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
此举()
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
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
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
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
解析:A据题意可知,曹操选才不论出身,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拔出优秀人才,从而适应东汉末年战争和统一北方的需要,故选A;曹操的选官方式是为了选拔人才,并没有表达“大义灭亲”的决心,排除B;“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观点,排除D。
2.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
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
刘渊旨在()
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
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
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
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D项正确;刘渊并不旨在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排除A项;刘渊并没有要借鉴汉族制度,也没有要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C两项。
3.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
史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
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从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
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
B.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
C.容易扰乱市场商品交易秩序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D据题意可知,东晋南朝时,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因此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A错误;实际操作中估税制加重了商人的负担,最终使百姓受价格上涨之苦,故B错误;估税制适应了当时市场上商品交易的客观需要,规范了市场商品交易秩序,故C错误。
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
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解析:C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了门阀士族制度对史书的影响,反映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
5.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
A.时局动荡和士族崛起B.佛教和道教空前盛行
C.儒家正统地位已经动摇D.民族交融重塑伦理纲常
解析:A由于时局动荡和士族崛起,人们忠君的观念逐步淡化,而更加关注自身家庭与家族的建设,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道,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重塑伦理纲常”的说法错误,排除D。
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门阀士族处于兴盛时期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
解析:B根据“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建立了民族政权,出现了并立与对峙的局面,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没有体现门阀士族的兴盛,排除A;此时民族交融频繁,而不是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当时南北双方没有就正统进行异常激烈的争斗,排除D。
7.下列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中,对我国经济格局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各民族经济的交流加强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江南地区迅速发展
D.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解析:C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8.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
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
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
这一政策()
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
解析:A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A;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政府推行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与缓和民族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9.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
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士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
解析:B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但魏晋时期重视祖籍,唐中叶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士族门阀的衰落,故选B;A、C从逻辑上都不能对材料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故排除;宗法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在东周时期日益瓦解,不能把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等同于宗法制度,故排除D。
10.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到房玄龄、杜如晦身为尚书省仆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
如果让他们每天处理繁重诉讼,可能连阅读公文都来不及。
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仆射之下的左右丞处理。
这表明唐太宗() A.意图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
B.认识到选贤任能事关国计
C.重视官员行政效率的考核
D.主张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
解析:B从材料中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等信息可以看出,相对于处理具体事务,唐太宗认为选贤任能对国家治理更为重要,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唐太宗意图分割相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唐太宗重视对官员行政效率的考核,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求访贤能之人”,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排除D 项。
11.(2022·陕西宝鸡模拟)唐初统治者在农村推广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在城市则实行市坊分离的制度(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严格限制。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农耕经济B.着力抑制土地的买卖
C.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D.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A材料反映了唐初统治者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唐初的经济与社会局面经历了战争的破坏,材料中的措施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从事农
业生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耕经济,故选A;唐初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并不存在严重的土地买卖和兼并现象,故排除B;唐朝初年的经济措施,主要是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尖锐的阶级矛盾”不符合唐初的现实情况,故排除C;材料措施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农业,而不是强化政策本身,故排除D。
12.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解析:B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故选B项;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排除A项;C、D两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13.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 914 705户,人口52 919 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 933 174户,人口16 990 386人。
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解析:A材料中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减少,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政府的在籍户口因战乱和割据而大幅减少,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以增加收入,故A项正确。
14.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
建立我朝。
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
”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北方民族关系紧张
C.军事实力非常强大D.国家疆域得到扩展
解析:A根据材料中的“向其君长称臣”等怀柔政策,再到太宗时击败突厥,以军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唐初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灵活调整民族政策,故选A项;由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对突厥采取怀柔政策,周边环境相对稳定,排除B项;由唐前期的妥协政策可得出,在一段时间内唐朝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初民族政策的转变,无法直接得出国家疆域面积扩展与否,排除D项。
15.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反映出()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解析:C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A项错误;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动乱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C 项正确;材料中不仅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B、D两项错误。
16.《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
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
这种变化()
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
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
解析:C节度使权限的增加导致地方实力增强和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排除B;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节度使权限的变化是制度性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材料中节度使权限变化不能说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对地方体制的破坏,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7.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就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他们。
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
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
……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
……《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得出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封建统治。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和材料二“就选用一些文人……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得出,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
第二小问,从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得出三省地位下降,逐渐名存实亡。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则材料得出三省制对唐朝前期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后期三省的作用下降,对唐朝中后期社会走向衰落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二小问,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发展离不开好的制度。
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
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
(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
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进入中原,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解析:材料一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
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从“封建化”政策削弱军事实力等方面论述;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从推动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等方面论述。
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
示例一:
赞同观点一。
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
示例二:
赞同观点二。
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