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
1. (2分) (2017高二下·石嘴山月考)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2. (4分) (2019高三上·惠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

目前,已有40所学校引入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成为首批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与其他教材________,该教材以“手脑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对人工智能原理的介绍,更加重视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的编者特别希望学生能发挥独特的想象力,________,设计一些在高中阶段有可能完成的项目,并动手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作品。

目前,人工智能人才面临着全球性短缺的状况,在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结合方面,各个国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教材的出版,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一次重大突破,这表明,()。

也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________,是一门新兴技术,中学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作用________,但他们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是不足的。

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为帮助教师解决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商汤科技将联合举办多期“人工智能教师研修班”——培养一批人工智能的种子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提升我国教师总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已有40所学校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引入该教材,成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B . 已有40所引入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的学校,成为首批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C . 全国已有40所学校引入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D . 40所学校已经引入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成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进入高中生的知识范畴的人工智能将由此走出“象牙塔”
B . 走出“象牙塔”的人工智能将由此进入高中生的知识范畴
C . 人工智能将由此进入高中生的知识范畴,走出“象牙塔”
D . 人工智能将由此走出“象牙塔”,进入高中生的知识范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迥然不同不拘一格方兴未艾举足轻重
B . 泾渭分明不拘一格如日中天举足轻重
C . 迥然不同别开一格方兴未艾举重若轻
D . 泾渭分明别开一格如日中天举重若轻
3. (2分) (2017高一下·泰安期中)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怀古词,选自《稼轩长短句》。

B . 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后世称之为“杜紫微”“杜樊川”,与同时代的诗人李贺被后世成为“小李杜”。

C . 《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他的书法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坦腹东床”的故事与他有关。

D . 生、旦、净、末、丑、外都是戏剧作品中的角色名,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耍孩儿等都是元曲中的曲牌名。

4. (2分)加线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 . 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 .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 . 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5. (6分)(2017·珠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

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

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若谷,宽容包纳。

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

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佳话。

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

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
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

如一方面,提倡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

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

做到了“仁”与“礼”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

又如在文化上,既推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

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

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

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

同时,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

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 . 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C . 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
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 . 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2)
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6.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武侠之父”相继离开,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
宋金波
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Stan Lee)辞世。

因为与金庸老爷子的私人丧礼几乎是在同一天发生,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斯坦·李联合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而金庸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创造了无数武侠人物形象。

“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相继离世,巧合得不同寻常。

巧合也因为漫威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和金庸作品中的侠客,有着共通之处。

“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

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

所以也不难理解,一些漫威电影到中国,翻译都是直接取“侠”这个定义,如蝙蝠侠、钢铁侠……而且,与梁羽生主要从中国传统“侠”形象中汲取营养不同,金庸学贯中西,他的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

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

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

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

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

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

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

但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

比如说,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通常都会面对能力与责任的矛盾,不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就不足以成为一个
成熟的英雄形象。

而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来说,除了极少数如郭靖,出于一种模糊的自省,有了自己的“超能力”价值的终极追问,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超能力”——或者高深武功的追求,是不言自明的。

再比如,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

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为了维护法律而行动。

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大部分武林人物不入世,经常不在意破坏既有法律。

这可能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观念上正义与法律是相分离的。

金庸先生曾说,东西方对侠的理解不同,同样是大孩子打小孩子,德国人看到不会管,而中国人会管。

他写武侠小说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中国需要侠义精神。

但这句话可能不应该做字面理解,或者说,他可能认为由于在传统社会缺少足够的法律正义,必须有犯禁的侠客出面解决。

漫威电影虽然在英雄超能力上比武侠世界更脑洞大开,超人可以撼动星球,而最大胆的侠客想象也无非可以用动车速度赶路,但除此之外,漫威宇宙是趋近现实的。

相反,武侠世界对现实更像是逃避。

也就不难理解,斯坦·李可以不断在漫威电影中客串,给出一个个彩蛋,而金庸老爷子绝不可能去扮演平一指或西山一窟鬼中的角色。

论艺术成就,两个世界也许很难有高下比较,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漫威宇宙无疑更开放、更面向未来。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在未来的某个空间静静等待。

(光明网·时评频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与金庸老爷子同时辞世巧合得不同寻常,让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B . 金庸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而斯坦·李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作者称他们为东西方“武侠之父”。

C . 金庸学贯中西,其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与主要从中国传统“侠”形象中汲取营养的梁羽生的作品大相径庭。

D . 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东西方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均有悠久历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离世的巧合说起,阐释了东西方武侠文化的异同,2、3段先讲共
同点,第4段转折过渡到讲差异。

B . 本文综合使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中国武侠作品、美国漫威宇宙中的一些表现。

C . 文章引用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说明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

D . 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而金庸笔下大部分武林人物都不入世,一般没有为维护法律而行动的意识。

B . 漫威超级英雄总是凭借超能力除暴安良,主持正义,斗争到底,中国人常翻译成“侠”,如蝙蝠侠、钢铁侠……说明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和侠客极为相似。

C . 金庸武侠里的主角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责任,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只知一味追求高深的武功,很难成长为像郭靖那样的以保卫大宋为己任的大侠。

D . 文章标题中“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和末段内容,说明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有待未来作家们去创造。

7. (12分) (2016高二上·晋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丁忧与守制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

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

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

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

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

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

丧中婚娶被认为是违背礼制的。

《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三,禁止饮宴。

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

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

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

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

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

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

”(《日知录•奔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

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是就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

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

(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

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B . 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 . 《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 . 《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不应该饮宴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

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 . 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

C . 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 . 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 . 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 . 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 . 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

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 (11分) (2019高二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

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① ,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②取甘草以与之。

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

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

召忽曰:“吾三人者於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

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

”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

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

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

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齐攻廪丘③。

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④。

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

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⑤。

却舍⑥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

”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

民以此三者怨上。

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

”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

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

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晋文公欲合⑦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

”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

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

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

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

此咎犯之谋也。

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鲍叔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管子死,竖刀、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

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知大礼。

知大礼,虽不知国可也。

(《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
【注释】①跲(jiá):绊倒。

②蛩(qióng)蛩距虚:传说中的兽名。

③廪丘:地名,④京:胜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⑤莎随贲服:该守时守,该退时退。

⑥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⑦合:聚合,指盟会。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其人事则不广广:荒废
B . 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傅:辅佐
C . 补周室之阙阙:空缺,欠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