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GIS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
因素
李琪;叶长盛;赖正明
【摘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兹曲线、核密度分
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江西省12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呈明显的
集聚分布;分布数量上具有不均衡性,以吉安市、上饶市、抚州市、赣州市最为集中,分别有25、22、18、1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占全省总数的69.00%,并形成了以
婺源、金溪、吉安市区-吉安县、安义-进贤-丰城为中心的4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集聚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布是受到人文历史的发展、交通因素的影响,
使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期刊名称】《江西科学》
【年(卷),期】2016(034)005
【总页数】7页(P628-634)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特征;GIS;影响因素;江西省
【作者】李琪;叶长盛;赖正明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330013,南昌;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330013,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330013,南昌;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
验室,330013,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330013,南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C912.8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严峻的考验。
基于此,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于2003年共同颁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办法》,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1]。
这些被完整保存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建筑和文物,这不仅仅反映出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更能体现出该地区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不但延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直接生动的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居民区发展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的保护,如仇保兴[2]、曹昌智[3]、孙敬兰[4]提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迫切性及其保护对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与旅游开发,张艳玲[5]、赵勇[6]
等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价体系做出了研究,候晓飞[7]、费魏[8]、彭劲[9]等研究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生态旅游价值开发、景观数字化应用;胡海胜[10]、李蕊蕊[11]、吴必虎[12]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法律[1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价值与传承的研究[13]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旅游开发[14]等方面,如卡斯腾霍滋以葡萄牙传统村落为例,提出影响传统聚落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维度、情感维度和象征维度几方面[15],莱普对乌干达地区传统聚落居民的旅游态度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的态度对旅游职业
行为的产生与影响[16-17]。
相关研究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
要的实践意义。
现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单个村落的研究,从省级尺度层面综合性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较少,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成因的研究更是少见。
为此,本文以江西省12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利用核密度
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兹曲线、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省域角度探讨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其空间分布的原因,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分别与浙江、福建、广州、湖南、湖北和安徽6省接壤。
土地总面积为16.69万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74%。
江西省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全省东、南、西三面环山,形成了以鄱阳湖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江西省内水系发达,形成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构成以鄱阳湖为中心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江西省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集聚地。
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欧阳修、文天祥、汤显祖、宋应星、陶渊明等历史文化名人,为江西省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西省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自唐代以来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其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例如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金溪县的印刷术、铅山县的造纸业,推动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并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如景德镇、抚州市等。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众多,其中,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瑞金市4个城市先后被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有10个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7个江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录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
有23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为100个。
江西省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大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发展,这与江西省古代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2.1 研究方法
2.1.1 最邻近指数最邻近点指数用于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空间分布距离的相互邻近程度。
最近邻点指数根据点要素之间的分布情况,一般分为集聚型、均匀型和随机型[18],其公式为:
R==2
式中:R表示最邻近点指数;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在最邻近指数的3种分布类型中,最邻近距离最大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次之,距离最小为
集聚分布。
当R=1时,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当
R<1时,点状要素趋于集聚分布。
本文将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抽象为点状要素,利用ArcGIS10.1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最邻近进行计算,用于判别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的空间类型。
2.1.2 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是反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19],其公式为:
G=100×
式中:G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n为地区总数;T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
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表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2.1.3 核密度值估算法核密度估算法是指假设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上的任意地点,不同位置所发生事件的概率有所不同[20]。
点的密集程度表示所发生事件概率的高低,点密集度越高表示发生事件的概率越高,反之越低。
2.1.4 全局Moran′sI指数全局Moran′sI指数可以表示研究观测变量在整个研究
区中空间自相关性的总趋势与差异性[21],其公式为:
I=·
式中:n为研究区域的空间单元数,xi、xj为空间单元的观测值是观测值的平均值,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S0为空间权重矩阵之和。
局部关联指数Getis-Ord Gi*可以分析观测值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测出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21],其公式为:
式中为的期望值,Wij(D)为空间权重。
2.2 数据来源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部共同颁布评选,根据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批次评选的顺序,江西省入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从第1批
到第6批(2003-2014年)分别入选了0、1、1、1、1、6个,总计10个;入选的历史文化名村分别有1、2、3、6、5、6个,总计23个。
同时,2003-2014年
江西省颁布了5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入选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8、2、3、2、2个,共计17个;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别有23、17、15、15、30个,共计100个。
由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部分有
重复,最终合并为12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
以中国地图出
版社2013年出版的《江西省地图册》为底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理坐标借助谷歌地图进行标定,用ArcGIS软件将其数字化。
江西省行政面积、GDP、公路等信息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15)》;江西省历代进士数据来源于光绪《江西通志》。
3.1 空间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类型根据江西省12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据,利用ArcGIS10.1进行地理配准与可视化表达(图1)。
本文将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抽象为点状要素,利用ArcGIS10.1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最邻近进行计算,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r1=0.146 8,理想最邻近距离re=0.205 2,最邻近点指数R=0.715 4<1。
说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空间总体分布上呈明显集聚型分布。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在江西省49个县域(市区、县级市、县),其中分布数量最多的县
域为婺源县(表1),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个,占全省总量的11.00%;其次是金
溪县、浮梁县和吉安市区,分别有9、8、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数量只有一个的县域共有25个,占全省总数的20.00%。
3.1.2 空间分布均衡性由表1可知江西省各市总数n=1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T=210。
根据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得到地理集中指数G=35.93。
假设12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平均分布于各州市,即每个州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平均值为
G1=3.478 2。
G>G1 ,表明从地级市角度看,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格局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通过洛伦兹曲线(图2)的绘制,则更加直观的表现出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吉安、上饶、抚州、赣州、南昌5个地区,共占
全省总数的77.50%;九江、新余、萍乡、鹰潭分布数量较少,仅占全省总数的10.90%。
3.1.3 空间密度分析本文运用ArcGIS10.1中核密度估算工具对江西省12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核密度分析,由图3可见,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布大
体形成了2个高密度区,分别是赣东部地区的婺源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中心、赣东北部金溪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中心;和2个次集聚区,分别是赣中北部
安义-进贤-丰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中心、赣中西部吉安市区-吉安县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集聚中心。
婺源县地处赣皖交界处,在民国以后被纳入到江西省行政范围,因此属于典型的徽州文化特色。
同时,该地区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重要集聚中心。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江西省水路便利,迅速形成了以南昌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商业圈,同时带动着景德镇、吉安、临川、上饶等地也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商业城市,并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争相往来,留下了许多人文佳句广为传世。
3.1.4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为正值0.037 9<0.05,表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空间自
相关性。
从全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情况来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规模分
布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全局Moran′s I指数反映的是研究区域整体的空间模式自相关程度,不足以观测区域内部之间的空间特征与区域之间存在的关联[20]。
因此,本文运用局部关联指数Getis-OrdGi* 更全面的观测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情况。
由图4来看,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增趋势。
从江西省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冷热点区分布的数量来看,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共有15个地区,占全省总数的30.00%;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有35个地区,占全省总数的70.00%。
从冷热点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赣东北部地区,冷点区主要集中于赣西北部和赣西南部地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具有南北差异性。
3.2 影响因素
3.2.1 人文因素江西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赣文化的发源地。
江西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前;商周时期,江西就进入到了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江西成为了吴、楚、越相互纷争的重要战略要地;唐宋时期江西省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区域文化上来看,江西省各地区的主要文化有九江的浔阳文化共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南昌的豫章文化共有10个、抚州的临川文化共18个、吉安的庐陵文化共25个、赣州的赣南客家文化共有18个、宜春、萍
乡以及新余的袁州文化共有12个[22],因此不同的区域文化发展程度对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的数量也有所影响;从历史名人角度上来说,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东晋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都是出自江西;自古代科举制度以来我国共产生进士数10万人,而江西省就有9 900余人,位居全国第1。
利用ArcGIS10.1把江西省全域的古代进士数据(包括没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的县域)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图5,可以
直观的分为5个等级。
进士人数在2 000~2 500人的县市有9个;人数在1
000~1 500人的县市有11个;人数在600~800人的县市有11个;人数在200~400的县市有16个;人数在1~100的县市有16个。
吉安地区自古以“三千进士冠华夏”而著称,该地区也是江西省内进士数量最为集中的。
随着江西省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和人才辈出的现象,文人富贾争相在此定居,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
3.2.2 交通因素江西省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多分布在赣中南部的低山丘陵区、鄱阳湖平原区以及地势平坦的吉泰盆地和赣东北部丘陵地带,这也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
江西省水运交通发达,隋唐以来,随着庾岭-赣江-鄱阳湖-长江-京杭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的畅通,洪州、江州、吉州、景德镇等城市一举成为江西省重要的商品交换地[23]。
因此,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多集中在地域富庶,交通发达且地势平缓的地区。
利用ArcGIS软件通过对120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得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呈明显集聚分布,区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且主要集中在上饶、吉安、抚州、赣州和南昌5个地区,共占全省总数的77.50%。
2)通过测算核密度估算值,反映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形成了4个高集聚区
分别是:婺源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区和金溪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区;安义-进贤-丰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区和吉安市-吉安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聚区。
3)通过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现由南往北逐渐递增趋势。
4)通过对江西省人文因素和交通因素的分析,表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受到人文历史、自然地势、水系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自然、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而来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多分布在当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也是江西
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申报工作的一大难点。
本文就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从宏观角度上对空间分布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未从具体的村落建筑、格局、农业生产以及文化遗产等内容进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好的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以及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献】
[1] 李亚娟,陈田,王婧,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3(8):1477-1485.
[2] 仇保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迫切性[J].中国名城,2011(2):4-7.
[3] 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1(3):20-30.
[4] 孙敬兰.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 张艳玲,肖大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客观评价体系研究[J].华中建筑,2010(8):161-163.
[6] 赵勇,唐渭荣,龙丽民,等.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J].建筑学报,2012(6):12-17.
[7] 侯晓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
[8] 费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研究[J].生态经济,2015(6):143-146.
[9] 彭劲.新农村建设中咸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景观的数字化应用[J].绿色科技,2013(11):109-111.
[10] 胡海胜,王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3):109-112.
[11] 李蕊蕊.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47-50.
[12] 吴必虎,肖金玉.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2(7):6-11.
[13] Rudofsky B.Architecture withoutArchitect[M].New York: Doubleday&Co.Inc.
[14] 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 Chen B,Nakama Y.A Study on village forest landscape in small island topography in Okinawa,Japan[J].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2010,9(2):139-148.
[16] Kastenholz E,Carneiro M J,Marques C P,et al.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rural tourism experience:the case of a historical village in portugal[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4:207-214.
[17] Lepp A.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Uganda[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876-885.
[18] 严赛.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9):25-29.
[19] 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
理,2015,35(2):189-194.
[20] 佟玉权.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4(4):44-51.
[21] 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57-162.
[22] 莫明浩,叶滢.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555-558.
[23] 张小健.唐代江西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历史地位[J]. 江汉论坛,2015(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