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了解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X于生活中的现象。
2.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打算)
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 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
2. 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
海洋的一局部。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了解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探究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测,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 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兴旺,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局部,所以人们不信任他们两人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