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2)
人教选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2课时)

人教选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2课时〕人教选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选文,理解孔子关于“学”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化地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考虑,及考虑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根本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孔子关于“学”的理念倾向,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本章节的字词,疏通了文段内容。
我们理解到,孔老夫子,是多么地重视学习,乐于学习。
首先,作为“万世师表”,他本人就是一个博学之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如此教导我们,不仅要好学、博学,而且要活学。
那么,孔老夫子,又重视学习什么呢?如今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这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先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二、理解孔子关于“学”的根本内涵。
1、大声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2、明确何为“好学”?师引:孔子好学,更爱好学之人。
孔子三千弟子,独一个弟子受孔子的倍加称赞。
更称好学之人,独此一个!那就是颜回!那么,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是好学之人呢?(结合文中的语段)明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颜回好学者,不迁怒,不贰过......今也那么亡,未闻好学者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也就是说,好学之人,就应该不受限于外界环境,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勤做事慎言语,并随时靠近有道德的人来弥补缺乏。
做到这些,才能像颜回一样,不随意迁怒于别人,做事不犯同样的错误,成为真正的好学之人。
(补充资料:“不迁怒,不贰过” 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
”“不迁怒”常人非常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先秦诸子散文,这些经典离我们很遥远,而且批量学习有时乏味。
我在教学的时候尝试“让学生动起来”,读说写结合学经典。
这里以《论语》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为例,展示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用古代的一副门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古代很多人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人家”。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又有着酷爱学习的传统。
儒家学派历来重视读书,强调读书与做人并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经写过《劝学》就劝勉人们学习。
我们看一下孔子主张怎么学习,都学些什么。
(二)初读入境(1)学生诵读选文,创造文言环境。
(2)同学结合注释扫清我脑子障碍、理解文本,有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争取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量。
(三)师范品读我品读第4则,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同学们更精彩的品读。
我先朗读,接着翻译。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
如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中给主人公,就因为没明辨是非而带来麻烦甚至送了命。
历史上的确有如此之“弊”,春秋时期,宋楚在弘大战,楚军正在渡河,宋有大将建议趁此消灭楚军。
宋襄公为了表示“仁”,等楚军渡河再战。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伤了腿而送命。
(四)分组品读同学们自由结合分组品读,要求读出思想,读出精神,对出对现实人生有指导意义、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展示品读要求:(五)成果展示同学们把品读的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积极展示自己,郇超、魏亚慧等人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六)总结深化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熏陶。
古云“好学近乎知”,智慧与美德的结合是最美丽的气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2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两课时)(福州八中李智明)课程特点与教学建议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关于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单元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即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
要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立身处世、应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第一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第二节《当仁,不让于师》,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关系。
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内容是孔子的生存智慧。
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内容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仁与学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话题。
解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1.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解来阐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仁与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仁与学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与学。
2.2 教学内容讲解仁与学的关系。
举例说明仁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解来阐述仁与学的关系。
实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仁与学。
第三章:好仁不好学的表现让学生了解好仁不好学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好仁不好学的情况。
3.2 教学内容列举好仁不好学的表现。
分析好仁不好学的危害。
3.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解来阐述好仁不好学的表现及危害。
自我反思法:学生自我反思是否存在好仁不好学的情况。
第四章:如何克服好仁不好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克服好仁不好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改进自己,更好地实践仁与学。
4.2 教学内容讲解克服好仁不好学的方法。
提供实际操作的建议。
4.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解来阐述克服好仁不好学的方法。
实际操作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建议进行实际操作。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仁与学。
回顾本章所学内容。
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仁与学。
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内涵。
6.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相关的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因为好仁不好学而陷入困境。
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其中的教训。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仁德与学问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出“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的主题。
解释仁德的重要性。
强调学问与智慧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仁德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仁德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老师讲解仁德与学问的关系,解释“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的含义。
第二章:仁德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德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讲解仁德的定义和内涵。
举例说明仁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讲解:老师通过讲解仁德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仁德的重要性。
举例:老师通过举例说明仁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仁德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章:学问与智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以及好学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学问与智慧的概念。
强调好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解:老师通过讲解学问与智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好学的重要性。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第四章:仁德与学问的结合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德与学问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仁德与学问结合起来。
4.2 教学内容:讲解仁德与学问的相互促进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仁德与学问结合起来。
4.3 教学方法:讲解:老师通过讲解仁德与学问的相互促进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仁德与学问结合起来。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德与学问结合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的含义。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和仁德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2 教学内容: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因为好仁不好学而陷入困境。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和仁德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老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困境和原因。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仁与学之间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这一主题。
解释“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仁的内涵。
分析“不好学”的弊端,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仁的概念和不好学的弊端。
利用例证法,提供相关的例子来阐述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仁的内涵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内涵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仁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讲解仁的内涵,包括仁的爱、仁的善良、仁的宽容等。
强调仁的价值,如仁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仁的内涵和价值。
利用例证法,提供相关的例子来阐述仁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仁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章:不好学的弊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不好学的弊端。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好学的弊端,如停滞不前、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社会变化等。
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不好学的弊端和学习的重要性。
利用例证法,提供相关的例子来阐述不好学的弊端。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和经验。
第四章:仁与学的平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与学的平衡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兼顾仁与学。
4.2 教学内容讲解仁与学的平衡重要性,如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提供相关的例子,展示如何在实践中兼顾仁与学。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仁与学的平衡重要性。
利用例证法,提供相关的例子来阐述如何在实践中兼顾仁与学。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仁与学的平衡理解的体会。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的理解。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篇1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 贤贤易色”观点。
《赏析1】:显然,孔子承认每个人从出生起,他们的智力是有差别的。当然, 这是客观事实。那么,我们将如何缩小,甚至是消除这种差别呢?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缩小或消除智力差异。
《原文2】 子曰:“我非文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 求知识的人。”
《原文3】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3】 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
《赏析2、3】:孔子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向弟子说明一个道理:渊博的知 识,高尚的品德,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努力 学习,才能够在知识品德等方面充实自我。这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原因。可见孔子 对“好学”的看重。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 生,那就是颜回。
一味的喜好“仁” 、“智” 、“信” 、“直” 、“勇” 、“刚”,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君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使其完美而不出 现偏差。也就是说,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去掉偏好它们的弊端,补充其不足。学可去 蔽,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原因。
原因有三:1.、智力差异; 2.、充实自我; 3、学可去蔽。
1、语段4:其实孔子在此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 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 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学习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 。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是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教案,以孔子的一句名言为切入点,探讨仁与学的关系,分析仁爱之心与勤奋好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仁与学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仁爱之心与勤奋好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术素养。
第二章:仁与学的内涵2.1 仁的内涵介绍仁的概念,解释仁爱、仁慈、仁心等含义,阐述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学的内涵解释学的概念,阐述学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分析勤奋好学、求知若渴、谦虚好问等品质。
第三章:仁与学的相互关系3.1 仁与学的互动探讨仁爱之心与勤奋好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仁爱之心对学术追求的影响,以及学术成就对仁爱之心的促进作用。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仁与学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仁与学的重要性。
第四章:好仁不好学的弊端4.1 好仁不好学的表现分析现实生活中好仁不好学的行为表现,如过分关注人际关系,忽视学术追求等。
4.2 好仁不好学的弊端阐述好仁不好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视野狭窄、停滞不前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好仁不好学的危害。
第五章:如何做到好仁好学5.1 培养仁爱之心介绍培养仁爱之心的方法,如关爱他人、宽容待人等,强调仁爱之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5.2 勤奋好学5.3 仁学结合分析如何将仁与学相结合,实现个人品质和学术成就的提升,引导学生追求仁学兼备的人生目标。
第六章:仁学的实践路径6.1 仁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学思想,如在与他人交往中展现关爱与尊重,以及在处理冲突时体现仁慈与宽容。
6.2 社会公益活动介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强调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仁学,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第七章:个人修养的提升7.1 道德修养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介绍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如自我反省、遵循社会公德等。
《好仁不好学_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深入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1、学习选文第4则、第9则。
2、依据自身的时代特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审视自我、重塑自我,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青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由甲骨文“人”的形意导入,从形意上看它像一个人在作揖行礼,显然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以此来定义我们人的身份可见修身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那么人是生来就知礼守礼的吗?显然不是,是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呢?(学习)听到这个词我们似乎感觉到压力山大,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还未读懂学习的内涵,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与我们这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进行一次心灵对话。
二、教学过程针对导学案复习案的内容进行考核,目的为夯实基础,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本节课按课文内容的重难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对第四则六言六蔽探究结果展示,一是对第九则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的理解。
1、第四则探究结果展示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出示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1)、组长抽签决定本组探究性学习内容。
(2)、收集材料,确定选材。
(3)、将探究结果形成文字。
出示探究结果展示流程:(1)每小组派代表发言组织本小组组员展示成果(2)组长依据本组探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展示评价:当每个小组成果展示完毕之后,相对应的小组要对该小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
评价标准:(1)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员的参与程度。
(2)组员发言的积极性(3)探究内容的优缺点(可从事例的选取与观点的结合程度角度考虑)(4)表达时语言的规范性,声音的清晰度,语速的掌控度。
自我审视:你的身上也有六言六蔽的行为吗?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从六言六蔽中认识自身立身处世方面的不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和故事背景2. 分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 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句话的内涵2. 分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教学难点:1. 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故事或者图片引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1. 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句话的含义和故事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2. 分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对他们的启示和警示。
三、讨论1. 分组讨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成果并展开交流。
2. 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四、拓展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或故事,深入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内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如何做一个“好仁”并且努力学习,避免成为“蔽也愚”。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对学生的启示和警示。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做一个“好仁”。
六、作业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启示和警示的作文,或者分享一个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七课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文言知识积累理解课文2.过程与方法:朗读—积累—讨论—展示3.情感态度价值观:“好学”的含义第一课时预习案绞()葸()笃()于亲慎()于言谨()而信陈亢()趋()而过庭出则弟()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②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3.根据课文注释,翻译下列论语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尤其此页;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④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毕业矿。
”探究案1.一词多义知生而知之者好知不好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海内存知己其真不知马也孰为汝多知乎好好仁不好学寝室有好女好雨知时节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青春作伴好还乡易贤贤易色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恭而无礼则劳古义今义今也则亡古义今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古义今义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古义今义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今义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②勇而无礼则乱③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贤贤易色⑤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①生而知之者,上也②学《诗》乎?训练案翻译下列语句①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③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④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第二课时预习案翻译下列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句话的背景和含义。
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及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用“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话,引发学生思考。
1.4.2 讲解:详细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及背景。
1.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1.4.4 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章: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仁与学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深入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探讨仁与学的关系,分析不好学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深入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仁与学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2.4.1 复习: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理解。
2.4.2 讲解:深入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仁与学的关系。
2.4.3 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好学的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2.4.4 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成果。
第三章:学习的重要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3.2 教学内容: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成长、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分析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以及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讨论,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用一些成功人士的名言,引发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思考。
3.4.2 讲解:讲解学习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成长、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人教选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2课时

人教选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论据。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的克服。
2.对文本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基本观点。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那么请问什么是“好仁不好学”呢?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3.讨论文本中的论据:列举实例,分析为什么好仁不好学会导致愚昧。
4.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好仁不好学会导致愚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a.好仁不好学的表现和危害。
b.如何避免好仁不好学的情况。
c.对文本观点的认同与批判。
四、案例分析1.出示案例:一个善良的人,因为缺乏学习,导致在处理问题时出现失误。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六、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感悟文章。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文本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好仁不好学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方法,体现了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文言文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方面加强训练。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分析文本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大家觉得这里的‘仁’指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做好事的意思呢?‘不好学’又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愚’又是指什么?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做好事,但是不学习,会出现什么问题?”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张同学,你刚刚说你认为好仁不好学并不会导致愚昧,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李同学,你对张同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好仁不好学一定会导致愚昧吗?我们来讨论一下。
高中语文选修6(先秦诸子选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2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课时建议】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为什么要学(第1、2、3章)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第4、5、6章)什么是好学(第7、8章)学什么(第4、5、11、10、章)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
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附文:①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②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明白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
2. 掌握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深层含义。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儒家思想中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分析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论述。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危害,以及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讲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分析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论述。
2. 第二节: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危害,以及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3. 第三节:讲解仁爱的内涵,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4. 第四节: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尊敬师长的意义。
5. 第五节: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仁爱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仁爱的内涵,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到仁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验。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重点:1. 理解仁爱的内涵。
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八、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爱的真正含义。
2. 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第一单元论语蚜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目标:通过了解《论语》之学的内容,理解儒家主要观念。
教学重点:概括《论语》之学的内容,明确儒家之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古今两个视角评价的《论语》之学。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第七课,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目的:熟悉文本。
初读:如果从题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中提炼一个字作为课文主题,你会选择哪一个字?预设:学。
即论语之学,儒家之学。
目的:明确文本主题。
研读:1.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我无法找到这十一则《论语》排列的依据,也就是说它们的排列顺序是随机的,所以我决定请同学们按照你的内容和理解给这十一则《论语》分组,每组至少两则,并按照每组的内容各写一个小标题。
预设:学习内容、态度、动机、境界;道德与学问;君子之学;知行合一等目的:理解文本内容。
2.对待古代文化有八字真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你认为那些语句有糟粕之嫌,值得商榷。
预设:(1)“生而知之者,上也”质疑:带有神异色彩,不现实。
(2)“贤贤易色”质疑:有歧视女性的嫌疑。
(3)“事君,能致其身”质疑:封建专制思想。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质疑:君子也要求饱,求安。
(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质疑:还有更高的境界,为国。
(6)“不学《诗》,无以言。
”质疑:今人不学诗,也同样言。
目的:从古今两个视角进行评价,在知古的基础上疑古。
3.在当下的中国,你认为那一句话最有继承的价值?(1)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预设:探讨学习的动机或境界,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预设:如何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修养对于性格塑造的作用。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预设:古今对比,认识提高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4)“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案 人教课标版

译文:孔子说:“有德者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答:这则选文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这可以说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听说了学习《诗》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答:《诗》就是《诗三百》,经过孔子等人的阐释和传授,先秦时候它就已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了。孔子非常看重《礼》,视之为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根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进,落脚点显然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闻:子亦有异闻乎?(名词,教导) 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偷: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 )
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
楚有善为偷者( 偷窃 )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好知不好学(“知”通“智”)
今也则亡(“亡”通“无” ) 出则弟(“弟”通“悌”)
答: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葸(ǐ ) 悌( ì ) 笃( ǔ) 贰(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孔子关于“学”的理念倾向,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情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本章节的字词,疏通了文段内容。
我们了解到,孔老夫子,是多么地重视学习,乐于学习。
首先,作为“万世师表”,他本人就是一个博学之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如此教导我们,不仅要好学、博学,而且要活学。
那么,孔老夫子,又重视学习什么呢?现在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这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先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二、理解孔子关于“学”的基本内涵。
1、大声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2、明确何为“好学”?师引:孔子好学,更爱好学之人。
孔子三千弟子,独一个弟子受孔子的倍加称赞。
更称好学之人,独此一个!那就是颜回!那么,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是好学之人呢?(结合文中的语段)明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颜回好学者,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也就是说,好学之人,就应该不受限于外界环境,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勤做事慎言语,并随时靠近有道德的人来弥补不足。
做到这些,才能像颜回一样,不随便迁怒于他人,做事不犯同样的错误,成为真正的好学之人。
(补充资料:“不迁怒,不贰过”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
”“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
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
“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
“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
②自改其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3、理解学习的基本内涵(学什么)师引:有了好学的精神,我们该学什么呢?孔圣人又是怎样教导我们的?请同学们根据文段,思考,孔圣人所说的学习,学的是什么?明确:(1)道德修养(修身)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分析:贤贤易色——尊重有才德的人而看轻女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而克制自己的私欲)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侍奉君上——不惜性命对待朋友——诚实信用小结:由此说明,学习,并不是读死书,讲学贵在实行。
(知行合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分析:此句提到的,年轻人首先要学会孝悌之义、谨慎诚实、爱众亲仁!而后还有力量,才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
(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小结: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学习,首先要学习做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之人。
这些修养,将体现在你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躬身实践,方为检验的标准!以修养养性为根本,而后有余力来学习礼乐规范和文化知识。
(2)学礼,以礼规范“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学六言,去六蔽)六言(即仁、知、信、直、勇、刚),也就是六种德行。
请选择其中你认为最有感触的一两种说明。
明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分辨是非,不滥用仁爱之心。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区分道义,不固守愚信。
……经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 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施行德行,适时适度,方为真君子!而它的衡量标准就是礼。
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换句话说,我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还要注重以礼来规范,这样,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
所以说,“修身”和“学礼”,两者是不可分的。
“修身”应有“礼”的规范,而“学礼”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修身”。
三、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师引:从学习中,我们总结出,孔子所侧重的学习,在于“修身”与“学礼”。
这个跟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区别。
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单纯的修身养性,学礼治国,显然不够合适。
于是,我们越来越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成就高科技生活。
那么,孔子的教学思想,是否已经不受用了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社会中,学习先进的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孰轻孰重?明确:结合实例:山西高考“高科技”作弊案内幕电话诈骗受害者状告银行消除管理漏洞成关键珠海出重拳打击银行卡犯罪洛杉矶警方设立高科技反恐中心苏州破网络犯罪大案黑客盗虚产50亿福建电力严厉打击高科技窃电行为我们忽视的,正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们所追崇的修身养性。
现今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美好的德行。
从小学,就忽视思想品德课,重点学习主科目,这正是高科技生活下的矛盾。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
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父母说:“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
”而老师又说:“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
问题是,知识长了,道德反而缺了。
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固然能够使我们成才,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让我们过上安逸的生活。
但是,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不管你拥有多少知识和财富,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你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总结: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恰恰就是怎样寻找我们遗失的道德修养。
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们今天读论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拥有崇高道德的孔圣人形象。
尽管不能达到孔圣人的品行境界,但是我们内心向往,并以之共勉,不也就无憾了吗!四、板书:道德修养现代启示好学之人修身养性以礼规范立身处事,立足社会文化知识教学反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关于“学”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及思考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孔子关于“学”的理念倾向,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学情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
既然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因此,孔子认为学习就应该广泛的了解,广闻博见。
孔子博学到什么程度呢?《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说是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
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
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
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
这些人,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
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
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
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
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
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
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
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
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这就是博学。
据《论语·子张》,【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
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
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
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
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
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
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