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责任”主题下杜甫的一首古诗。

杜甫的诗深刻反映唐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变化,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风格深沉、悲壮,而今天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多年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说过程:
1.走进诗人,解诗题。

2.初读感知,觅诗心。

3.细读品味,悟诗意。

4.诵读感悟,增诗韵。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学习一首诗,了解一位诗人,感受一种情怀,课终结而意无穷。

教学中,引领学生:
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感受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语言特点,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对诗歌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

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抓住诗眼“喜”,在诗人的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喜不自胜——归心似箭,逐渐感受诗人忽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体会伟大的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走近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沉浸课堂,在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时,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收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小在心中种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当编者把文章选入课文时,除了文本本身所传达的内容外,还有编者的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这首诗中有诗人“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的动作,也有“喜欲狂”的神态,感受诗人内心的“喜”。

通过多种对话,让课堂语文味十足,让学生灵性飞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