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士虽然远离庙堂身在江湖,但却依旧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甚至是留名青史。

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大多都有关于隐士的记录,可见隐士文化影响力不俗。

历史中记载的庐山隐士数量众多,使得庐山隐士这一群体颇具研究意义。

庐山是一座千古名山,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学者曾游历庐山,在这里留下千古传唱的名片。

其中不乏陶渊明、陆修静、周敦颐这样的文学大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在庐山形成了一股隐士的热潮。

庐山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大量文人前来隐居?魏晋南北朝又有何特定历史条件,使得大批有志之士甘心去山中隐居?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何为隐士
并不是身居山林之中的人都可以称为隐士,想要成为隐士需要具备许多因素。

第一,隐士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第二,隐士是具备出世为官或是治境安民能力的人,但因种种现实原因,自愿放弃仕途来到山中隐居。

第三,隐士也可以是身兼公职的人,但因心中厌恶官场之黑暗,无心追逐功名利率,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条件不得已不隐
居。

由此,我们可知能被称上隐士的人并非等闲之辈。

因为隐士是一个能够对社会和历史都造成深刻影响的群体,所以,在历朝的史书中都会对当代的隐士立传。

首先,历史上有记载的隐士都是具备极高文化造诣的人,这类隐士凭借广为流传的作品为人们熟知,虽然身在山林,却能够名垂千古。

其次,隐士通常是因为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名利场的黑暗,才选择躲避于山中。

他们这种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广受人民喜爱,隐逸反而成了一种高尚情操的表达方式。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隐士出现,但魏晋南北朝却集中出现了大批的隐士,甚至形成了归隐热潮,这其中又有哪些因素?
魏晋南北朝庐山隐士潮的成因
魏晋南北朝是隐士文化蔚为壮观的年代,尤其以庐山隐士数量为最。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隐居于庐山的大家数量有十多人,该数量在各个朝代都可以名列前茅。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一、玄学盛行,崇尚风水
“玄”字的本意是幽深之意,最早出于《老子》的第一章。

玄学讨论的核心是事物的本源,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主要的思想流派。

两汉时期注重经学,隋唐重佛学,之后的宋明重视理学,作为在两汉和后世中间过渡的朝代,魏晋时期的玄学在思想学派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玄学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最重要影响,是个人意识的再次觉醒。

中国文人的个人意思第一次觉醒,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文人的思想从天命鬼神当中解放,开始有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魏晋时期,士人再次有了这种觉醒意识,开始追求个人的价格和人格。

所以,后世记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

这种思想解放首先体现在人们开始重视生命和自然。

魏晋时期的玄学,深受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精神寄托往往是上天或是天神,在魏晋思想解放时期,人们开始将精神寄托放在了自然上,也由此形成了爱好山水的审美形式,以回归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法则。

众多文人雅士,也以回归自然最为个人的追求,而不是在官场争名逐利。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放弃官场的文人雅士开始前往山水中寻找人生真谛。

介于当时的政治局面,大批北方文人南迁,庐山的所在地江州是南方重镇,自然也就吸引了一众名家前来成为隐士。

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地位提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理解为何庐山在魏晋时期吸引大批隐士到来,必须了解那个时期庐山附近的经济发展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大多建于南方,大大拉动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地位。

江南地区的第一次大发展是在东汉时期,在这一阶段,长江一带的人口数量快速上升,经济情况大幅提高。

一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设施工程也开始出现,更加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发展速度。

但这种发展,只是改变了原先江南地区的贫困面貌,并没有使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
发达地区。

三国时期,在东吴政权的治理下,江南地区开始变为真正的富裕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极具才能的文人武将,文化氛围逐步开始形成。

此后,由于远离游牧民族,江南地区的经济不受外界干扰,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到了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不仅经济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政治和文化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混乱,我国北方处于连年战乱,环境的不稳定使得经济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民生也因此出现问题。

反观南方地区,由于远离战乱,经济发展良好,使得许多政权选择在江南建立。

政治中心的南迁,使得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开始提高,大批文人和官员也因此来到江南地区。

经济稳固发展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使得庐山周边成为了文人墨客的理想居住地。

诸如陶渊明、慧远等文学大家的到来,也进一步提升了庐山在文化界的知名度,为庐山隐士潮打下了经济和文化基础。

三、士族门阔制度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阔制度在我国发展到了高峰,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这种人才选拔的制度,大大挤压了下层文人想要跻身高位报效国家的机会。

朝廷中的重要职位,常年被门阀内部人员所消化。

再者,为了保证士族门阀的权力唯一性。

士族与平民之间不允许通婚,大大降低了平民获取权力的可能性。

虽然平民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官场中谋得席位,但这些官职往往都位地权轻,很难真正施展才华。

士族对于平民阶层的官员也有排挤行为,此举加剧了平民出身官员的不得志现象。

也就导致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有才能的庶人选择隐居进行创作,而不再以投靠仕途作为人生目标。

四、动乱的社会形势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的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庐山的隐士文化形成与这段时期的政治局面、社会形势有相当密切的关联。

在魏晋时期,政权交替极其频繁,文人的仕途无法得到保证。

哪怕出世为官,也有极大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所效力政权被颠覆,新政权就会对前朝官员进行报复打压。

魏晋时期的历代统治者也多嗜血好杀,这一时期的文人命运极其悲惨,其中被杀害的文学大家就有嵇康、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范晔等等。

如此险恶的政治局面和动荡的社会形势,使得大批文人不得不躲居山林以求自保。

总结:
隐士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庐山的隐士文化盛行,与当时整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由于玄学的盛行,大批文人将大自然中的山水作为精神寄托,渴
望隐居到山林以寻找人生的真谛。

又由于庐山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诸多方面,在魏晋时期都达到了长足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文人来到庐山成为隐士。

在士族掌权、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庶人出身的文人很难在官场实现抱负,甚至难以在官场保全自己,所以隐士潮流也是当时文人迫于形势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

隐士文化不仅是历史长河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想要在商海或官场有一番作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

从古至今,迷失在权力和金钱中的人数不胜数,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如果不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很容易就会违背初心,甚至是得不偿失。

只有我们学习了隐士文化的内核,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精神追求,才能在各条道路上披荆斩棘。

只有我们学会了自律自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大圆满。

参考文献:
《庐山志》
《晋书》
《陶渊明集笼注》
《昭明文选译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