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汕头市两英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汕头市两英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

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

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

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

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

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

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
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

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

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

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

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

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

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材料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

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

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D.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①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②《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
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④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⑤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6. 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B. 《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C.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D. 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和理想人格的人。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

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B. 君子知礼好礼。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C. 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

D. 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知识和信息不断汇聚交融,中西方话语交流日益频繁。

互动交往已经不能局限
于简单的表达,语言修辞渗透程度逐渐增强,表现出强大的话语力量,对中西修辞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中西修辞进行比较,可以早日实现中西修辞学的相接交融,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古希腊的“雄辩”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异曲同工。

传说西方的修辞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当时的先贤们奔走于各个城邦社会,通过说服他人、弭平歧见而追求平等、自由。

西方古典修辞的精华是演说、论辩,核心功能就是说服。

而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也涌现了一批流浪圣人、游说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这些人分为“儒”“侠”“辩者”“方士”“法术之士”和“隐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

”游说者为了使他的建议被接受,必须用言语打动他人。

“游说”本质上和西方的“说服”相同。

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的论辩风气同样盛行。

孟子“言仲尼之教,必广为论辩,以折百家”,正是儒墨之辩,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序幕。

墨辩理论不输同时期的西方思想,中国古代名家学派的逻辑和西方思辩形而上学方面的思想一样具有价值。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先贤都是“辞而优则仕”。

无论是古希腊依靠演说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英雄的哲辩师,还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合纵之术说动六国,联合抗秦而挂上六国相印的苏秦,或是劝说秦王、离间六国而被“封仪五邑”的张仪,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各种社会互动中获得成功、求取功名。

中西古典修辞在修辞的作用方面高度契合。

鬼谷子和古希腊高尔吉亚都认为修辞的作用是影响灵魂。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鬼谷子》)鬼谷子认为那些懂得修辞术的人,可以控制心气的活动规律,成为精神的主人。

所以鼓舞人心的语言事实上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德,比如诗歌、散文、演讲等。

高尔吉亚则在其论述的修辞理论框架中指出,修辞作为一门劝说的艺术,犹如大权在握的王公,可以通过言说操控情感、态度和行为。

此外,中西古典修辞的社会功能可谓大同小异。

从因能言善辩而被授予“最优秀希腊人”称号的阿喀琉斯到“即兴演讲的发明者”高尔吉亚,从吕相绝秦、子产献捷、屈完面折齐师、王孙止楚问鼎到触龙说赵太后等历史故事,我们看到了修辞在解决冲突和争端时的作用。

在战乱迭起的时代,说服、论辩作为治国之术和战争同样重要,掌握修辞技巧,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综上所述,中西古典修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是诸子百家的争芳斗艳铸造了中华文明光辉的一页,与同期的古希腊交相辉映,共同惠泽人类的世世代代。

修辞在人类社会具备共同性质:以非暴力手段处理人类冲突、协调人类行动,更新人类观念和思想。

当今世界表现出空前的激荡和分化。

有的国家企图阻止全球化进程,各国利益和价值分歧越发尖锐,世界权力格局发生变动。

何去何从,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提高说服他人、以理服人的修辞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摘编自郑珺《融合中西修辞长处提升国家话语力量》)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西方古典修辞的精华是演说、论辩,核心功能就是说服,所以古希腊的先贤们奔走于各个城邦,通过说服他人、弭平歧见而追求平等、自由。

B.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流按高低等级分为儒、侠、辩者、方士等六类,他们是当时穿梭在各国的流浪圣人、游说者。

C. 孟子喜欢辩论,儒墨之辩在春秋战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辩理论、名家的逻辑不逊于同时代的西方,这表明轴心时代的中国论辩风盛行。

D. 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苏秦和张仪因互相争辩而被封官,古希腊的哲辩师依靠演说成为文化英雄,这说明论辩术是中西方那个时代成功的要素之一。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主要从修辞的功用的角度进行论证,几个角度层层递进。

B. 文章引用刘勰著作里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的“游说”和西方的“说服”本质相同的观点。

C. 文章将中西方修辞进行比较,得出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结论。

D. 文章末段提到全球化进程中的阻碍力量以及国家话语权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说服他人、以理服人的修辞能力密切相关。

B. 中国古代的鬼谷子和古希腊高尔吉亚都重视修辞的作用,鬼谷子认为懂得修辞的人同时也具有美德,高尔吉亚认为掌握修辞的人情感丰富。

C. 修辞在人类社会具有用非暴力手段处理人类冲突、协调人类行动等共同性质,而当今世界表现出空前的激荡和分化,修辞可以发挥其作用。

D. 从吕相绝秦、子产献捷等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修辞具有解决冲突和争端的作用,在战乱时代掌握修辞技巧,或许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

其先,齐田氏苗裔也。

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

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教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

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注]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赵王曰:“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贯高等私相与谋弑上。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

贯高事明白,赵王得出。

孝文帝既立,召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也。

坐虏大入云中,免。

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敌士卒战死者教百人。

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

匈奴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敞,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以故死者教百人。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常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以为鲁相。

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

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

相曰:“王自夺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相毋与偿之。

”于是王乃尽偿之。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此处“张王”即赵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B. 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C. 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周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D. 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苗裔中的“苗”取植物初生、禾谷结实之意,“苗裔”后就引申为世代较远的子孙。

B. “弑”在我国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诛”和“杀”则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

C.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是为孝;故剃光头发的髡利是一种羞辱。

D.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头触地面时间短暂,“叩头"是它的俗称。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忠心事主,冒死辨冤。

赵王没有参与谋反,但高祖并不清楚,抓了包括赵王在内的众人;田叔自愿随王进京分罪共罚;也有为王做证之意。

B. 田叔秉公直言,举不避亲。

他与孟舒曾经共同忠诚于赵王;结下了生死之交;后来经由他的举荐和极力辩污正名,孟舒得以官复原职。

C. 田叔以退为进,为民做主。

鲁王搜刮百姓,民怨沸腾;田叔设计,故意惩戒百姓,以周唤醒鲁王的道德良知;最终的确达到了让鲁王还钱的目的。

D. 田叔考虑周全,用心良苦。

田叔作为鲁国的国相,在规劝鲁王时煞费苦心,他的儿次行事看似不给鲁王面子,可实际上都是在维护鲁王的形象。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2)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16.“不胜愁”统领下文,“愁”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