部八面相间绘花卉和题字,花卉依次为牡丹、牡丹、鱼莲及莲纹,四面长方形倭角开光内有题诗,落款“宣统贰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造物”。

陈炉耀州窑烧造。

清光绪三十四年白地黑花花鸟纹罐
White ground jar with reddish brown design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口径7.7厘米,底径10.0厘米,高17.3厘米。

2002年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敛口,圆唇,圆肩,深弧腹,台形足,足底较宽,足外墙上有两道凸棱。

器内施黑釉,外饰白地黑花。

胎表施化妆土,铁料绘纹样,外罩透明釉。

足底露胎,胎色灰白,质较细。

罐正面描绘三枝牡丹,一只回首的喜鹊站立在中间,花枝末端各有一变形蝙蝠。

背面楷书题字,中间为一“囍”字,左书“光绪卅四年”款,右书“夏月吉日记”,肩胫部以回纹及弦纹相间。

民国青花狮钮帽盒
Blue-and-white box in the shape of hat with a squatting lion on the lid
民国(公元1912~1949年)
口径27.3厘米,底径17.5厘米,通高34.9厘米。

2004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由盖、盒组成。

盖敞口,圆隆顶,蹲狮钮。

盒子口微敛,深鼓腹,隐圈足。

器外通体施白釉,釉下加施化妆土,器内和底足仅施化妆土,盖与盒口沿刮釉露胎。

胎色土黄,质较粗。

蹲狮、盖面与盒腹均装饰青花纹样。

盖顶用双线分四栏,相间绘牡丹、菊纹,盖顶下圆肩亦用双线分成八栏,相间绘牡丹、菊、莲、网状纹,其上下以弦纹相隔。

盒腹部用弦纹和竖条纹亦分成八栏,绘有主题纹饰:写意山水人物、梅雀、菊纹,并题诗、落年款等。

落款草书“时有庚午年炉山造大吉羊年造”。

陈炉耀州窑烧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