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固定原理和方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二者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basictraininginternationaluseonlydistribute张力带法则basictraininginternationaluseonlydistribute融合期间载荷分布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椎体支撑近7580的脊柱压力载荷而后部结构支撑余下的2025放置植骨块或者器械构件后载荷会从椎体的后方向植骨块或内置物转移
的脊柱前路重建。
脊柱内固定组成
安置内固定的部位
s 枕骨:钉板、钩棒 s 颈椎侧块:螺钉 s 颈1、2关节突:螺钉 s 齿状突:螺钉 s 椎板:骨钩、椎板夹、钢丝、钛缆 s 棘突:钢丝、钛缆 s 椎弓根:螺钉 s 横突:骨钩 s 椎体:螺钉、椎体间融合器 s 骶骨:螺钉、棒 s 髂骨:螺钉、棒
类型
s 位置:前---椎体间植骨
后---椎板间、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
植骨的来源:自体骨:髂骨,肋骨,胫骨,腓骨
异体骨
脊柱融合术
s 内固定物的要求:
1,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2,恢复脊柱正常的解剖关系和稳定性 3,限制所有的自由度 4,简单安全,容易安装 5,有足够的强度,以去除外支架 6,与CT,MRI相兼容---钛合金
s 单纯螺钉(拉力螺钉) s 单纯钢丝(作为张力带) s 钩棒结合 s 钉棒结合 s 钢丝与棒结合 s 钢板与螺钉结合
枕颈
颈椎侧块,椎弓根
C1,2关节突、齿状突
椎板----颈椎
骨钩
s 椎弓根钩:
s 钩刃的切迹在中央,使其紧 抱于椎弓根的下缘。
s 钩刃向上,置于椎弓根的后 部,神经根的后方。
s 用在T2-T10
椎弓根钉
椎弓根螺钉
s 椎弓根螺钉的 植入位置:
s 横突的平分线与 小关节外缘垂线 的交点向外侧2 mm
All Right Reserved
骶骨螺钉的植入方法
s S1水平放置一 个螺钉:
s S1关节突向下向 外2mm处为植入 点,向内10度角
骶骨螺钉的植入方法
s S1水平放置两个螺钉:
* 固定的内置物将为主要的载荷支持部分,随后将会 有骨的重塑。
融合期间载荷分布的变化
s 随时间变化,植骨块与内布法则
椎间盘与腰椎后部完整的 腰椎的载荷分布。
s 关节突承受17%垂直压力 s 90%的垂直压力通过椎体
与椎间盘 s 所有综合力量大于100%
是因为多个方向的合力
脊柱内固定原理和方法
原则
* 对重新排列的脊柱给予载荷 * 在脊柱融合过程中,限制局部运动从而维持稳定 * 促进坚固的骨融合
脊柱融合术
s 原理:以病变椎体为中心,在病变的上一
个椎体和下一个椎体之间进行融合,使其 成为一个整体。
s 作用:不再运动
维持解剖 防止畸形发生
脊柱融合术
s 范围:
肿瘤---病变节段上一个正常椎体到下一个正常椎体。 畸形---包括整个畸形区域,再加上一个椎体及下一个 椎体
载荷分布法则
s 后路器械力的分布
载荷分布法则
* 对于应用后路脊柱内固定器械,应取张力带法则和 脊柱载荷分布概念。
* 当检查临床和生物力学结果时,可观察到背部起分 离作用的力阻碍了脊柱的正常生物力学;而背部发 生加压作用的内固定系统,却与张力带原则的正常 生物力学相接近。
* 脊柱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当其中一部分存在缺 陷时,仅依靠后路内固定器械则难以达到前柱的理 想载荷分布。因此,需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其他方法
内置物的基本构成
* 长构件结构:棒,钢板,线缆
* 固定椎体构件:椎弓根螺钉,椎板钩,椎板 下钢丝,前方椎体螺钉
* 连接结构:将二者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
张力带法则
融合期间载荷分布的变化
* 正常情况下,椎体支撑近75%~80%的脊柱压力载 荷,而后部结构支撑余下的20%~25%
* 放置植骨块或者器械构件后,载荷会从椎体的后方 向植骨块或内置物转移。
髂骶骨螺钉
s 导针的进针点
s 位于髂后上棘下 1cm,髂骨翼的 外侧面,向前内 到达S1的椎体。
髂骶骨螺钉
s 螺钉通过导针植入
s 螺钉不通过骶髂关 节,仍在其后方。
椎体----颈椎
椎体----胸腰椎
椎间融合器
s L5的关节突切除后,将短颈的骶骨螺钉置于S1关节 突下缘向上2mm处,向内10度倾斜与椎板平行;
s 长颈螺钉在其下外7mm处,向外与第一点成30度
骶骨螺钉的植入方法
s S1和S2水平放 置一个螺钉:
s S2的螺钉植入点 位于1,2骶孔边 缘连线的中点, 向外侧倾斜30度 与椎板平行并与 骶骨的后表面垂 直
的脊柱前路重建。
脊柱内固定组成
安置内固定的部位
s 枕骨:钉板、钩棒 s 颈椎侧块:螺钉 s 颈1、2关节突:螺钉 s 齿状突:螺钉 s 椎板:骨钩、椎板夹、钢丝、钛缆 s 棘突:钢丝、钛缆 s 椎弓根:螺钉 s 横突:骨钩 s 椎体:螺钉、椎体间融合器 s 骶骨:螺钉、棒 s 髂骨:螺钉、棒
类型
s 位置:前---椎体间植骨
后---椎板间、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
植骨的来源:自体骨:髂骨,肋骨,胫骨,腓骨
异体骨
脊柱融合术
s 内固定物的要求:
1,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2,恢复脊柱正常的解剖关系和稳定性 3,限制所有的自由度 4,简单安全,容易安装 5,有足够的强度,以去除外支架 6,与CT,MRI相兼容---钛合金
s 单纯螺钉(拉力螺钉) s 单纯钢丝(作为张力带) s 钩棒结合 s 钉棒结合 s 钢丝与棒结合 s 钢板与螺钉结合
枕颈
颈椎侧块,椎弓根
C1,2关节突、齿状突
椎板----颈椎
骨钩
s 椎弓根钩:
s 钩刃的切迹在中央,使其紧 抱于椎弓根的下缘。
s 钩刃向上,置于椎弓根的后 部,神经根的后方。
s 用在T2-T10
椎弓根钉
椎弓根螺钉
s 椎弓根螺钉的 植入位置:
s 横突的平分线与 小关节外缘垂线 的交点向外侧2 mm
All Right Reserved
骶骨螺钉的植入方法
s S1水平放置一 个螺钉:
s S1关节突向下向 外2mm处为植入 点,向内10度角
骶骨螺钉的植入方法
s S1水平放置两个螺钉:
* 固定的内置物将为主要的载荷支持部分,随后将会 有骨的重塑。
融合期间载荷分布的变化
s 随时间变化,植骨块与内布法则
椎间盘与腰椎后部完整的 腰椎的载荷分布。
s 关节突承受17%垂直压力 s 90%的垂直压力通过椎体
与椎间盘 s 所有综合力量大于100%
是因为多个方向的合力
脊柱内固定原理和方法
原则
* 对重新排列的脊柱给予载荷 * 在脊柱融合过程中,限制局部运动从而维持稳定 * 促进坚固的骨融合
脊柱融合术
s 原理:以病变椎体为中心,在病变的上一
个椎体和下一个椎体之间进行融合,使其 成为一个整体。
s 作用:不再运动
维持解剖 防止畸形发生
脊柱融合术
s 范围:
肿瘤---病变节段上一个正常椎体到下一个正常椎体。 畸形---包括整个畸形区域,再加上一个椎体及下一个 椎体
载荷分布法则
s 后路器械力的分布
载荷分布法则
* 对于应用后路脊柱内固定器械,应取张力带法则和 脊柱载荷分布概念。
* 当检查临床和生物力学结果时,可观察到背部起分 离作用的力阻碍了脊柱的正常生物力学;而背部发 生加压作用的内固定系统,却与张力带原则的正常 生物力学相接近。
* 脊柱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当其中一部分存在缺 陷时,仅依靠后路内固定器械则难以达到前柱的理 想载荷分布。因此,需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其他方法
内置物的基本构成
* 长构件结构:棒,钢板,线缆
* 固定椎体构件:椎弓根螺钉,椎板钩,椎板 下钢丝,前方椎体螺钉
* 连接结构:将二者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
张力带法则
融合期间载荷分布的变化
* 正常情况下,椎体支撑近75%~80%的脊柱压力载 荷,而后部结构支撑余下的20%~25%
* 放置植骨块或者器械构件后,载荷会从椎体的后方 向植骨块或内置物转移。
髂骶骨螺钉
s 导针的进针点
s 位于髂后上棘下 1cm,髂骨翼的 外侧面,向前内 到达S1的椎体。
髂骶骨螺钉
s 螺钉通过导针植入
s 螺钉不通过骶髂关 节,仍在其后方。
椎体----颈椎
椎体----胸腰椎
椎间融合器
s L5的关节突切除后,将短颈的骶骨螺钉置于S1关节 突下缘向上2mm处,向内10度倾斜与椎板平行;
s 长颈螺钉在其下外7mm处,向外与第一点成30度
骶骨螺钉的植入方法
s S1和S2水平放 置一个螺钉:
s S2的螺钉植入点 位于1,2骶孔边 缘连线的中点, 向外侧倾斜30度 与椎板平行并与 骶骨的后表面垂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