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必修1 政治史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必修1 政治史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练习题九十六
第1题【单选题】
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发生于北宋的是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献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C、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王曰:‘可’。

”这与《史记》中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明显不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史料记载矛盾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被探知,应兼存异说
B、《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
C、《赵正书》的记载与史实不符,表明其史料价值不大
D、《赵正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扩大行省权力
D、加强地方监察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年598年)分科考试,当时仅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由五品以上京官和刺史等荐举考生。

这说明在隋朝( )
A、门阀地主垄断官吏选拔
B、人才选拔方式较以往有创新
C、科举对官员有等级限制
D、分科考试消除了门阀特权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学者许有壬在评价元代的行政机构时说:“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材料说明( )
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互为表里
B、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元代在地方推行两级行政机构
D、行省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其主要措施是( )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②枢密使的设立③通判的设置④三司使的设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宋代启蒙读物开头就写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这种风气与唐末五代“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已经明显不同。

这一变化( )
A、导致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
B、使儒家伦理秩序得以重建
C、利于新型治国模式的构建
D、推动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了哪一制度的弊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

世家大族为了阻挡百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

据此可知,当时( )
A、考试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B、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
C、科举制度的雏形己经出现
D、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它人的。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治是在全体公民手中。

解决私人问题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其它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有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漕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明代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由于运河不通,北运漕粮多取海道。

永乐即位以后,迁都北京,罢海运,转河运,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为有潜地区。

明初,潜粮无定额,每年多寡不一。

成化八年,始定年漕运额为四百万石,这一数额为清初所沿袭。

一年一度的潜运往返时间较长,为了不耽误次年漕运,宪宗时,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

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

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总理漕政,下辖各类漕运官吏和漕司,领十二把总,由十二把总率卫所屯丁分运各有漕地区漕粮。

明代漕运,朝廷规定可以附载其他货物,业城镇的兴起。

沿途出售。

漕运中的这一现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并推动一些商业城镇的兴起。

——摘编自《漕运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等
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