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人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视人为最高价值,而最高价值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权利得以实现,并且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平等分配满足需要、实现权利的机会。

西方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人本主义这一价值取向在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幸福等价值过程中的作用。

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人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价值取向,不仅存在理论依据、历史基础与现实环境,还存在实践的可能性。

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衔接,也是当今中国执政理念的有益补充。

人本主义在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实践在于实践主体通过行政管理、法律、政治三条途径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保障权利的实现,从而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保障政策人本主义需要权利公正
目录
引言 (1)
一、社会保障政策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3)
(一)社会保障政策的内涵 (3)
(二)人本主义的内涵 (4)
(三)社会保障政策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5)
二、以人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保障政策价值取向的依据 (9)
(一)理论依据 (10)
(二)历史依据 (13)
(三)现实依据 (17)
三、人本主义在中国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实践 (20)
(一)实践主体 (20)
(二)实践内容 (21)
(三)实践途径 (27)
结论 (32)
参考文献 (33)
论文摘要(中文) (1)
论文摘要(英文) (1)
后记
引言
公共政策研究作为行政学研究的主流之一,其观点明显地根植于经济学①,而经济学又是以理性主义为导向的,其结果是不仅限制了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而且遮蔽了人们认识和理解公共政策的视野。

当政策科学以理性主义和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时,就会不自觉地将价值排除在外。

即使考虑到价值存在的必然,它所起的作用也仅仅是一种政策论证,“它运用单个或多个来自于伦理或元伦理理论的根据或支持,证明认为事件的行为或表述是似然正确的或好的这种主张”,②并且这种研究方法通常居于次要地位。

作者试图超越传统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将价值置于政策科学的研究之中,从而扩大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

人本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对行政管理学和政策科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组织人本主义等都是人本主义在行政管理学中的体现,并且我们还可以明显看到人本主义与西方社会保障政策之间存在的联系。

然而,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却一直举棋不定。

“在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和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是分开的,单独制定政策,单独管理。

……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保险作了较详尽的规定,范围和待遇水平略高于企业保障。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然后是为市场经济配套,长期缺乏明确和独立的定位”。

④“社会保障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日益混为一谈,新制度的建制理念亦长期未找到准确的定位”,⑤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一目标。

因此,重新确定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贯彻实施,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所忽视的,也是其将要面临的主要难题。

本文以社会保障政策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作为研究背景,主要对中国社
①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②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③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④仇雨临:《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⑤郑功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2003年1月第1期。

会保障政策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丰富和补充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现有的价值体系。

一、社会保障政策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政策的内涵
社会保障一词最早见于1930—1935年美国的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计划,在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批准的《社会保障法》中正式使用。

其基本含义是指“摆脱危险、恐惧的社会安全与自由,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对这种安全与自由的向往”①。

《中国民政词典》将其解释为“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在内容上,社会保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保障包括老年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家庭津贴,主要限于社会保险和救济范围;而广义的社会保障不仅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还包含更多的社会福利内容,是更全面的社会保障。

”②本文选用广义的社会保障概念进行论述。

社会保障属于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保障政策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是指“为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③。

公共政策是在客观事实完全清楚的条件下对问题的解决制定出当事各方都能够接受的、能够在社会上顺利推行的政策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知识而是价值”④。

公共政策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公共政策本身浸润着某种价值体系。

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基本的“价值取向”,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用来协调、衡量公众利益矛盾和冲突的。

⑤第二,公共政策离不开基本价值目标的指导。

明确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可以使公共政策具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和持久的稳
①姜守明、耿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同上,第7页。

③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④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⑤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社会保障概论》,科学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定性。

第三,公共政策对价值的选择、价值体系的构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政策科学之父德罗尔认为“所有政策都涉及价值选择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变换率:在行为性方面,测定价值并研究选择机制;在论证性方面,处理改进价值可能性等一系列难题。

”①公共政策的社会意义之一,就在于“在渐进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公共政策的运用,倡导、推动和固化一定的公正合理、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②由此可以推论出社会保障政策与价值之间存在同样的关系:社会保障政策体现了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现有的价值目标规定了社会保障政策的方向;社会保障政策也同样可以对价值进行选择并加以强化。

(二)人本主义的内涵
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采用了以“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思想斗争形式,以此为资本主义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鸣锣开道。

费尔巴哈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衣钵,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

③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泛指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一般学说。

④人本主义可分为传统人本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人本思潮。

传统人本主义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对普遍人性,即人类共同本性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加以颂扬;现代人本思潮肯定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和非理性的直觉,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的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突出了人的行为、情感体验、理解等主体活动的中介。

⑤传统人本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人本思潮虽然在研究内容存在分歧,但也有共同点:①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或最高问题;②高度肯定并彰扬人的价
①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②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③吴倬:《“以人为本”辨析》,《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④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⑤同上。

值和自由,并以此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③主张从一种被先验地规定了的人性出发说明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④强调人的非理性精神因素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⑤主张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去实现个人的发展,通过弘扬人性的内在要求去实现对社会的改造,使社会“人道化”;⑥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尽管人本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它所鼓吹的人权和人性,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和人性;它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允许的自由平等,但“只要我们能够从根本原则上认识其在环境条件方面的全部根本差别,我们就能够完全和有益地引进他们的哲学”②。

因此,对于人本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内涵的精华,我们应大胆吸收利用,而不必在乎资产阶级拿它来做什么。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作者认为人本主义应是在公正与正义的社会环境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维护自身的尊严,实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利。

而一个民主、法制、公正、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保障政策与人本主义的联系
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哈罗德·拉斯韦尔早在创立政策科学之时,就在其标志性著作《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最近发展》中明确指出:政策科学是某种不同于应用科学的东西,因为它主要关注“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

1963年,他又在《政策科学的未来》一书中再度呼吁“建立一门以社会中人的生活的更大问题为方向的解决问题的科学”。

研究欧洲社会保障历史及社会保障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这一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的某些内在要求规定了社会保障政策的内容,社会保障政策也同样对人本主义的内涵
①吴倬:《“以人为本”辨析》,《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②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

见彭和平、竹立家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进行选择并加以强化。

根据人本主义与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的关系,将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源于人道主义的慈善事业
社会保障的最早萌芽是慈善事业,其表现形式有世俗的慈善事业和教派的救济机构,但远不是真正意义的社会救济,属于人类社会自发行为的互助互济。

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主要源自于世俗的道义和宗教的教义,它是基于人性的善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道主义,即“仁慈与善行”①。

第二阶段,国家主导的社会救济和私人投保的社会保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互助式的慈善机构因地域性太强,资金短缺等原因,不得不让位于国家,社会保障进入第二阶段。

国家的介入,使救济行为成为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

②15至16世纪之交的法国,贫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政府逐渐接管了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采取了集中财源、组织救济、劳动培训、儿童教养等一系列措施,一个由行政人员组成的官方救济机构应运而生。

③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②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③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④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④除了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救济政策之外,私人自愿投保的社会保险也有了雏形。

英国的友谊社便是其中之一。

友谊社产生于18世纪,兴旺发达于19世纪,它的会员主要是当时的熟练工人和具有稳定收入的工人,他们定期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通过成员之间经济互助的方式,获取丧葬和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

随着工人运动的增加,英国政府出面组织社会保险,以树立政府在工人中间的新形象。

⑤此时,社会保障政策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其价值取向源于人本主义的早期萌芽——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①大卫·戈伊科奇、约翰·卢克、迪姆·马迪根编著,杜丽燕等译:《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
1997年版,第389页。

②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③同上。

④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⑤同上,第11页。

家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个性自由,形成了一种思想文化运动。

①政府虽然在这一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却是以受救济的人的尊严为代价的,它损毁了人格的健全。

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就过于强调对不劳动者的惩罚,而比较忽略对需求者的帮助。

②此外,政府制定救济政策,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把它作为权宜之计,其出发点无非是避免各种不满的力量形成一次总爆发,所以用济贫法来设置一道阻止人们铤而走险的屏障。

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第三阶段,公民基本权利和政府义务在社会保障政策中的确认
这一阶段,政府承认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且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

主要表现为英国政府用新的《济贫法》代替《伊丽莎白济贫法》,它是英国社会保障事业真正的萌芽,开创了要求社会救济属于公民合法权利、社会实行救济是应尽义务的新格局。

④成就最突出的,要数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

1834年10月至1889年5月,德国政府相继制定了《矿工、冶金工人和盐场工人全体联合公法》、《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疾病社会保险法案》及《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⑤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法律极不全面,但在当时却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

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集体利益”上。

⑥在这一时期,传统人本主义非常盛行。

传统人本主义强调人类的普遍权利、自由和价值。

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动将人的基本权利纳入社会保障政策之中,尽管其政治性依然很强,也仅仅限于劳动权利、生存权利的保障,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立法也使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很强的法治性。

从而体现了对建立和维持稳定、高质量劳动力队伍的重视。

西方社会在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的特点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同上,第3页。

③同上,第6页。

④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⑤同上,第14——16页。

⑥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第32页。

第四阶段,福利权利在社会保障政策中的确立
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事业向纵深发展,以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欧洲迈向了福利主义之路。

1942年11月,贝弗里奇委员会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其指导思想是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为一个“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英国公民,对每个英国公民,不分贫富,一律提供包括从子女补助、失业津贴、残疾津贴、生活困难救济、妇女福利以及退休养老金等“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

在这一报告中,社会保障待遇首次作为公民的一项福利权利得以确立,它树立了系统地实行社会计划而非孤立地解决个别问题的政策典范。

①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要满足更多人的更多需要,实现更多人的利益。

社会保障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和消除贫困,而是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过上“体面”的生活,体现在“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方方面面②。

此时,欧洲社会保障的法制体系更加完善,其社会性也更加突出。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这一价值取向,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平等需要、尊严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不同程度地得以满足,基本权利(生存、平等、自由等)、福利权利(教育、医疗等)不断加以完善等。

几百年来,欧洲社会保障政策从道义性逐步向政治性、法制性和社会性演进,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虽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福利国家出现了危机,但社会保障政策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①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5页。

②同上,第67页。

二、以人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保障政策价值取向的依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以人为本在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中的突出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人本主义则更重视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起源不同。

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用人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扫清障碍。

而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表现形式不同。

在人本主义的历史进化中,资产阶级思想家起到了较大作用,它源于民众,逐渐影响到政府,是自下而上的过程;相比之下,在以人为本成为中国治国理念的历史过程中,领导阶级起了主要的作用,它首先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治国理念,然后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③内容不同。

人本主义是在平等与公正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实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利,尊严、权利和平等是其实践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则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仅从一种观念到另一种观念的创造,而必须切入中国客观的实际生活并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下面仅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角度做出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与人本主义的联系及区别
人本主义强调了在公平的社会背景下,对生命个体自身的需要、价值和权利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中国一切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最高指导思想,与人本主义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首先,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他把人的存在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并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一种全新的理论境界下进行的理论再创造。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优点: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①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刚刚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仍“不可避免”地要按照“资产阶级的权利”原则来规范社会。

②再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本主义所关注的平等价值也给予了重视。

马克思主义强调平等思想,“使人享有相同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一切人,不分种族、性别、宗教、社会出身、财产等区别,都有资格享有人权。

”③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旧的平等观的根本改革,把对平等的认识提升到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高度予以观察分析,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条件中导出科学的平等观,“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④即商品的价值尺度、等价交换的主体和等价交换的手段都是“天生平等的”。

⑤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本主义的核心是人及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等,而“马克思主义是把社会利益、国家民族利益摆到第一位,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摆到第一位,它是以社会为本,人本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⑥。

①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刘先江:《我国人权保障的历史考察》,《领导文萃》,2004年第10期。

④《马克思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⑤周仲秋:《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⑥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