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
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
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
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
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
”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
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3.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榜,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
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紅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
门前可以泊一只鸟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紅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天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展,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
C.第⑦段,借助想象的力量,不经意的点染,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抓住江南冬天的特点,选择典型事物从不同侧面渲染、刻画,观察细致、描写细腻。
5.请写出本文依次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各有何特点?
6.《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意义
路遥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
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
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
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
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
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
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柱林横立的掌子面。
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
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
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荐支棚。
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
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
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
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
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
今天,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
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
好大一笔钱哪!
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
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
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
……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
半年来,他几手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
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
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
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
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
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
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
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
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
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这将是他
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生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
大家的情绪不好。
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
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
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
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度难关哩!
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
他成了征服者。
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
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
B. 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C. 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 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8. 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也。
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
及长,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尤工文辞,藻思清赡。
早孤家贫,养母以孝闻,甘旨或阕,忧见于色。
亲友讽令干禄,举进士。
天宝十三年,玄宗御勤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
军谋出众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幕而罢。
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
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
时登科者三人,绾为之首,超授右拾遗。
天宝末,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
馆自贼中冒难,披榛求食,以赴行在。
时朝廷方急贤,及绾至,众心咸悦,拜起居舍人、知制诰。
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
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会鱼朝恩死,载以朝恩尝判国子监事,尘污太学,宜得名儒,以清其秩,乃奏为国子祭酒,实欲以散地处之。
载贪冒日甚,天下清议,亦归于绾,上深知之,以载久在枢衡,未即罢遣。
是年三月,载伏诛,上乃拜绾中书侍郎。
绾久积公辅之望,及诏出,朝野相贺。
绾累表恳让,上属意稍重,绾不敢辞。
绾有宿痼疾,居职旬日,中风,优诏令就中书省摄养,每引见延英殿,特许扶入。
时厘革旧弊,唯绾是瞻,恩遇莫二。
绾累抗疏辞位,频诏敦勉不许。
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书御医,旦夕在侧,上闻其有间,喜见容色。
数日而薨,中使在门,驰奏于上,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
绾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口不问生计,累任清要,无宅一区,所得俸禄,随月分给亲故。
(选自《旧唐书·杨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B.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C.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D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古代一种文体,也可指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中指的是后者。
B. 制举,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亦称“制科”。
C. 公辅,指三公及辅相,均为天子的辅佐大臣。
D. 旬日,常指十日。
古人将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绾学问广博,考中进土。
杨绾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博通经史,特别擅长文辞,文思清丽高远。
奉养母亲以孝闻名,不顾亲友的反对,考中了进士。
B. 杨绾忠心耿耿,受到任用。
天宝末年,安禄山反叛,杨绾自叛贼那里冒险逃出。
沿途乞讨赶赴皇帝驻扎
之地,被任命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C. 杨绾备受恩宠,无人能比。
杨绾任职中书侍郎才十天,中风,皇上让他到中书省调养,并允许杨绾由人搀扶进宫;当时改革旧弊,全都由杨缩决定,恩宠礼遇无人能比。
D. 杨绾不营家产,接济亲故。
杨绾生活俭朴,从不留心经营家户,虽然常常担任显贵要职,但是没有一处住宅,所得的俸绿,按月分给亲戚故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以朝恩尝判国子监事,尘污太学,宜得名儒,以清其秩。
(2)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书御医,旦夕在侧。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隐士山居
杜荀鹤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①,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②似君家。
[注]①三岛客:传说东海的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
②争得:怎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闲居”点题,交代了主人公隐士的身份;“山门”则点明隐居之地。
B.颔联以传说入诗,显示出主人公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寄情自然的生活方式。
C.喝酒、煎茶、觅句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雅兴和意趣。
D.全诗语言率真朴素,平易质朴,给人亲切之感,与诗中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请完成下列默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己。
”(《论语》)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5)故有之以为利,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______________,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________,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
(20字以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观看下面这幅漫画,完成后面题目。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红漫画家”林帝浣在其微信公众号“小林”上发了一组原创漫画《你的三观,我很喜欢》,阅读人数很快超过10万。
简单的画面,简短的文字,折射出作者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
有网友留言:大家知道吗?小林老师小时候因家里经济困难,就节约零钱买颜料画画,到废品收购站买书阅读;三年前,他创作的一组“二十四节气”国画,被选为国家“申遗”推介宣传画;就在前几天,作为五四“奋斗者”的代表,小林老师被请进了央视精品文化访谈类节目《文化十分》。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
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结合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根据段落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A.根据后文内容,作者用很多笔墨来写找人的困难经历,可知“雪”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A项正确;B.尽管“雪”来得猛,下得大,天气恶劣,但“我”一直坚持找下去,表明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可知B项正确;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在文中没有依据。
可知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