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A.士族B.外戚C.皇族D.宦官
2.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3.魏晋时,史籍上多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称为“屠各”,而到西魏和北周后,“屠各”之名则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
这一变化表明()
A.对少数民族歧视现象消失B.各民族间的融合得到加强
C.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效D.内迁匈奴人被逐出了中原
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B.大运河的开通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5.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认同中原文化B.巩固政治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推动经济发展
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8.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
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 )
A.战而后和B.羁縻府州C.息事宁人D.和亲政策9.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
这表明()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方人民南迁进程加快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10.《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厚”·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政区的调整C.自然条件优越D.移民的迁入11.有学者研究指出,汉朝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
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A.汉朝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唐朝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12.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
由此可见,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维系贵族特权B.加强中央集权C.选拔忠实奴才D.完善监察制度
13.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上的职能15.“(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
据此可知,唐朝前期的“政事堂”()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16.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①基本以人丁计税①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
①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严格①地主和农民负担比较平均合理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17.“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这说明当时()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18.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
这一措施()
A.加重了农民负担B.消除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社会公平D.抑制了人口增长
19.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
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的发展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
20.“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
”“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
”由此可知,唐朝崛起主要得益于()
A.制度健全完备B.圣君明主众多C.政策开明务实D.民族交融推动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
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
——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
遂至于无可奈何。
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
……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
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摘编自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材料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材料四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和影响。
(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4)材料四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时期,中国的医药学获得长足发展,唐初,政府下令天下郡县将各地所产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并制定统一的收录删节标准,举全国之力历时两年完成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此书完成后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通用标准,并被列为唐中央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太医署的教科书。
日本、朝鲜也以此书为医药学教育教材。
唐太医署除设太医令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等科,医科之下又分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理疗科等临床治疗学科,教师根据不同水平分为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
太医署在学制和晋升考核方面有严格规定,课程设置和分科教学制度也比较严谨。
地方也多办有医学校,“掌州境巡疗”,”医药博士以百药救民疾病”。
另外,唐朝医者敢于当皇帝面揭穿长生不老的骗局,对因服食丹药中毒引发病症甚至死亡的现象予以批判。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医药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分析唐朝医药学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