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选考部分专题二十《散文阅读》复习课件 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人与艺术(含审美),一般不选敏感的政治类话题的文章, 多为富有知性与意蕴的作品,题目多半朴素而有内涵;二是体 裁多样,以记叙类、艺术类为主,兼及随笔和历史散文。选材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闪烁 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散文阅读的命题走势稳中有变。“稳”是指传统题型地位 稳固,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近 年高考设题形式主要有:(1)某段中对某事物(人物、场景)的描 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怎样理解文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分析结构思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 索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可以以地点和空 间的转换为线索,可以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还可以以情感的 变化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物为线索;写 景散文多以时、空或情为线索。抓住了线索就能把握住“形” 与“神”的关系。2006 年全国卷Ⅱ专门考查了散文的双线结构。 线索,有时可从标题或头尾处找到,更多的是依据作品行文上 反复出现、交代的词语来把握。
【答案】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 伤惋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 寂寞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 方法指导 ◎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
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
答案: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最终死在去往更遥远的 土地的路上;②写作与日常劳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③ 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 获得诗情与创造力。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 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评 价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 尔斯泰,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 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相关的方面作答。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二、(20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段见课本。。。。。。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
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
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前一 问可根据语句:“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 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 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概括作答;后一问,可根据第五段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答案: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的创作与人生的概 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②表达作者 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③表达了对其他 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 考纲阐释 ◎ 见 P221~P222(学生用书 P131~P132)文学类文本阅读“对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答案:①“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②“踩 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 臾不可分离”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的相关句子, 再加以提炼。本题答案需要通读全文,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围绕“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这一题干 要求,归纳出几个角度作答。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 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从文章内容看, 海龙生活在一个贫困但和睦的家庭中,父亲、母亲以及妹妹对 他都有影响,同时也与他平时的磨炼有很大的关系。答题时, 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总结。
“变”是指能力要求变中有升,整合信息高于提取信息, 创新意识有所体现。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近年选取的散文篇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 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的人性的永恒光芒,因此在命题考查时更 多考查考生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而不仅停留在对主题的概 括、主旨的把握上。题型也出现了比较灵活的个性解读题,考 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第一部分·专题 基本概念
专题二十 散文阅读
一、(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段见课本。。。。。。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
描写意图。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 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第①处景物描写侧重表 现天气的寒冷,海风的冷酷。这些描写都渲染了一种苦寒的氛围, 为表现海龙一家的困苦生活作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②处景物描写,作者将静静的大海比作“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这一比喻充满了温情,暗示了海龙捕鱼的成功和满足感,也表现 了海龙一家渡过难关后的欢愉与安宁。结构上,与开头“风静了” 的描写相照应。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 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 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5.穿插类句段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 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 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 中间,视其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 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 现风格,各尽其妙。
答案: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 活的艰苦);(或:渲染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 垫)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 (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 温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D 级。分析父亲的形象,应抓住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的相关句 子,从而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勤劳能干;②对家庭有责任感;③对孩子关心、 爱护。
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 考情分析 ◎
近年广东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散文的考查比较频 繁。2005~2011 年间,除了 2008 年、2010 年考查小说之外, 其他年份考查的均是散文。高考散文在选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多半涉及人与人(含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 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 文)……相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 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 中心,引发思考等。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考向一 结构思路、内容主题
一、分析结构思路 ◎ 题型解说 ◎
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 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 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 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 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结构的考查,即考 查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以分析某句某段在文中的作用形 式考查,如 2007 年广东卷的第 1 题,因而需要掌握重要句段在文 中的常见作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章中某句话的含意?或文章某处说“××”,从全文看,这里 所说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文章某处作者说 “××”,你是如何理解的?(4)联系全文,作者说的“××” 指哪些具体的内容?请分条概述。(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 合全文,说明作者对“××”的态度是怎样的。(6)请概括本文 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 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 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 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二、概括内容主题 ◎ 题型解说 ◎
作品主题在阅读中十分重要,它犹如人的神经中枢,所有 的阅读题都像是它的神经末梢。阅读鉴赏,必须有主题意识, 必须从标题、首尾、文眼句及议论抒情语句中迅速把握主题。
对作品主题的概括,既包括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 概括,也包括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在阅读训练中,应 以前者为主,尤其是做好“原因概括题”的题型训练。
另外,散文材料的安排,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内容,是近 几年的热点。材料的整体安排,主要看它安排的中心(以何为中 心)、顺序和线索三个要素。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示例】(选文四《活着的祖先》)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 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命题问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作用”,首先要以理 清全文的抒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然后据此分 析本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 析概括。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答案:①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如爸爸不许海龙学捕尖头 鱼,妈妈为爸爸出海担心,妹妹给爸爸捶背,爸爸妈妈寻找海 龙,妈妈安慰妹妹。②海龙对家庭困境的体察。如爸爸生病不 能继续下海捕鱼,爸爸治病欠下债务,家里没有钱过年,一家 人粗劣的晚饭。③自身顽强的意志及平时的磨炼。如海龙下海 捕鱼,在冰冷的海水里没有反悔、退缩;海龙平时不惧寒冷, 严寒的天气也下海洗澡、潜水。④父亲的榜样力量对海龙的影 响。如海龙几次要跟爸爸下海,自己捕鱼之前模仿爸爸让身体 变热,捕鱼时想到“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起铺垫作用,
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 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首段连续发问。有引人入胜或引人深思的作用。 (5)开篇连续感叹。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 (过渡)。(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 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 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 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 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 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具体答题时要: 1.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 要对句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 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 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 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2)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中起到了什么 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 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 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散文阅读的命题走势稳中有变。“稳”是指传统题型地位 稳固,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近 年高考设题形式主要有:(1)某段中对某事物(人物、场景)的描 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怎样理解文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分析结构思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 索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可以以地点和空 间的转换为线索,可以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还可以以情感的 变化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物为线索;写 景散文多以时、空或情为线索。抓住了线索就能把握住“形” 与“神”的关系。2006 年全国卷Ⅱ专门考查了散文的双线结构。 线索,有时可从标题或头尾处找到,更多的是依据作品行文上 反复出现、交代的词语来把握。
【答案】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 伤惋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 寂寞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 方法指导 ◎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
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
答案: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最终死在去往更遥远的 土地的路上;②写作与日常劳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③ 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 获得诗情与创造力。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 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评 价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 尔斯泰,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 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相关的方面作答。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二、(20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段见课本。。。。。。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
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
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前一 问可根据语句:“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 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 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概括作答;后一问,可根据第五段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答案: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的创作与人生的概 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②表达作者 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③表达了对其他 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 考纲阐释 ◎ 见 P221~P222(学生用书 P131~P132)文学类文本阅读“对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答案:①“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②“踩 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 臾不可分离”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的相关句子, 再加以提炼。本题答案需要通读全文,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围绕“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这一题干 要求,归纳出几个角度作答。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 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从文章内容看, 海龙生活在一个贫困但和睦的家庭中,父亲、母亲以及妹妹对 他都有影响,同时也与他平时的磨炼有很大的关系。答题时, 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总结。
“变”是指能力要求变中有升,整合信息高于提取信息, 创新意识有所体现。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近年选取的散文篇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 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的人性的永恒光芒,因此在命题考查时更 多考查考生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而不仅停留在对主题的概 括、主旨的把握上。题型也出现了比较灵活的个性解读题,考 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第一部分·专题 基本概念
专题二十 散文阅读
一、(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段见课本。。。。。。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
描写意图。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 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第①处景物描写侧重表 现天气的寒冷,海风的冷酷。这些描写都渲染了一种苦寒的氛围, 为表现海龙一家的困苦生活作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②处景物描写,作者将静静的大海比作“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这一比喻充满了温情,暗示了海龙捕鱼的成功和满足感,也表现 了海龙一家渡过难关后的欢愉与安宁。结构上,与开头“风静了” 的描写相照应。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 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 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5.穿插类句段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 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 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 中间,视其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 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 现风格,各尽其妙。
答案: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 活的艰苦);(或:渲染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 垫)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 (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 温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D 级。分析父亲的形象,应抓住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的相关句 子,从而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勤劳能干;②对家庭有责任感;③对孩子关心、 爱护。
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 考情分析 ◎
近年广东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散文的考查比较频 繁。2005~2011 年间,除了 2008 年、2010 年考查小说之外, 其他年份考查的均是散文。高考散文在选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多半涉及人与人(含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 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 文)……相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 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 中心,引发思考等。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考向一 结构思路、内容主题
一、分析结构思路 ◎ 题型解说 ◎
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 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 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 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 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结构的考查,即考 查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以分析某句某段在文中的作用形 式考查,如 2007 年广东卷的第 1 题,因而需要掌握重要句段在文 中的常见作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章中某句话的含意?或文章某处说“××”,从全文看,这里 所说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文章某处作者说 “××”,你是如何理解的?(4)联系全文,作者说的“××” 指哪些具体的内容?请分条概述。(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 合全文,说明作者对“××”的态度是怎样的。(6)请概括本文 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 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 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 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二、概括内容主题 ◎ 题型解说 ◎
作品主题在阅读中十分重要,它犹如人的神经中枢,所有 的阅读题都像是它的神经末梢。阅读鉴赏,必须有主题意识, 必须从标题、首尾、文眼句及议论抒情语句中迅速把握主题。
对作品主题的概括,既包括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 概括,也包括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在阅读训练中,应 以前者为主,尤其是做好“原因概括题”的题型训练。
另外,散文材料的安排,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内容,是近 几年的热点。材料的整体安排,主要看它安排的中心(以何为中 心)、顺序和线索三个要素。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示例】(选文四《活着的祖先》)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 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命题问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作用”,首先要以理 清全文的抒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然后据此分 析本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 析概括。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答案:①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如爸爸不许海龙学捕尖头 鱼,妈妈为爸爸出海担心,妹妹给爸爸捶背,爸爸妈妈寻找海 龙,妈妈安慰妹妹。②海龙对家庭困境的体察。如爸爸生病不 能继续下海捕鱼,爸爸治病欠下债务,家里没有钱过年,一家 人粗劣的晚饭。③自身顽强的意志及平时的磨炼。如海龙下海 捕鱼,在冰冷的海水里没有反悔、退缩;海龙平时不惧寒冷, 严寒的天气也下海洗澡、潜水。④父亲的榜样力量对海龙的影 响。如海龙几次要跟爸爸下海,自己捕鱼之前模仿爸爸让身体 变热,捕鱼时想到“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起铺垫作用,
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 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首段连续发问。有引人入胜或引人深思的作用。 (5)开篇连续感叹。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 (过渡)。(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 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 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 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 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 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第一部分·专题一 基本概念
具体答题时要: 1.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 要对句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 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 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 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2)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中起到了什么 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 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 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