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促进民族大融合》习题01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3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强化演练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D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3.下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A.柳体B.颜体C.“魏碑”体D.宋体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C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2013·常州高二检测)“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此处描述的是()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D.孝文帝改革3.(2012·泉州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4.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5.(2013·莱芜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6.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7.(2012·南京高二检测)北魏诗歌有云:“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其反映的情况是()A.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北方汉人吸收了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D.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影响深远8.(2012·瑞安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二、非选择题9.(2013·江苏单科·T24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高中历史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采用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③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①②③④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2.(2014·西城区模拟)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 B.成都C.杭州 D.广州答案:A3.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4.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解析:采用均田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迁都洛阳,适应了封建化需要;实行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而不能杜绝。
答案:B5.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即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
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
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9促进民族大融合一、选择题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从经济发展角度,是农业化的过程;而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答案:B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答案:A3.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4.北魏诗歌有云:“褰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其反映的情况是()A.迁都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北方汉人吸收了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D.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影响深解析:此诗句是孝文帝时,描写汉族年轻女子的,反映了汉族女子无论从服饰上和风度上都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没有实行严刑峻法解析: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所沿用。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3.3促进民族大融合配套习题人教版选修1练习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3.3促进民族大融合配套习题人教版选修1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0f7fa6ec3a87c24028c420.png)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测控1(人教版选修1)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民族封建的根本性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解析:B、C、D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汉”政策内容。
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它的实行,极大地推动了内迁各族人民向封建农民的转。
答案:A2读右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寿造的钢钱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①②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解析: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A4读右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汉人胡食画像砖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艺术作品最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
答案:D5北魏均田制的根本受益者是()A农民B国家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解析:均田制触及了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利益,农民是其直接受益者,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税收入,所以根本受益者是国家。
答案:B综合应用6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民族中通过汉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羯D羌解析:北方少民族内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汉的过程、民族融合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少民族的历史进步,尤其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通过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的进程。
答案:A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号洛阳为荒土。
2013版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版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达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1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2012·济南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4.(2012·深圳高二检测)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具体表现在(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B.巩固鲜卑贵族统治C.实现民族同化D.加速封建化进程6.(2012·西安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7.(2012·南京高二检测)北魏诗歌有云:“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其反映的情况是( )A.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北方汉人吸收了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D.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影响深远8.(2012·青岛高二检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步步高】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训练3促进民族大融合 新人教版选修1

训练3 促进民族大融合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2.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3.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④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人乐俑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D.学说汉话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请完成:(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愿?(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6世纪初,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
2013版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某某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某某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5.(2012·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某某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8.(2012·某某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9.(2012·某某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
高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试题

高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试题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点评:对于民族融合首先要清楚其含义,这是理解孝文帝改革影响的前提,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2.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意义有()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②提高了北魏统治者的执政能力③加深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④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所以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②提高了北魏统治者的执政能力③加深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④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都属于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影响,故此题选A项【考点】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意义点评: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bc7fe9c69dc5022aaea006c.png)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解析: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D2.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二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 )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解析: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取材于佛教,但是云冈石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前,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后并受到了汉化政策的深刻影响。
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显得和蔼可亲,服饰也逐渐汉化。
答案:B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的文化精髓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反映在(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②汉人胡食现象出现③汉人在服饰上受鲜卑文化影响④汉人学习鲜卑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孝文帝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话,而不是让汉人学习鲜卑文字。
答案:A4.(原创)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
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B.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D.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解析:任何统治者采取的文化措施,其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
孝文帝重视儒家文化,其目的就在于用先进的文化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以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均田制B.汉化政策C.新租调制D.三长制解析: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一方面使往日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族似乎消失了,故有人说他是历史罪人;另一方面其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故有人说他是盖世英雄。
历史人教ⅰ3.3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

历史人教ⅰ3.3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基础随堂巩固]1、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使许多荒地得以开垦;B、D两项的实行会提高粮食产量;C项是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应选A。
答案:A2、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分清改革的目的和影响,B项是改革产生的影响;C项是改革的条件。
答案:D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严刑峻法,D项错误。
答案:D4、以下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原有的文化并不是消失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等,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知能综合提升](时间:20分钟总分值: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解析:此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3.3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解析: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答案:A2观察下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时期()。
①洛阳城的繁华景象②洛阳城建筑整齐、街道规划有序③洛阳是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④洛阳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北魏洛阳复原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从图中洛阳城的规模上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城的繁华景象;从图中笔直的街道,排列有序的建筑可以看出洛阳城建筑整齐、街道规划有序。
但是,从图中看不出洛阳在北魏时期的历史地位,因此,③④的叙述无从印证。
答案:C3观察下图,通过对下图中文物的研究可以获知()。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北魏手工业的铸造工艺②北魏时期货币交易的情况③北魏政府的商业政策④北魏对外贸易的盛况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通过铜钱的铸造水平可以研究北魏时期手工铸造的工艺。
孝文帝时期发行了货币,说明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又被货币交易所取代。
因此,①②的叙述是正确的。
答案:A4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二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
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解析: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取材于佛教,但是云冈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前,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后并受到了汉化政策的深刻影响。
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显得和蔼可亲,服饰也逐渐汉化。
答案:B5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反映了()。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反映。
高中历史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19世纪60年代,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共同点是A.政权的更替是其改革的共同前提B.其主要内容都围绕大力发展军事工业C.通过改革赢得了民族独立D.废除了部分阶级的封建身份2,与“七七事变”不同,“八一三事变”后A.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团结抗日B.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准备抗战C.国民政府组织会战抗击日军D.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五卅运动与五四运动,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①都是反帝爱国运动②五卅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色彩③两者都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④五卅运动中成立了具有反帝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A.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B.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C.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C.维新派和革命派D.同盟会和共产党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法典》用简明有力的法律语言,对刚诞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有利于资产阶级所有制的规定。
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所取得的主要革命成果,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以及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社会立法及其理论原理都鲜明地体现在《法典》上了。
回答:(1)材料一中拿破仑是如何评价他自己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评价进行分析说明。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为什么?(3)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阻碍法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最早来源于A.农业合作化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运动8,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普遍的改革潮流,其实质是A.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 B.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缓和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D.逐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9,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都①准备成立新的国际组织②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③重新划分了德国的疆界④严重侵犯中国主权A.① D.②④ C.①③ D.①④10,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30余年中,世界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已普遍建立并趋于稳定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C.亚洲等地尚未出现新的领导阶级D.国际社会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11,下列科技成就,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③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④国家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⑤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④⑤12,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1(人教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
①采用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①②③④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2.(2014·西城区模拟)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中的文字应该是( )
A.洛阳 B.成都
C.杭州 D.广州
答案:A
3.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解析:采用均田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迁都洛阳,适应了封建化需要;实行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而不能杜绝。
答案:B
5.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即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
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
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
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班赐冠服”的实质和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
答案:(1)实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汉化政策。
意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2)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494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六月乙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六官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人?’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
’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
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杀掉。
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杀汉族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
”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外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
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
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触汉文化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
”
“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
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守河的将士天天去椎冰,年年如此。
后来周人不再椎冰,轮到河东的将士开始椎冰,防备周人东渡。
”
——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
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
(2)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以鲜卑族的封建化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第(1)题第一小问要依据“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六官及文武尽迁洛阳”等信息概括归纳。
第二小问联系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
(2)题要依据材料中“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基本解决了魏晋以
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后来周人不再椎冰,轮到河东的将士开始椎冰,防备周人东渡”等信息分析理解第一、二问,围绕封建化的作用回答第三问。
答案:(1)措施:实行汉化政策(或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
评析:孝文帝这些举措,主观上是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不同: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
结果:北齐由强转弱,北周由弱转强,最终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启示:落后的民族最终为先进的民族文化所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