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雀尾技术动作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揽雀尾技术动作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杨勇
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分解教学法;揽雀尾;
步型;分解;分析;会意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81—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教学。

将太极拳引入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在太极拳教学中,揽雀尾技术动作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揽雀尾技术动作要领,能够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分解教学法在揽雀尾技术动作教学中的运用,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先步型,后手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练习者脚步与身体重心的移动及周身的稳定都与两腿有关,两腿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练习者的腿部动作应正确、灵活、稳当。

对于初学揽雀尾技术动作的学生而言,首先,教师应为其示范讲解正确的步型。

然后,告诉学生在做这一动作时身体重心是如何变化的。

最后,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步型且在练习中能够稳定身体重心后,教师还要为其讲解正确的手型,并让学生在原地进行手型练习,待其动作熟练后,再进行综合练习。

二、先粗练,后细练
太极拳的每一个完整动作都包含着运动路线、架势结构、发力特点、攻防含义等诸多要素。

在左右揽雀尾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所学动作的运动路线、发力特点、步型的基本要求等,对手、眼、身、法的密切配合不必急于强调,可让他们先进行粗略练习,待其具备一定基础后,则要求他们在做这一动作时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仔细推敲。

在学生用心练习的同时,教师再强调手、眼、身、法的密切配合及掤、捋、挤、按前后呼应的重要性,以逐步使其将形体动作与内心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三、先分解,后完整
在太极拳套路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将套路中具有规律性的基本步法和手法抽取出来分别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对这些步法和手法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能够完成完整的套
路。

在单个的揽雀尾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也应采用这种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式。

揽雀尾技术动作是由掤、捋、挤、按4种上肢手法及原地前移、后坐的下肢步法构成的。

教师可采用“前移——掤,后坐——捋,前移——挤,后坐——按1,前移——按2”的分解教学法,使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步法和手法的特点。

当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的步法和手法后,教师再给他们传授左右揽雀尾完整的技术动作,以增强其上下肢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该技术动作要领的认识。

四、先分析,后练习
太极拳的演练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以意识引导动作。

但对学生而言,若对基本动作要求不加分析,无法准确理解该动作的内涵,则谈不上以意识引导动作。

因此,在左右揽雀尾技术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其攻防含义及动作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其间,教师可找一名学生作为对手,进行演示教学。

教师先用右手攻击对方(即“掤”),当对方也用右手挡或攻时,教师应迅速用双手抓住对方手臂向回拉(即“捋”),而后猛地用右手击其腰部(即“挤”)。

在对方有防备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抓、引、拧、拉对方(即“按1”),而教师在双掌用力向前推时,两脚则要“粘”住地面(即“按2”)。

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可要求其他学生在一旁模仿“掤” 、“捋” 、“挤”、“按”手法的运用,这会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作完成质量。

五、先形体,后会意
纵观古今,太极名师教练太极拳的一大秘诀是:以会意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来把握技术动作要领。

在揽雀尾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形体练习,如,两脚的站位、两腿的弯曲及两臂的“推、拉”变化等基本姿势。

待学生所做动作基本正确后,再进行会意点拨,以提高他们的动作完成质量。

如,教师可让学生将左右揽雀尾技术动作会意为“古术回风曲院凉,断续寒砧断续风”(其意指灵活流畅、变化多端)。

这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够加深他们对这一技术动作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