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第3章 水位观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补填或纠正。当记录线呈锯齿形时,应用红色铅笔通过 中心位置划一细线;当记录线呈阶梯形时,应用红色铅笔按 形成原因加以订正。
(2)使用日记式自记水位计时,一般站一日内水位与校核水位 之差超过2cm,时间误差超过2min,应进行订正。
• 当自记水位记录的时间和水位误差超过上述规定时,宜先作 时间订正,后作水位订正。
年洪水到达过的水尺校测一次。
2)冲淤严重或漂浮物较多的测站,在每次洪水后,必须对 洪水到达过的水尺校测一次。
3)当发现水尺变动或在整理水位观测成果时发现水尺零高 有疑问,应及时进行校测。
(2)水尺零点高程变动时的订正方法 1)确定变动时间,可绘制本站与上、下游站的逐
时水位过程线或相关线比较分析确定。
一采用的基面的高程一般是已知的,并设有标志或埋设带有 标志的标石。
(1)基本水准点,是水文测站永久性的高程控制点。应设在测 站附近历年最高水位以上、不易损坏且便于引测的地点。
(2)校核水准点,是用来引测和检查水文测站的断面、水尺和 其它设备高程经常作校核测量的控制点。可根据需要设在便 于引测的地点。
原处改设的次数。
2)当设立临时水尺时,在组号前面加一符 号“T”,支号按设置的先后次序排列; 当校测后定为正式水尺时,则按正式水尺 统一编号。
3)当水尺变动较大时,可经一定时期后将 全组水尺重新编号,可一年重编一次。
2、自记水位计记录
利用自记水位计,以图形或数字的形式记录或显 示水位 ,可以连续地记录水位变化的完整过程。
Z
8
16
t1
t0
7:48 8
t
t3 t2
t
t0
t
2
t3
t0 t3
t1 t1
16
8
7.8
16 7.8
8 24
8
16.07h
16
:
04
Z Z Z0
Z' Z''
8
16:04
t1
t
8
t
t2
Z Z0
Z / Z //
t t1 t2 t1
式中:Z——订正后的水位(m);
Z0——订正前的水位(m); Z’——t2时刻校核水尺水位(m); Z”——t2时刻自记记录的水位(m); t——订正水位所对应的时刻(h);
第3章 水位观测
3.1 概述
3.1.1 水位观测的意义 水位是最基本的观测项目,其资料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其它项目使用。 (1)水位是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斗争的重要依据。 (2)水位是推算其它水文数据并掌握其变化过程的 间接资料。
3.1.2 基面的概念
• 基面是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基面可以取用海滨某地的多年平 均海平面或假定平面。常用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 面和冻结基面。
• 岸式:岸式自记台由设在岸上的测井、仪器室和连接测井与 河道的进水管组成,可以避免冰凌、漂浮物、船只等的碰撞 ,适用于岸边稳定、岸坡较陡、淤积较少的测站。
• 岛岸结合式:岛岸结合式自记台兼有岛式和岸式的特点,与 岸式自记台相比,可以缩短进水管,适用于中低水位易受冰 凌、漂浮物、船只碰撞的测站。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水位观测误差 • 仪器本身的基本误差 • 校核水尺的误差
5、观测误差控制。观测员观测水位时,身体应蹲 下,使视线尽量与水面平行,避免产生折光。
3.1.4 影响水位变化的因素 • 水位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水体自身水量的变化,约束水体条
件的改变以及水体受干扰的影响等三方面因素。
1、在水体自身水量的变化方面,江河、渠道来水量的变化, 水库、湖泊因入、出流量的变化和蒸发、渗漏等使总水量产 生增减,都会使水位发生相应的涨落变化。
观读误差、刻度误差、水尺零点高程的测量误差
• 静水井的滞后误差
2、压力式水位计 根据静水压强,测定水下已知测点高程以上的水压
力,从而推求出水位。
3、超声波水位计 超声波式水位计可采用水体或气体作为声波的传播介质,当
水体的深度小于1m时,不宜采用水介式。
换能器
3.3.3 日平均水位的计算 1、观测水位计算 • 观测水位=水尺读数+该水尺的零点高程 2、自记水位记录的订正 (1)取回自记纸后,应检查记录纸上有关栏目,当漏填或错时
t1——上次校测水位的时刻(h); t2——相邻下一次校测水位的时刻(h)。
3、日平均水位计算 (1)算术平均法
• 当日内水位变化缓慢、变率比较均匀一致,或水位变化较大、但观测时
距相等时,
(2)面积包围法
n
Zi
Z dm
1
n
• 当日内水位变化较大、且为不等时距观测时,用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
2)SWY20型月记水位计
(3)自记水位计的形式与设置
• 自记水位计的形式,应根据河流特性、河道地形、河床土质 、断面形状或河岸地貌以及水位变幅、涨落率、泥沙等情况 确定。选用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水文仪器检测中心检测 ,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 设置自记水位计,应能测到历年最高和最低水位,当受条件 限制测不到历年最高、最低水位时,应配置其他水文观测设 备。
可选用倾斜式水尺; 可选用矮桩式水尺。 当断面情况复杂时,可按不同的水位级分别设置不同形式的水 尺。
直立式水尺分级设置示意图
水文站直立式水尺
斜坡式水尺设置示意图
倾斜式水尺
矮桩式水尺分级设置示意图
(1)水尺的布设
1)水尺设置的位置必须便于观测人员接近,能够直接 观读。
2)水尺布设的范围,应高于测站历年最高、低于测站 历年最低水位0.5m。
3)基本水尺是水文站或水位站用来经常观测水位的主 要水尺。同一组的各支基本水尺,应设置在同一断面 线上。当因地形限制或其他原因必须离开同一断面线 设置时,其最上游与最下游一支水尺之间的同时水位 差不应超过1cm。
4)同一组的各支比降水尺,当不能设置在同一断 面线上时,偏离断面线的距离不得超过5m,同时 任何两支水尺的顺流向距离不得超过上、下比降 断面间距的1/200。
2)订正方法,当属于突变时,变动开始至校测时 间统一加一改正数;当属于渐变时,渐变期间的 水位按时间比例改正。
3.3 水位观测和计算方法
3.3.1 水位观测方法 1、人工观读——直接观测 • 直接观测的设备是水尺,它是每个水位观测点必需的水位测量
设备,是水位观测基准值的来源。 • 水尺布设的原则是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观测精度,经济安全。 • 水尺是为直接观测河流或其他水体的水位而设置的标尺。 • 水尺的形式:应优先选用直立式水尺;
•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适用于可修建测井、无封冻、河床无较大 冲淤变化的测站,应设置在岸边顺直、水位代表性好、不易 淤积、主流不易改道的位置,并应避开回水和受水工建筑物 影响的地方。
•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由自记仪和自记台两部分组成。自记台按 结构形式和在断面上的位置可分为:
• 岛式:岛式自记台由测井、支架、仪器室和连接至岸边的测 桥组成,适用于不易受冰凌、船只和漂浮物撞击的测站。
5)相邻两支水尺的观读范围至少有0.1m以上的重 合,当风浪经常较大时,重合部分可适当加大。
(2)水尺的编号 1)对设置的水尺必须统一编号,各种编号的排列顺序应
为: 组号:代表水尺名称; 脚号:代表同类水尺的不同位置; 支号:代表同一组水尺中从岸上向河心依次排列的各
支水尺的次序; 支号辅助号:代表该支水尺零点高程的变动次数或在
(3)时间订正可采用直线比例法,水位订正可采用直线比例 法或曲线趋势法,当时间和水位误差采用直线比例订正时,可 按下式计算:
t
t0
t2
t3
t0 t3
t1 t1
式中:t——订正后的时刻(h);
t0——订正前的时刻(h); t1——前一次校对的准确时刻(h); t2——相邻后一次校对的准确时刻(h); t3——相邻后一次校对的自记时刻(h)。
2、水位观测测次。应能测到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满足日平均水位 计算、各项特征值统计、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情拍报、水文预报的 要求。
3、水尺比测。当水位的涨落需要换水尺观测时,应对两只相邻水尺 同时比测一次。当比测的水位相差不超过2cm时,以平均值作为 观测水位,否则应查明原因或校测水尺零点高程。
4、洪、枯水期观测。枯水期,应根据密切注意水 位变化,及时向河心方向增设水尺,以测得最低 水位(或河道干涸)及其出现时间。当遇特大洪 水或洪水漫滩漫堤,应在断面附近适当地点设置 临时水尺。
(3)校核水准点从基本水准点用三等水准测量引测,条件 不具备时,也可以用四等水准测量引测。
2、水准点的校测 • 基本水准点每5年~10年校测一次;校核水准点应每年校测
一次。
3.2.3 水尺接测与校测
• 水尺零点高程,水尺的零刻度线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1、测算要求 (1)采用s3级水准仪,双面标尺,往返测。 (2)需要校核的各支水尺,在往测和返测过程中,都要逐
(3)临时水准点,因水文勘测等工作需要而在特定地点设立的 短期高程控制点。
2、水文站应在不同位置设置三个基本水准点。
3.2.2 高程测量
1、水准点的引测 (1)水文测站的基本水准点,其高程应从国家一、二等水
准点(国家基本水准点)用不低于三等水准引测,条件不 具备时可由国家三等水准点引测。
(2)当水文站设有三个基本水准点,应用环形闭合水准路 线进行水准点联测,构成高程控制自校系统。
2、在约束水体条件改变方面,河道的冲淤和水库、湖泊的淤 积,改变了河、湖、水库底部的平均高程;闸门的开启与关 闭等都会引起水位变化。
3、在水体受干扰影响方面,如一些水流间发生相互顶托,会 干扰水流的输送条件,潮汐、风浪的干扰作用等,都会影响 水位的变化。
3.2 测站高程控制系统
3.2.1 基本水准点、校核水准点设置 1、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该点相对于某
1、绝对基面:一般是以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平面的高程定为零的水 准基面。我国的标准基面是黄海基面。
2、假定基面: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的情况下,可以假定 一个水准基面,作为该测站的水位或高程的起算零点。
3、测站基面:它是某些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基面,一般选择在 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1.0m处的水平面。
个测读。推算往返二次各测点高程均应由校核或基本水准 点开始。 (3)当新测高程与原用高程相差不超过本次测量允许不符 值,或虽超过允许不符值,但<=10mm时(比降水尺 5mm),仍用原高程,否则应采用新高程,并查明原因。
2、水尺零点高程的校测 (1)校测次数与时间 1)一般每年汛前应将所有水尺全部校测一次,汛后应将本
4、冻结基面:它是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永久固定基面 的一种基面,属于水文测站专用的另一种假定基面。
基面、水准点、水尺零点和水位的关系图
3.1.3 水位观测的要求
1、水位观测精度。一方面,水位观测资料必须满足它单独使用时应 具备的精度;另一方面,水位观测配合其它项目使用时,还需满 足其它项目对水位资料的精度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1)横式自记水位计
SW40型日记水位计
主要技术指标
• 记录时间:24h; • 日时间记录误差:使用机械钟5min、使用石英钟3min; • 水位变幅:不限。记录筒可循环连续记录; • 水位比例:1:1、1:2 、1:5、1:10; • 水位记录误差(变幅8m):1:1、1:2为±1.5cm,1:5、1:10为±2cm; • 水位灵敏阈:≤2mm; • 浮筒直径:200mm; • 环境温度-10~40℃; • 水位轮周长:800mm、400mm; • 悬索:不锈钢丝绳,直径1mm。
• 间接观测设备是利用机械、电磁等感应作用,间接地测记水位变化的 设备。
1、浮子式自记水位计 • 它是利用机械、压力、声、电等的感应作用,间接测记水位变化的设
备,可以实现水位的自记和遥测。 (1)基本构件及功能 • 感应部分:直接感应水位变化。构件为浮筒、悬索、平衡锤。 • 传动部分:将浮筒所感应水位的升降变化传给记录部分。它主要由比 例轮(或称感应轮)及变速齿轮组(立式仪器中使用)组成。 • 记录部分:包括记录转筒、自记钟、自记笔及导杆等。靠它们的联合 作用可绘出水位升降变化的曲线。 (2)种类 1)横式自记水位计 • 它的记录转筒为水平装置,并由比例轮直接带动。
3、水位数据编码存储
用水位传感器感应水位变化,再利用机械或电子 编码器 将传感器输出的水位信号进行数字编码,转换成数字信号 ,连同相应的时间编码一起存储 于固态存储器中。
4、水位自动测报系统
利用遥测、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完成水位数据的收集和 处理的系统装置,由中心站、遥测站和通道三部分组成。
3.3.2 水位观测设备
(2)使用日记式自记水位计时,一般站一日内水位与校核水位 之差超过2cm,时间误差超过2min,应进行订正。
• 当自记水位记录的时间和水位误差超过上述规定时,宜先作 时间订正,后作水位订正。
年洪水到达过的水尺校测一次。
2)冲淤严重或漂浮物较多的测站,在每次洪水后,必须对 洪水到达过的水尺校测一次。
3)当发现水尺变动或在整理水位观测成果时发现水尺零高 有疑问,应及时进行校测。
(2)水尺零点高程变动时的订正方法 1)确定变动时间,可绘制本站与上、下游站的逐
时水位过程线或相关线比较分析确定。
一采用的基面的高程一般是已知的,并设有标志或埋设带有 标志的标石。
(1)基本水准点,是水文测站永久性的高程控制点。应设在测 站附近历年最高水位以上、不易损坏且便于引测的地点。
(2)校核水准点,是用来引测和检查水文测站的断面、水尺和 其它设备高程经常作校核测量的控制点。可根据需要设在便 于引测的地点。
原处改设的次数。
2)当设立临时水尺时,在组号前面加一符 号“T”,支号按设置的先后次序排列; 当校测后定为正式水尺时,则按正式水尺 统一编号。
3)当水尺变动较大时,可经一定时期后将 全组水尺重新编号,可一年重编一次。
2、自记水位计记录
利用自记水位计,以图形或数字的形式记录或显 示水位 ,可以连续地记录水位变化的完整过程。
Z
8
16
t1
t0
7:48 8
t
t3 t2
t
t0
t
2
t3
t0 t3
t1 t1
16
8
7.8
16 7.8
8 24
8
16.07h
16
:
04
Z Z Z0
Z' Z''
8
16:04
t1
t
8
t
t2
Z Z0
Z / Z //
t t1 t2 t1
式中:Z——订正后的水位(m);
Z0——订正前的水位(m); Z’——t2时刻校核水尺水位(m); Z”——t2时刻自记记录的水位(m); t——订正水位所对应的时刻(h);
第3章 水位观测
3.1 概述
3.1.1 水位观测的意义 水位是最基本的观测项目,其资料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其它项目使用。 (1)水位是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斗争的重要依据。 (2)水位是推算其它水文数据并掌握其变化过程的 间接资料。
3.1.2 基面的概念
• 基面是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基面可以取用海滨某地的多年平 均海平面或假定平面。常用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 面和冻结基面。
• 岸式:岸式自记台由设在岸上的测井、仪器室和连接测井与 河道的进水管组成,可以避免冰凌、漂浮物、船只等的碰撞 ,适用于岸边稳定、岸坡较陡、淤积较少的测站。
• 岛岸结合式:岛岸结合式自记台兼有岛式和岸式的特点,与 岸式自记台相比,可以缩短进水管,适用于中低水位易受冰 凌、漂浮物、船只碰撞的测站。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水位观测误差 • 仪器本身的基本误差 • 校核水尺的误差
5、观测误差控制。观测员观测水位时,身体应蹲 下,使视线尽量与水面平行,避免产生折光。
3.1.4 影响水位变化的因素 • 水位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水体自身水量的变化,约束水体条
件的改变以及水体受干扰的影响等三方面因素。
1、在水体自身水量的变化方面,江河、渠道来水量的变化, 水库、湖泊因入、出流量的变化和蒸发、渗漏等使总水量产 生增减,都会使水位发生相应的涨落变化。
观读误差、刻度误差、水尺零点高程的测量误差
• 静水井的滞后误差
2、压力式水位计 根据静水压强,测定水下已知测点高程以上的水压
力,从而推求出水位。
3、超声波水位计 超声波式水位计可采用水体或气体作为声波的传播介质,当
水体的深度小于1m时,不宜采用水介式。
换能器
3.3.3 日平均水位的计算 1、观测水位计算 • 观测水位=水尺读数+该水尺的零点高程 2、自记水位记录的订正 (1)取回自记纸后,应检查记录纸上有关栏目,当漏填或错时
t1——上次校测水位的时刻(h); t2——相邻下一次校测水位的时刻(h)。
3、日平均水位计算 (1)算术平均法
• 当日内水位变化缓慢、变率比较均匀一致,或水位变化较大、但观测时
距相等时,
(2)面积包围法
n
Zi
Z dm
1
n
• 当日内水位变化较大、且为不等时距观测时,用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
2)SWY20型月记水位计
(3)自记水位计的形式与设置
• 自记水位计的形式,应根据河流特性、河道地形、河床土质 、断面形状或河岸地貌以及水位变幅、涨落率、泥沙等情况 确定。选用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水文仪器检测中心检测 ,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 设置自记水位计,应能测到历年最高和最低水位,当受条件 限制测不到历年最高、最低水位时,应配置其他水文观测设 备。
可选用倾斜式水尺; 可选用矮桩式水尺。 当断面情况复杂时,可按不同的水位级分别设置不同形式的水 尺。
直立式水尺分级设置示意图
水文站直立式水尺
斜坡式水尺设置示意图
倾斜式水尺
矮桩式水尺分级设置示意图
(1)水尺的布设
1)水尺设置的位置必须便于观测人员接近,能够直接 观读。
2)水尺布设的范围,应高于测站历年最高、低于测站 历年最低水位0.5m。
3)基本水尺是水文站或水位站用来经常观测水位的主 要水尺。同一组的各支基本水尺,应设置在同一断面 线上。当因地形限制或其他原因必须离开同一断面线 设置时,其最上游与最下游一支水尺之间的同时水位 差不应超过1cm。
4)同一组的各支比降水尺,当不能设置在同一断 面线上时,偏离断面线的距离不得超过5m,同时 任何两支水尺的顺流向距离不得超过上、下比降 断面间距的1/200。
2)订正方法,当属于突变时,变动开始至校测时 间统一加一改正数;当属于渐变时,渐变期间的 水位按时间比例改正。
3.3 水位观测和计算方法
3.3.1 水位观测方法 1、人工观读——直接观测 • 直接观测的设备是水尺,它是每个水位观测点必需的水位测量
设备,是水位观测基准值的来源。 • 水尺布设的原则是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观测精度,经济安全。 • 水尺是为直接观测河流或其他水体的水位而设置的标尺。 • 水尺的形式:应优先选用直立式水尺;
•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适用于可修建测井、无封冻、河床无较大 冲淤变化的测站,应设置在岸边顺直、水位代表性好、不易 淤积、主流不易改道的位置,并应避开回水和受水工建筑物 影响的地方。
•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由自记仪和自记台两部分组成。自记台按 结构形式和在断面上的位置可分为:
• 岛式:岛式自记台由测井、支架、仪器室和连接至岸边的测 桥组成,适用于不易受冰凌、船只和漂浮物撞击的测站。
5)相邻两支水尺的观读范围至少有0.1m以上的重 合,当风浪经常较大时,重合部分可适当加大。
(2)水尺的编号 1)对设置的水尺必须统一编号,各种编号的排列顺序应
为: 组号:代表水尺名称; 脚号:代表同类水尺的不同位置; 支号:代表同一组水尺中从岸上向河心依次排列的各
支水尺的次序; 支号辅助号:代表该支水尺零点高程的变动次数或在
(3)时间订正可采用直线比例法,水位订正可采用直线比例 法或曲线趋势法,当时间和水位误差采用直线比例订正时,可 按下式计算:
t
t0
t2
t3
t0 t3
t1 t1
式中:t——订正后的时刻(h);
t0——订正前的时刻(h); t1——前一次校对的准确时刻(h); t2——相邻后一次校对的准确时刻(h); t3——相邻后一次校对的自记时刻(h)。
2、水位观测测次。应能测到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满足日平均水位 计算、各项特征值统计、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情拍报、水文预报的 要求。
3、水尺比测。当水位的涨落需要换水尺观测时,应对两只相邻水尺 同时比测一次。当比测的水位相差不超过2cm时,以平均值作为 观测水位,否则应查明原因或校测水尺零点高程。
4、洪、枯水期观测。枯水期,应根据密切注意水 位变化,及时向河心方向增设水尺,以测得最低 水位(或河道干涸)及其出现时间。当遇特大洪 水或洪水漫滩漫堤,应在断面附近适当地点设置 临时水尺。
(3)校核水准点从基本水准点用三等水准测量引测,条件 不具备时,也可以用四等水准测量引测。
2、水准点的校测 • 基本水准点每5年~10年校测一次;校核水准点应每年校测
一次。
3.2.3 水尺接测与校测
• 水尺零点高程,水尺的零刻度线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1、测算要求 (1)采用s3级水准仪,双面标尺,往返测。 (2)需要校核的各支水尺,在往测和返测过程中,都要逐
(3)临时水准点,因水文勘测等工作需要而在特定地点设立的 短期高程控制点。
2、水文站应在不同位置设置三个基本水准点。
3.2.2 高程测量
1、水准点的引测 (1)水文测站的基本水准点,其高程应从国家一、二等水
准点(国家基本水准点)用不低于三等水准引测,条件不 具备时可由国家三等水准点引测。
(2)当水文站设有三个基本水准点,应用环形闭合水准路 线进行水准点联测,构成高程控制自校系统。
2、在约束水体条件改变方面,河道的冲淤和水库、湖泊的淤 积,改变了河、湖、水库底部的平均高程;闸门的开启与关 闭等都会引起水位变化。
3、在水体受干扰影响方面,如一些水流间发生相互顶托,会 干扰水流的输送条件,潮汐、风浪的干扰作用等,都会影响 水位的变化。
3.2 测站高程控制系统
3.2.1 基本水准点、校核水准点设置 1、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该点相对于某
1、绝对基面:一般是以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平面的高程定为零的水 准基面。我国的标准基面是黄海基面。
2、假定基面: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的情况下,可以假定 一个水准基面,作为该测站的水位或高程的起算零点。
3、测站基面:它是某些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基面,一般选择在 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1.0m处的水平面。
个测读。推算往返二次各测点高程均应由校核或基本水准 点开始。 (3)当新测高程与原用高程相差不超过本次测量允许不符 值,或虽超过允许不符值,但<=10mm时(比降水尺 5mm),仍用原高程,否则应采用新高程,并查明原因。
2、水尺零点高程的校测 (1)校测次数与时间 1)一般每年汛前应将所有水尺全部校测一次,汛后应将本
4、冻结基面:它是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永久固定基面 的一种基面,属于水文测站专用的另一种假定基面。
基面、水准点、水尺零点和水位的关系图
3.1.3 水位观测的要求
1、水位观测精度。一方面,水位观测资料必须满足它单独使用时应 具备的精度;另一方面,水位观测配合其它项目使用时,还需满 足其它项目对水位资料的精度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1)横式自记水位计
SW40型日记水位计
主要技术指标
• 记录时间:24h; • 日时间记录误差:使用机械钟5min、使用石英钟3min; • 水位变幅:不限。记录筒可循环连续记录; • 水位比例:1:1、1:2 、1:5、1:10; • 水位记录误差(变幅8m):1:1、1:2为±1.5cm,1:5、1:10为±2cm; • 水位灵敏阈:≤2mm; • 浮筒直径:200mm; • 环境温度-10~40℃; • 水位轮周长:800mm、400mm; • 悬索:不锈钢丝绳,直径1mm。
• 间接观测设备是利用机械、电磁等感应作用,间接地测记水位变化的 设备。
1、浮子式自记水位计 • 它是利用机械、压力、声、电等的感应作用,间接测记水位变化的设
备,可以实现水位的自记和遥测。 (1)基本构件及功能 • 感应部分:直接感应水位变化。构件为浮筒、悬索、平衡锤。 • 传动部分:将浮筒所感应水位的升降变化传给记录部分。它主要由比 例轮(或称感应轮)及变速齿轮组(立式仪器中使用)组成。 • 记录部分:包括记录转筒、自记钟、自记笔及导杆等。靠它们的联合 作用可绘出水位升降变化的曲线。 (2)种类 1)横式自记水位计 • 它的记录转筒为水平装置,并由比例轮直接带动。
3、水位数据编码存储
用水位传感器感应水位变化,再利用机械或电子 编码器 将传感器输出的水位信号进行数字编码,转换成数字信号 ,连同相应的时间编码一起存储 于固态存储器中。
4、水位自动测报系统
利用遥测、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完成水位数据的收集和 处理的系统装置,由中心站、遥测站和通道三部分组成。
3.3.2 水位观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