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考自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高考自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 自己不喜欢的事,都不要做
B. 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C.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D. 自己喜欢的事,要强加给别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的理解。
选项A,这句话并不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一定不要做,而是强调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因此A错误。
选项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正是B选项所表达的,因此B正确。
选项C,虽然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孔子的这句话并没有直接体现“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的意思,因此C与题意不符。
选项D,这句话明确反对将自己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与D选项“自己喜欢的事,要强加给别人”相悖,因此D错误。
2、某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后,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产品价格随之下降。
这会导致该企业①产品销量增加②生产规模扩大③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④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因此,该企业产品价格下降,会吸引消费者,导致产品销量增加,故①正确。
②虽然该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但材料并未明确说明企业是否扩大了生产规模,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无关。
因此,该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并不会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故③错误。
④该企业产品价格下降,会吸引消费者,导致产品销量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哪项不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实行分封制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商朝时期,政治制度上确实存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祭祀等宗教
活动来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
然而,分封制主要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商朝并未实行分封制,故B项错误,为本题答案。
商朝的政治制度中,血缘关系是重要的纽带,王族、贵族等依据血缘关系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
同时,商朝的王位也是世袭的,故D项正确。
4、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巩固统一思想
B. 发展儒家学说
C. 削弱地方势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主要是为了通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来打击儒家思想,从而巩固秦朝的统一思想,维护皇帝的权威和中央集权的统治。
这一政策与儒家学说的发展相悖,故B项错误。
虽然“焚书坑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学者的势力,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削弱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
加强中央集权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但“焚书坑儒”政策主要是从思想层面来巩固这一制度,而非直接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直接的目的,排除。
因此,A项“巩固统一思想”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
5、在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其中最高一级考试称为()
A. 乡试
B. 会试
C. 殿试
D. 院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科举制度。
选项A,乡试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的考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
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大比”或“乡闱”,因考场设在各府、州、县的“贡院”而得名,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故选项A与题意不符。
选项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故选项B 与题意不符。
选项C,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故选项C与题意相符。
选项D,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岁试和科试,院试合格者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方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故选项D与题意不符。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选项A,《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故选项A正确。
选项B,《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目要求的“第一个”不符,故排除选项B。
选项C,《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故排除选项C。
选项D,《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选项D。
7、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
A. 同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作斗争
B. 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壮大革命队伍
C. 通过组织内阁,把革命推向深入
D.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
选项A,袁世凯在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逐渐暴露出其专制独裁的面目,但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作斗争,故选项A错误。
选项B,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的目的确实涉及到了联合其他革命力量,但“壮大革命
队伍”只是其手段之一,并非主要目的,故选项B错误。
选项C,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随后的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进而组织内阁,通过合法手段把革命推向深入,实现其政治理想,故选项C正确。
选项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也是同盟会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但并非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的直接目的,故选项D错误。
8、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不主义”,主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
胡适的这些主张( )
A. 旨在反对专制,崇尚民主
B. 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
C. 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D. 反对儒家学说和纲常名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选项A,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不主义”,主要是针对文学方面的改良,与反对专制、崇尚民主的政治目标无直接关联,故选项A错误。
选项B,胡适在“八不主义”中主张“不避俗字俗语”,这实际上是在提倡使用白话文,以降低文学创作的门槛,使文学更加贴近民众,因此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故选项B正确。
选项C,虽然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但胡适的“八不主义”主要是文学改良的主张,与民主革命的发展无直接联系,故选项C错误。
选项D,胡适的“八不主义”虽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有所批判,但并没有明确反对儒家学说和纲常名教,故选项D错误。
9、中国古代某一时期,“诸王、列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王国再分,则侯国愈多,其地益小,力自不足以抗拒天子矣。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县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置刺史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项A,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是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但材料中提到的“诸王、列侯”和“以地侯之”与郡县制的特点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B,根据材料“诸王、列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
该政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而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这与材料中的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
选项C,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监察而设立的,与材料中的“推恩子弟,以地侯之”无关,故C项错误。
选项D,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材料中的“诸王、列侯”和“以地侯之”无关,故D项错误。
10、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
这表明该地区()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选项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而题目中描述的是明朝中期以后的情况,与A项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B,虽然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有所繁荣,但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主要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非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故
B项错误。
选项C,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确描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即机户(资本家)出资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工具,雇佣机工(工人)进行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型特征。
因此,这表明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C 项正确。
选项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但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情况,故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1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后
俄国被称为()
A. 苏俄
B. 苏联
C. 俄国
D. 沙俄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国名变化。
选项A,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称为
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故选项A正确。
选项B,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选项B错误。
选项C,俄国是对俄罗斯历史上不同时期和政权的统称,不符合题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选项C错误。
选项D,沙俄是指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即俄罗斯帝国,简称沙俄,与题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选项D错误。
1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A. 休养生息
B. 依法治国
C. 虚心纳谏
D. 轻徭薄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
选项A,休养生息政策指的是在大动荡、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材料中没有体现休养生息的内容,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B,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材料中没有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容,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
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材料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强调要以人为鉴,虚心纳谏,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D,轻徭薄赋是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材料中没有体现轻徭薄赋的内容,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是:C. 虚心纳谏。
13、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有“巧夺天工”之誉。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艺水平
B.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C. 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清时期
D. 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产品全部运往海外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且技艺高超,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不正确说法。
选项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因此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艺水平,选项A正确。
选项B,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选项B正确。
选项C,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选项C正确。
选项D,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但产品并非全部运往海外市场,也有一部分用于国
内消费和满足统治者的需求,选项D错误。
14、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进入高潮,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下列关于唐使来华学习的内容,不包括
A. 中国的典章制度
B. 中国的文字
C. 中国的建筑艺术
D. 中国的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唐使来华学习的内容中不包括哪一项。
选项A,唐朝时期,中国的典章制度非常完善,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典章制度,选项A正确。
选项B,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的文字,因此唐使来华学习肯定包括了中国的文字,选项B正确。
选项C,唐朝的建筑艺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建筑艺术上也受到了唐朝的深刻影响,因此唐使来华学习也包括了中国的建筑艺术,选项C正确。
选项D,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但科举制度并没有对日本产生直接影响,日本在选拔官员方面并没有采用科举制度,因此唐使来华学习的内容中不包括科举制度,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关于唐使来华学习的内容中不包括的是:D. 中国的科举制度。
15、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 解决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两税法的目的。
选项A,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这并不是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项。
选项B,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原有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将征收实物税改为征收货币税,这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选项C,两税法只是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排除C 项。
选项D,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的重大政治问题,但两税法的实施与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无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
16、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这里的“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
A.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 平等互助的关系
D. 相互对立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
选项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的农民和地主之间,农民依附于地主,为地主提供劳动并受到地主的剥削。
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中,“机户”与“机工”之间并非这种关系,故A项错误。
选项B,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中,“机户”是拥有资金和设备的雇主,“机工”则是出卖劳动力的雇工。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故B项正确。
选项C,虽然“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但他们的地位并不平等,因为“机户”是雇主,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而“机工”只是出卖劳动力的雇工,所以不能说他们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故C项错误。
选项D,虽然“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说他们之间相互对立则过于绝对。
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这种对立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进入仕途。
唐朝科举制度包括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科目繁多,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
进士科注重诗赋和策论,逐渐成为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但逐渐僵化。
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使科举考试的内容更加固定,形式更加僵化。
考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字数,在四书五经中选取题目进行写作,不得自由发挥。
这种制度虽然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
1.简述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一、分科考试,科目繁多,其中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一科;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进入仕途;三、注重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尤其是进士科注重诗赋和策论的考察。
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进入官僚体系;其次,它提高了官员的素质,选拔出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最后,它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尤其是进士科对诗赋和策论的重视,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朝科举制度具有分科考试、科目繁多、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注重真才实学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打破了传统的门阀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科举制度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选拔出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此外,进士科对诗赋和策论的重视,也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在影响方面,唐朝科举制度不仅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官员素质的提高,还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影响对于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出口贸易占英国总产量的45%。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材料二: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到1913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8%,超过了老牌工业强国英国(占14%)和德国(占16%)。
美国还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近一半,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
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使得其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其工业的发展。
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了世界工厂。
(2)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生产能力
迅速增强,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是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这些特点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冲突,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第三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读书风气。
士子们为了求取功名,纷纷埋头苦读,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
科举考试不仅考察儒家经典,还涉及诗赋、策论等内容,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宋代科举制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行了糊名、誊录等制度,增强了考试的公正性。
同时,科举取士名额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南方士子比例显著提高,促进了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南北文化的交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对社会风气和文化发展的作用。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宋代科举制的哪些变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答案:
1.唐代科举制对社会风气和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了社会的读书风
气,形成了崇尚文化、追求学问的社会风尚;二是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科举考试的内容广泛,包括儒家经典、诗赋、策论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宋代科举制的两个变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一是实行了糊名、誊
录等制度,增强了考试的公正性,使得更多有才华的士子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