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的诗词《剪牡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剪牡丹•⾈中闻双琵琶》是宋朝词⼈张先的作品。

这⾸词受⽩居易《琵琶⾏》的影响,⽤铺叙的⼿法把春郊⽉夜、柳花烟渚,以及此背景上活动的⼈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张先的这⾸诗词,欢迎阅读!
《剪牡丹•⾈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素⾊溶漾都净。

柳径⽆⼈,堕絮飞⽆影。

汀洲⽇落⼈归,修⼱薄袂,撷⾹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盘⼤⼩乱珠迸。

酒上妆⾯,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曲,江空⽉静。

【赏析】
张先这⾸《剪牡丹•⾈中闻双琵琶》,单从题⽬上看就很容易让⼈联想起⽩乐天的《琵琶⾏》,尤其是下阕的“⽟盘⼤⼩乱珠迸”,更容易让⼈联想到《琵琶⾏》⾥的“⼤珠⼩珠落⽟盘”,两者形相似,神也近,不同之处是⽩居易对琵琶琴声本⾝的描写着墨更多,⼿法也更夸张飘渺,张先则是在景⾊描写上更胜⼀筹。

“柳径⽆⼈,堕絮飞⽆影”,是对黄昏时⽔岸环境的特写。

这⼆句,乍⼀看写得有些稀松平常,作者只是将眼前之景,直率写出,了了两句,淡墨⼀痕,并不能让⼈眼前为之⼀亮。

但这两句的妙处也正在这⾥,以平淡的句⼦化⼊意境,才见功⼒。

尤其是“堕絮”加了“⽆影”⼆字,最是⽣花之笔,整个画⾯⽴即就灵动起来。

你看那柳絮⾝⼦飘忽,动作轻盈,兼有形神之妙,⽽且随着微风吹拂,花絮到处翻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若隐若现,忽有忽⽆,⼀点影⼦也不留在地⾯,真有⼀种捉摸不定的妙趣。

这句词是张先的得意词句之⼀。

《古今诗话》载:“有客谓⼦野⽈:‘⼈皆谓公张三中,即⼼中事、眼中泪、意中⼈也。

’公⽈:‘何不⽬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云破⽉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堕絮飞⽆影:此余平⽣所得意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七引)。

可见此句亦为作者的得意之作。

扩展阅读:张先的简介
张先之⽗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

张先于天圣⼋年(1030年)中进⼠。

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四年以屯⽥员外郎知渝州。

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

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娱,并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登⼭临⽔,吟唱往还。

元丰元年卒,年⼋⼗九。

《宋史》⽆传,《宋史翼》卷⼆六载其事。

著有《张⼦野词》(⼀名安陆词),存词⼀百⼋⼗多⾸。

北宋词⼈张先,号⼦野,诗句精⼯⽽受⼈称赞。

《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野⽈:‘⼈皆谓公张三中,即⼼中事、眼中泪、意中⼈也。

’⼦野⽈:‘何不⽇之为张三影?’客不晓。

公⽈:‘云破⽉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堕絮飞⽆影’,此余⽣平所得意也。

"后来,⼈们就称呼他张三影。

扩展阅读:张先的⽂学创作
张先“能诗及乐府,⾄⽼不衰”(《⽯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多反映⼠⼤夫的诗酒⽣活和男⼥之情,对都市社会⽣活也有所反映。

语⾔⼯巧。

他以登⼭临⽔、创作诗词⾃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巧,情韵浓郁。

题材⼤多为男欢⼥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夫的闲适⽣活。

⼀些清新深婉的⼩词写得很有情韵。

《⼀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拟新颖⽽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的⼼理活动极为细腻⽽⼜⽣动,从⽽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欲弄花影》)。

贺裳在《皱⽔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理⽽妙」。

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影响巨⼤,他是使词由⼩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个不能忽视的功⾂。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巧之笔表现⼀种朦胧的美。

他以善于⽤“影”字。

宋祁很赞赏他〔天仙⼦〕中的“云破⽉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七引《遯斋闲览》)。

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野词云:“才不⼤⽽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此⼀家。

”(《词坛丛话》)陈廷焯⼜称:“张⼦野词,古今⼀⼤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未开。

后此则为秦、柳,为苏、⾟,为美成、⽩⽯,发扬蹈厉,⽓局⼀新,⽽古意渐失。

⼦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

规模虽隘,⽓格却近古。

⾃⼦野后⼀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

亦令我思⼦野不置。

”(《⽩⾬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