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甲秀楼山水之间 文韵永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xiu Pavilion
贵阳•甲秀楼
山水之间文韵永续in Guiyang 文+熬寒图+river2014大河Vincent铭哲Adam
位于贵阳城南的甲秀楼,其古朴外表下蕴含的
文韵雅致,与附近摩天大楼的繁忙节奏错落交
织,透过甲秀楼的窗檐,似乎能看到前人所创
的昌盛文风,以及他们对后世子弟的期许。
古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事实上,水土养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建筑。
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指出:“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山原丘陵中部,偏远的地理位置为其营造出诡秘的色彩,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其奇崛的风貌,但好在贵阳有座甲秀楼,能让人掀开它的神秘面纱,窥见这座城市的入文底蕴。
中国历史上有九大名楼,甲秀楼即位列其中,与黄鹤楼、大观楼、岳阳楼齐名。
楼阁在中国古代多用以游憩、远眺、供佛或藏书,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之处。
因而,甲秀楼自明代建成之后,不仅调理了当地的风水,还起到引领文风的作用,久而久之,便成为贵阳的地标性建筑。
CITY GEOGRAPHY城市地理/074-075/
甲秀起,文风昌
甲秀楼坐落于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是这条蜿蜒河流上的一颗明珠。
很难想象,这座建于西南偏远城市的楼阁,却有着江南园林式的精巧,这大概源自贵阳的奇山秀水所营造出的美感。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
(公元1598年),当时的巡抚建造此楼以培风水,故在河中寻得一块巨石作为地基,巨石形状如鳌,得名“鳌矶石”。
天启年间,因遇大火,楼阁尽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此阁,并将其改名“来凤阁”。
到了清代,甲秀楼历经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最终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建成人们目前所见到的甲秀楼。
要前往甲秀楼,首先得经过浮玉
桥。
《贵州通志》中记载:“浮玉桥,
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
”
浮玉桥全长约90米,宽7米,连通南、
北两岸,整体呈玉白色,犹如一条玉
带浮在南明河上,由此而得名。
桥前
有一座气派的白玉牌坊冲央题有“城
南遗迹”,下方则环绕着双龙戏珠的
花纹。
牌坊下为4根白玉柱,前后共
有8座石狮,且并非常见的坐狮或者
卧狮,而是8只倒立的狮子,显得威
风凛凛。
站在这座牌坊前,可以从中
间的门洞窥见整个甲秀楼。
看得出来,
在建造甲秀楼时,工匠借用了中国传
统园林设计中点题、框景、借景的手
法。
甲秀楼,为国家
AAA级景区,整体
分为三大部分:浮
玉桥、甲秀楼主体、
翠微园。
当代著
名女书法家萧娴
曾撰写“飞檐甲天
下,落影秀寰中”
—联,盛赞甲秀楼
风光。
甲秀楼是一座三檐四角攒尖顶楼
阁,共3层,高约20米,由12根
石柱托起,飞曹翘角,红棣雕窗,朱
梁碧瓦,这种形制在中国古建筑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
点,形成尖顶,为中国传统攒尖式顶,
既易于排水,也营造出轻盈的特点。
屋檐四角上雕刻着珍禽异兽的图案,
楼阁的四周以白石雕花为护栏,种种
细节皆满足了当时文人的雅致情调。
甲秀楼的第三层上挂有一幅巨匾,上
书“甲秀楼”三字,是清宣统年间由
谢石琴所题,只可惜在十年动乱中丢
失,如今仅寻回“秀”“楼”二字,“甲”
字则是根据旧照片配写的。
明代,贵州建省,设立贵阳府,
使其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文化、
经济中心。
由于地处偏远的多民族融
合地区,此时贵阳的人文并不发达。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被贬到离贵阳仅
70里的龙场,他在“龙场悟道”后,
成为心学大家,并多次讲学,开贵阳
文气。
后来,贵州巡抚江东之为调理
风水,振兴贵阳文运,取“科甲挺秀、
人才辈出”之意,在城南修建起楼
阁,谓之“甲秀楼”。
据传,建楼之前,
地标Landmark
王阳明的弟子马廷锡也曾在此修建栖云亭”用以传道授业。
说来也巧,甲秀楼兴建后,贵阳入才辈出,涌现了文状元赵以炯、夏同和,武状元曹维城、探花杨兆麟等优秀子弟。
再加上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光环,当地或游经于此的文人墨客皆爱登临甲秀楼,题词作诗,清代翰林刘掘良还为甲秀楼写了一副206字的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
由此,甲秀楼名声鹊起,成为贵阳人文底蕴的代表,并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旧融合,古韵依旧
随着社会发展,贵阳市内众多旧城区被拆除重建,现代化的簇新建筑纷纷涌现。
当整座城市都在向着现代化奔涌时,甲秀—
—这座仍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古建筑,反而成了城市的象征。
只是当下,甲秀楼的功能性减弱,
不再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建筑的意
义与人们对它的期许已远大于建筑的
本身。
若只让甲秀楼原封不动地端坐
于闹市中,并不能延长它的生命力;
但若对其进行翻新重建,融入现代元
素,又会破坏它的历史价值。
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
曾说过:"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不
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其损失是
不可逆的,即使可以重建,历史信息
也荡然无存。
"
为了让甲秀楼尽快融入现代社
会,当地文物保护局为甲秀楼新装了
彩灯。
如果说白日的甲秀楼有着“恍
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的神
韵,那么夜晚的甲秀楼则比白日多了
几分柔情和迷幻。
夜幕降临时,浮玉
桥两侧的灯依次点亮,远远望去,宛
如萤火虫于半空中架起了桥梁,从俗
世通向彼岸那座金碧辉煌的楼阁,颇
有一番奇谈怪志的风韵。
甲秀楼的尖
顶、檐角皆装有彩灯,在灯光与黑夜
相应下,楼阁金光璀璨,倒映在南明
河上,为贵阳增添了时下游客最青睐
的城市夜景风光。
除了在景观方面切合现代游客的
喜好外,市政府还将甲秀楼以及附近
的翠微园打造成历史文化景区,楼中
展现着从古至今各时期名人大家的书
法、碑帖,翠微园内则修建有中国著
名书法家,同时也是康有为弟—
—
萧娴女士的作品陈列馆,向大众市民
开放,于无形中滋养着贵阳这座城市
文化的沃土。
甲秀楼是贵阳闹市中一块不可多
得的清幽之地。
在此处,你可以看到
熙来攘往的城市生活,也可以感受到
“楼阁高低树浅深,LU光水色暝沈沈”
的宁静。
贵阳人尤其爱在清晨和傍晚,
沿着南明河跑步,在微微和风中,在
灿灿阳光里,感受到现代文明和历史
建筑的和谐相处。
铀
夜晩的甲秀楼,褪去了白日里的古色古香,以绚丽的彩灯,在南明河畔营造出一派奇幻的场景。
对贵阳人来说,每天最医意的事,便是傍晩旳分一边顺着南明河散步,—边观赏甲秀楼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