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_九年级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五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_九年级语文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二)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三)疑点
1、青海湖水为何如此湛蓝,又为何晶莹明澈。
2、为什么青海湖的美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多想、多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
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又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与同桌展开热烈的交流。
)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或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鼓励向读得好的学生学习。
)
(四)重点品读,领悟语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小五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师表
教学目的
1 了解奏表的特点。
2 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 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
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
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
“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
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介绍文章的背景。
2 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
祎(yī)以遗(wèi)陛下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夙(sù)驽(nú)
攘(rǎng)彰(zhāng)咎(jiù)诹(zōu)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1 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 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 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第1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
“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而”:却。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
“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
“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
“疲弊”:困苦穷乏。
“诚”:确实,的确。
“之”:的。
“秋”:时机,时刻。
“然”:但是。
“侍卫”:侍从护卫。
“于”:在。
内”: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语中停顿。
“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报”:报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于”:及于,给。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宜”:应当。
“开张”:开扩。
“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
“以”:而。
“光”:光大。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
“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
“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谏”:忠诚的劝谏。
三、内容。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
[教学目的]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4.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演)课文,以读(演)来体会人物,把握情节的发展。
3.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夏洛克这个人物,体会莎翁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
4.训练学生把握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及高潮,进而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与研究学习相结合。
媒体设计
准备二三分钟有关莎士比亚生平、作品的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
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来领略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领略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领略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
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之一的《威尼斯商人》。
(解说:简要概括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后引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
二、解题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人胜的喜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十四行诗150多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概述全文内容,讨论戏剧冲突。
课文节选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
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说:戏剧冲突是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概括课文内容,而后理解、体会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见卡片①。
)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学生分组讨论段落、层次。
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他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后半场是的西娅的戏,她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
(解说:通过学习、讨论,把课文的层次分清;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分析段落与层次,这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和戏剧冲突解析的进行。
)
(2)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明确: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
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
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
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
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3)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
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
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
(解说:话剧通过对话就可以知道人物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人物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弄清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立场,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
见卡片②③④。
)
(4)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找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词。
如:“威尼斯的法律”、“一磅肉”等,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
(解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戏剧冲突,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充分了解话剧艺术。
找关键词对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下节课着重学习戏剧冲突奠定基础。
)
3.课堂训练。
针对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解决问题。
练习题如下:
(1)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2)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奥如此仇恨,以至于不要高额的回报而非要安东尼奥的命不可?
(3)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
(解说:通过以上的课堂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话剧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话剧中人物性格是“说”出来的,人物关系也是”说”出来的,话剧是“说”的艺术。
此外,我们着重分析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就为下节课我们学习戏剧冲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解说: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知晓、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
5.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
(2)找出代表人物性格的语句。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莎士比亚是怎样设计《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悬念)的。
二、研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戏剧冲突。
(解说:让学生充分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下来的欣赏品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2.欣赏品味。
这篇课文是《威尼斯商人》的高潮部分,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最后集中在这场戏里。
故事充满悬念,十分紧张,丝丝人扣,令人欲罢不能。
莎翁的语言诙谐、优美,富有感染力,富有音乐美;行文娴熟,紧张中含有轻松,轻松中暗藏杀机。
这场戏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冲突。
开端便剑拔弩张。
公爵试图规劝夏洛克这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放弃这一种处罚”。
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喜欢这样”、“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
对于公爵的规劝,夏洛克理直气壮,对基督徒们进行了深刻、淋漓尽致的批判与揭露。
“我可不可以对你们说,让他们自由,叫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为什么要在重担之下流着血汗?让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同样柔软,让他们的舌头也尝尝你们所吃的东西吧!”“我也可以回答你们: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让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
”巴萨尼奥的劝说和怒斥都无济于事,主动权在夏洛克手里。
(解说:在研习时,如能结合剧本前面的内容就更好了。
如那段夏洛克的经典独白。
见卡片⑤。
)
鲍西娅假扮法官上场,前面的冲突暂时得以缓解。
她也力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可夏洛克不答应,并强调法律铁面无私。
主动权还在夏洛克手里。
故事到此已经陷入僵局,鲍西娅欲擒故纵,夏洛克自以为得计,“屠刀”高高举起。
而沙翁此时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别处。
通过巴萨尼奥之口(“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犯一次小小的错误”)为鲍西娅赢得主动。
“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
”她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事件的主动权在悄悄易主。
鲍西娅的话赢得了夏洛克的夸赞。
“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啊,尊严的法官!好一位优秀的青年!”“啊,聪明正直的法官!想不到你瞧上去这样年轻,见识却这么老练!”“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夏洛克每一次夸赞,都是在把自己引到死胡同。
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
情节发展到高潮后,陡然一转,夏洛克走进了他自己建造的坟墓。
法律让他有权杀人,也让他倾家荡产。
主动权彻底把握在鲍西娅的手里。
(解说:在欣赏品味中注重分析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
在话剧中,故事的发展就是靠戏剧冲突的发展来完成的,人物性格也是在冲突中完成的。
)
3.课堂练习。
针对戏剧冲突,教师可布置以下练习题:
(1)引起戏剧冲突的关键是什么?
(2)文中鲍西娅的出场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课文中的矛盾(戏剧冲突)是怎样解决的?
(解说:进一步
鱼我所欲也(二)
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马蓉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 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
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
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https:///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
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
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
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 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说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只选取一个方面完成,查找整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
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贴在教室适当的地方,由学生自由交流。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