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期内蓦地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随着医学
技术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大量介入性诊疗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与更新,放疗、化疗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医院感染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复杂。
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也给国家、医院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一、发现与报告
1.医院对短期内同类感染的骤增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者病房历年医院感染普通发病水平,则证实为暴发。
当浮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 24h 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2.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时,应于 24h 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后,应于 24h 内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进行报告;接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h 内,农村应在 12h 内落实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 24~ 48h 内落实消毒措施。
4.接到疫情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以组织力量有效地控制疫情的蔓延,并应即将赶赴现场,与医院建立的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组织一起进行医
院感染暴发或者流行调查,并做好医院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
调查结果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与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核实诊断
1.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 48h 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
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浮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 (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 ),或者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
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惟独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者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 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
形虫病、水痘病毒等。
3.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检查方法,
包括某线、 B 超、内镜、 CT 及活体组织检查、病原学诊断,从而判断医院感染暴发的病因。
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
医务人员陪护人员进行病原学检查。
(2)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
学调查。
(3)证实医院感染暴发:对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和统计分析,进一步证
明是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暴发疫点(区)处理
(1)隔离感染者或者保护易感染者:当感染的病原体毒力大,传染性
强时,应将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原体扩散,但大多数情况下医
院感染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因此,保护易感人群非常重要。
必要时还
要暂停接收新患者。
常见的隔离措施有:
①严格隔离主要用于防止高度传染性或者毒力的病原体经由空气与接触等途径的传播。
②接触隔离主要用于防止具有高度传染性或者在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的感染(或者带菌),但不需要严格隔离的。
③呼吸隔离用于防止那些飞沫传播(短距离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④抗酸菌隔离也称结核隔离或者 AFB 隔离。
⑤肠道隔离用于防止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感染。
⑥引流物一分泌物隔离用于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脓汁或者感染部门
引流
物而传播的感染。
⑦血液一体液隔离用于防止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者体液的传播。
(2)分级护理:将护理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与护理非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分开。
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别安置,避免交叉感染。
(3)加强洗手和无菌操作技术: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应反复催促医务人员做到这一点。
(4)加强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根据调查结果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2.疫点(区)的消毒处理
(1)消毒范围的确定:应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
消毒持续时间应以病原体监测篓量为依据。
消毒方法的选择应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
尽量避免破坏消霉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污染。
(2)疫点(区)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指疫点内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进行的消毒,主要是消毒患者分泌物或者排泄物、生活用具、双手、衣被、病房、生活污水以及做好患者陪伴和护理人员的卫生防护和消毒。
终末消毒指医院感染患者隔离、出院、转院或者死亡后,对病房和周围环境进行的消毒。
操作如下:
①准备工作:消毒人员在疫点(区)消毒前,首先检查所需消毒用具、
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②个人防护:脱掉外衣,放在自己带来的布袋中,更换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和西护眼镜。
③消毒范围:子细了解病员居住的病房、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吐
泻物、污染物倾倒或者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从而确定消毒范围。
(4)进入疫点 (区)通道:用 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一条通道,
喷药量为 60~300mi/mz。
⑤地面、墙壁、门窗:用 0.5%过氧乙酸溶液或者 1-2mg/L 有效氯
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泥土墙吸液量为 150~300ml/m。
,石灰墙为
50~lOOml/mz,木板墙为 10~50mI/mz。
对 E{术各种墙壁喷洒的消毒剂
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 1 次,喷药量为 50~
300mI/m。
,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 1 次。
以上各种方
式的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 30min。
⑥空气:房屋经密封后,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立方米用 l 某~~乙
酸溶液 7m1(1g/m。
),对细菌芽胞的污染用 20ml(3g/m。
),放置磁器或
者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
熏蒸 2h,即可开门窗通风。
或者以 2%过氧乙
酸溶液 (8m1/m。
)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 1h。
⑧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对稀薄的排泄物,每 1000ml 可加
漂白粉 50g(含有效氯 25%),或者二氯尿酸钠 20g(含有效氯 60%),次氯酸钙 15g(含有效氯 80%),或者含 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 2000ml,搅匀放置 2h。
对无粪的尿液,每 1000ml 加入干漂白粉 5g 或者二氯异氰尿酸钠 2g,或者次氯酸钙 1.5g,或者含 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 50rrtl 混匀放置 2h。
对成形粪便不宜使用含氯消毒剂干粉消毒,可用 20%漂白粉乳液(含有效
氯 5%),或者 8%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 4.8%)、6%次氯酸钠
溶液(含有效氯 4.8%),或者含 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 2 份加入 1
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 2h。
对分泌物如痰、脓、唾液等,可加入等量 1%过氧乙酸,或者含 10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消毒,作用时
间为30~ 60min。
⑨餐(饮)具:首选 1%碳钠溶液(碱水)煮沸消毒 30min,或者流通蒸
气 60min。
也可用 0.5%过氧乙酸溶液,或者含有效氯 5000ml/L 次氯
酸钠溶液浸泡 30min。
再用清水洗净。
⑩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 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 10min。
患者的剩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 30min,或者用 20%漂白粉乳剂,或者用含 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 2h 后处理。
也可焚烧处理。
⑾盛排泄物或者呕吐物的容器:可用 3%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 7.5g /L)、含 0.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 1%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
氯 6g/L)、0.5%~19/6 次氯酸钙溶液(含有效氯 4~8g/L)或者 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 30min。
浸泡时要温过容器,以使容器内外都达到消
毒的目的。
⑿病房的物品、桌椅、玩具:可用 0.5%过氧乙酸溶液, 3%漂白粉
澄清液(含有效氯 7.5g/L),1%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 6g/L)喷洒和擦洗。
布制玩具尽量作焚烧处理。
⒀纸张、书报:可采用过氯乙酸或者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无应用价值的纸张、书报作焚烧处理。
⒁手与皮肤:可用 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者擦拭,也可用 0.5%
碘仿溶液(含有效碘 5g/L)涂擦,作用时间 1~3min。
⒂患者遗体:用 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肛门、阴道要浸过 0.5%过氧乙酸的棉球阻塞,然后尽快火化。
对因
甲类传染病与炭疽病死的遗体,不举行遗体告别等群众聚会,严格保护火化现场。
⒃动物尸体:焚烧。
⒄运输工具:可用 O.5%过氧乙酸溶液或者 2%二氯⒃氰尿酸钠溶液喷洒,作用 15~30min,也可用过氧乙酸溶液熏蒸消毒,作用时期间 2h。
⒅厕所: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含有效氯 1.2g/L),作用时间
30min 以上。
⒆垃圾:尽可能焚烧,或者喷洒含有效氯 2.5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 30min 以上,消毒后深埋。
⒇污水: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按有效氯 80~100mg/L 的量将
消毒剂投放入污水中,搅拌均匀,作用时间 1.5~2h。
检查余氯浓度在
4~6mg/L 时,即可排放。
(21)医务和陪伴人员: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卫生处理。
(22)消毒人员:在消毒工作结束后,先将消毒人员的衣服、胶靴喷洒消毒后再脱下。
将污染
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
将所用消毒工具表面以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3)采样和填写记录: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填写消毒工作记录。
(3)消毒装备
①工具:背负式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担架式机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配药桶、量杯、工具箱、消毒车。
②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手套、长筒胶靴、毛巾、污物袋、手电筒、皮卷尺、雨衣、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肥皂。
③消毒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仿等。
(4)消毒剂
①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消毒剂[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钠]等。
②中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多数病毒、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的消毒剂,如含碘、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③低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消毒剂,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等双胍类消毒剂等。
(5)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
①标准:消毒后物体表面、空气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中,不得检出相应的致病菌。
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 90%。
有关指征菌残留菌量,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
②采样:消毒先后分别对物体表面、空气、排泄物、呕吐物、水等采样,然后按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分离与鉴定。
检验结果报告,检验人员与消毒人员填写消毒效果检验记录卡。
四、流行因素调查
1.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1)人群分布:与年龄有关,普通婴幼儿、老年人反抗力低,感染率高,某些感染与性别有关,基础病不同医院感染发病率也不同,危(wei)险因素与医院感染发病率有关。
(2)地区分布:医院的科室和专业不同,分布也不同。
(3)传播过程
①传染源:已感染的患者,带菌者和自身感染、动物感染源等。
②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医源性传播物媒介传播。
③易感人群: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接受介入性操作的患者、住院时间长者、手术时间长者。
④医院感染类型:交叉感染、自身感染、母婴传播。
2.医院感染暴发的特点
(1)病例数: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期内蓦地发生许多
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在短期内相继浮现 2 例罕见感染也认为有暴发可能。
(2)病史:暴发使病例数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剧增,也可以在几周、几个月内逐渐增加,也可以同样方式终止。
(3)暴发范围:是某医院或者某一科室。
(4)感染特点: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感染,也可以是单一病因引起的一类感染,也可以是同种同型病原体引起的同类感染。
(5)病原体:暴发可以同菌株,也可以有不同病原体所致。
(6)传染源:病原体常为致病菌,因此传染源很难确定。
(7)可预防性:感染可分为可预防性、不可预防性两大类,大多数属于可预防性感染。
(8)医院感染暴发的类型:感染症状暴发、疾病暴发、病原体暴发、质粒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