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初二生物期末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市初二生物期末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
一、实验探究综合题
1.图为蝗虫的外部形态示意图。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类,蝗虫属于_______________动物。
(2)蝗虫身体的三个部分中,[_____] (填序号)是蝗虫的运动中心;
(3)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是身体表面有一层坚韧的___________,虽然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但能保护体内柔软器官并防止体内____________蒸发(或散失)的作用;(4)蝗虫的体表有与呼吸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2.每年11月,大量的黑颈鹤从遥远的四川若尔盖飞到贵州威宁草海过冬。
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请根据下列资料分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鸟的体形呈______型,体表覆羽,这样的体形利于飞行的原理是______。
(2)鸟两翼扇动很快、飞行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______发达,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从骨骼看:有的骨很薄、轻、坚固,有的骨内部______,可以减轻体重。
(4)鸟的呼吸方式很特别,简述鸟适于飞行的呼吸方式的特点______。
(5)我们观察到家鸽或麻雀总在不停地找食吃,食量很大,但不会增加体重、影响飞行的理由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如图是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______。
(2)蚯蚓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3)不是鱼,原因是其具有软体动物的______特征。
(4)下列是对图中所示的一部分动物的分类概念图,请完成概念图中A~E的相关内容,使其符合概念图的划分意图。
A~E依次为: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5)请用图中各种动物的代表数字完成概念图中F~J的内容,使其符合概念图的分类标准:
F~J依次为:F______、G______、H______、I______、J______。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4.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猫头鹰昼伏夜出,大雁秋去春来,植物春华秋实……你可曾想过,他们是如何感知自然并顺时而为的?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阐述。
由于地
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
如人的体温周期波动、果蝇的羽化(从到成虫)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鸟类的迁徙表现为年节律。
生物体内调拉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
从简单的细菌到植物、动物都有生物钟。
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
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
后来,科学家通过对果绳羽化节律的研究,分离得到第一个生物钟基因——per基因,这项成果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于人体来说,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
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
可见,生物钟如钟表一般,可以精确地调控行为、激素水平、睡眼、体温等生理机能。
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了解和顺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钟,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1)通过对含羞草叶片开合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羞草叶片开合_______(选填“有”或“无”)内在生物节律。
果蝇羽化节律的研究表明,生物节律是由______(选填“基因”或“环境”)控制的。
(2)据图可知,18:00-19:00是人体的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最高的时间。
(3)根据文中信息分析,下列属于年节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
a.人体体温变化
b.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c.北极黄鼠冬眠
d.猫头鹰昼伏夜出
(4)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______(选填:“垂体”或者“胃”)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5)健康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合对生物钟的理解,请你写出一条健康生活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A和图B分别是伸肘和屈肘动作产生的模式图,请认真看图并回答问题。
(1)③是肱二头肌,它是由①__________和绕过肘关节的②_____________组成的。
(2)当我们处于图A状态时,③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状态,④肱三头肌处于
________状态。
(3)当我们处于图B状态时,③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状态,④肱三头肌处于
________状态。
(4)骨骼肌能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动作,是由_________系统调节的,同时,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互相配合,为人体的运动提供____________。
(5)图中③和④的肌腱绕过肘关节,固定在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骨上,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___________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6.读图理解
如图是与运动有关的形态结构图,请分析回答:([ ]填序号,横线填文字)
(1)动物的运动有许多不同形式。
如①鱼类可依靠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②昆虫多依靠翅飞行,有的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③鸟类的前肢进化成了[ ] ___________________,可自由飞行,后肢适于行走、奔跑或攀援等。
(2)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
如:(①多具有发达的肌肉,能为运动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②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外骨骼、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支和节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 ] 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的运动器官与生存环境形成了很好地适应,如大多数鱼类的[ ]
___________________,鸟类的翼等都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划水游泳或扇动空气飞行。
三、实验探究综合题
7.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时刻不停的。
下图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分解者把他们分解为④______和
⑤______等。
(2)在光照下,④和⑤又可被植物利用,植物进行______作用制造的______又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______。
8.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_______,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者。
(2)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它们不仅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______,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生物圈的__________循环。
(3)图中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者,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____、_____、_____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9.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图,回答问题。
(1)在光照下,植物利用大气中的_____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_____,这些被其自身利用也被动物所利用。
大多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植物中摄取①,这些物质有的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动物体内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②_____等气体等物质;
(2)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把产生的物质②释放到大气中去。
同时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也能产生气体②_____,以及③_____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利用。
(3)从图中可看出,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可以促进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综合题
10.天津独流老醋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醋。
其酿造工艺独特,将黍米和高粱等蒸煮、冷却后,添加优质大曲,经糖化、酒化、醋化、陈酿、淋醋等四十多道工序历时3年酿造而成。
(1)独流老醋的制作选用特制的独流大曲(以小麦、大麦、豌豆自然发酵制成),含有曲霉、酵母菌、醋酸菌和酸菌等至少13种微生物。
从生物类群的角度看,曲霉和酵母菌属于______(选填“细菌”或“真菌”)。
(2)在糖化阶段,黍米和高梁等经蒸煮、冷却后添加独流大曲,蒸煮和冷却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独流大曲中的曲霉等微生物可以分泌_______酶等酶类,将黍米、高粱等原料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3)在酒化阶段,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微生物是_______。
在酒化过程中,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因为该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_________。
(4)在醋化阶段,采用独特的分层发酵工艺,发酵30天,工艺如下。
按照图中所示进行翻动,可以保证醋酸菌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同时,发酵缸的________(选填“上”或“下”)层有利于酸菌的生命活动,积累酸。
独流老醋独特的风味主要是由醋酸和酸的含量及比例决定的。
(5)独流老醋的制作于春分时节开始,采用多菌种混合发酵工艺,通过控制_______、
_______等环境条件,使各种微生物菌群依次不断消长演替,赋予其独特风味。
11.工业和生活污水是我市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污水处理是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如图所示我市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引入曝气池中,利用“活性淤泥”净化污水的方法。
试分析回答问题:
(1)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可引发________等微生物的迅速繁殖;通过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无机物,从而使水得以净化。
(2)污水引入曝气池后,需要向曝气池中持续不断地通入空气,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为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B相比较,主要区别是A体内有______。
(2)B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的特点是:体表有坚韧的______,足和触角分节。
(3)C与D相比较,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D没有______。
(4)属于原核生物的是图______。
有些这类生物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5)同学们喜欢吃的腐是利用毛霉的发酵作用制成的,毛霉与C的生殖方式相同,都是______生殖。
(6)F能净化污水,据统计,每个F个体一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F吞食细菌的结构是[5]_____。
(7)烧伤病人容易被绿浓杆菌感染引起伤口化脓,绿脓杆菌噬菌体能有效控制其感染,请问上图中与绿脓杆菌噬菌体结构最相似的生物是______(填字母),它们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结构。
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图______所代表生物的细胞中。
五、实验探究综合题
13.图甲是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示意图,图乙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给植物珙桐制作的名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甲中序号代表的生物名称:[①]_____、[④]_____和[⑥]_____。
(2)珙桐与图甲中_____(填序号)的相似程度最高。
(3)图甲中对动物进行分类主要依据_____方面的特征。
此外,动物的分类还可以比较形态结构,扬子鳄与朱鹮属于脊椎动物,因为体内都有_____。
(4)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_____。
生物分类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_____(填“疏远”或“密切”);生物分类等级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_____(填“多”或“少”)。
(5)珙桐的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该学名的第一部分Davidia是珙桐的_____名(填一个分类等级名称)。
14.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下中的哪类植物。
①_____属于A类植物、②_____属于B类植物、③____属于C类植物、④____属于D类植物、⑤_____属于E类植物、⑥_____属于F类植物。
(2)A、B、C、D、E、F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3)______一定是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请将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_____。
(5)通过上面的表解分类,你认为植物分类考虑了植物的哪些特征?_____(答出3点即可)。
15.静谧的林边空地,一洼清清的池塘。
大自然和谐的一角,生活着多少生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谁能离得开谁!多么美丽的图画!
请据图回答:(图中①鹿②山雀③龟④青鱼⑤蜻蜓⑥蘑菇⑦青蛙⑧植物⑨啄木鸟)(1)除蘑菇外可将图中的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_____________。
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有_____________(填出2种)。
(2)③的体表有_____________,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
⑦的幼体和成体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它的一生中要用到__________种呼吸器官。
(3)⑥生活在阴湿的地方,通过_____________A繁殖后代。
(4)②和⑨都属___________,但生活方式不同,身体结构特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填2种),分解者是___________,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6)生物分类是依据某一标准将生物分门别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对于生物分类,下面图与表格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1234
一、实验探究综合题
1.(1)无脊椎
(2)⑪
(3)外骨骼水分
(4)气门
【分析】
蝗虫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图中①复眼,②单眼,③触角,④口器,⑤前足,⑥中足,⑦后足,⑧气门,⑨翅,⑩腹
解析:(1)无脊椎
(2)⑪
(3)外骨骼水分
(4)气门
【分析】
蝗虫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图中①复眼,②单眼,③触角,④口器,⑤前足,⑥中足,⑦后足,⑧气门,⑨翅,⑩腹部,⑪胸部,⑫头部,据此解答。
(1)
蝗虫的体内无脊柱,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触角和足也分节,所以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
(2)
由图中可以看出,蝗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①头部、②胸部、③腹部,其中头部有触角、胸部有足和翅、腹部有气门,因此蝗虫的⑪胸部是运动中心。
(3)
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4)
在蝗虫胸腹部的左右两侧有一些小孔是气门,为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与呼吸有关。
2.(1)流线可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2)胸肌
(3)中空
(4)鸟用肺呼吸,它还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合理叙述给分)
(5)消化能力强/直肠短/无膀胱/尿液随粪
解析:(1)流线可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2)胸肌
(3)中空
(4)鸟用肺呼吸,它还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合理叙述给分)
(5)消化能力强/直肠短/无膀胱/尿液随粪便随时排出(合理叙述给分)
【分析】
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
鸟类的身体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肺呼吸,所以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设计的。
(1)
图中鸟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羽,这样的体形利于飞行的原理是可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适于飞行。
(2)
鸟类附着在胸骨上的是全身最发达的胸肌,这对于鸟类飞行的意义是能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
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做龙骨突。
(4)
鸟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有气囊辅助呼吸。
鸟有气囊,在飞行过程中吸气和呼吸时气体都经过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满足了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因此,鸟适于飞行的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用肺呼吸,它还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
(5)
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也很强,这是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鸟类的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只有获得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释放出能量,才能满足飞行的需要。
所以家鸽或麻雀总在不停地找食吃,食量很大,但不会增加体重、影响飞行的理由是:消化能力强,直肠短,无膀胱,尿液随粪便随时排出。
3.(1)体内无脊柱
(2)湿润的体壁
(3)主要
(4)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角质层环节外骨骼
(5)⑥ ⑧ ⑨ ④ ①③
解析:(1)体内无脊柱
(2)湿润的体壁
(3)主要
(4)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角质层环节外骨骼
(5)⑥ ⑧ ⑨ ④①③④⑤⑦⑩
【分析】
图中:①蚂蚁是节肢动物、②是软体动物、③蜻蜓是节肢动物、④蚯蚓是环节动物、⑤蜘蛛是节肢动物、⑥水螅是腔肠动物、⑦苍蝇是节肢动物、⑧涡虫是扁形动物、⑨蛔虫是线形动物、⑩蜜蜂是节肢动物。
(1)
图中所有的动物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
蚯蚓呼吸时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3)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
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分泌骨质形成贝壳,也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
身体柔软,具有贝壳、外套膜等特征,因此具备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软体动物。
(4)
A处考查身体的对称方式,应填辐射对称,对应两侧对称。
B处查考扁形动物的特征:背腹扁平,B有口无肛门。
C处是线形动物的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C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D处,身体分节,由许多相似体节组成,应填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体表有E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
(5)
F是腔肠动物:⑥水螅是腔肠动物;
G是扁形动物:⑧涡虫是扁形动物;
H是线形动物:⑨蛔虫是线形动物;
I是环节动物:④蚯蚓是环节动物;
J是节肢动物:①蚂蚁是节肢动物、③蜻蜓是节肢动物、⑤蜘蛛是节肢动物、⑦苍蝇是节肢动物、⑩蜜蜂是节肢动物。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4.有基因血压体温 C 垂体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解析】
【分析】
随地球、日、月的周期变化形成的有周期、节律的行为,叫作节律行为。
【详解】
解析:有基因血压体温 C 垂体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解析】
【分析】
随地球、日、月的周期变化形成的有周期、节律的行为,叫作节律行为。
【详解】
(1)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
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
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
说明含羞草的开合有节律。
科学家通过对果绳羽化节律的研究,分离得到第一个生物钟基因--per基因,说明生物的节律手基因控制。
(2)据图可见:在18:00-19:00是人体的血压和体温最高的时间。
(3)人的体温周期波动、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猫头鹰昼伏夜出均表现为昼夜节律,北极黄鼠冬眠表现为年节律。
(4)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
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
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5)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所以建议大家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节律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5.肌腹肌腱舒张收缩收缩舒张神经能量不同关节
【分析】
由图可知:A图表示伸肘动作,B图表示屈肘动作。
[①]肌腹,[②]
解析:肌腹肌腱舒张收缩收缩舒张神经能量不同关节
【分析】
由图可知:A图表示伸肘动作,B图表示屈肘动作。
[①]肌腹,[②]肌腱,[③]肱二头肌,[④]肱三头肌。
【详解】
(1)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①肌腹(红色)和两端较细的②肌腱(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
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2)(3)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由图可知:B图表示屈肘动作,A图表示伸肘动作。
所以当我们处于图A状态时,③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④肱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
当我们处于图B状态时,③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④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
完成图甲所示动作需要A和B的协调配合,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哺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5)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
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两端较细呈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点睛】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6.(1)游泳跳跃 5 翼
(2)动力骨骼 8 关节
(3)3 鳍
【分析】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说都与其结构特点相适应,运
解析:(1)游泳跳跃 5 翼
(2)动力骨骼 8 关节
(3)3 鳍
【分析】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说都与其结构特点相适应,运动方式有游泳、飞行、行走等。
动物的运动一般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利于捕捉食物、躲避敌害等。
图中1口,2鳃,3鳍,4足,5翼,6胸肌,7肱二头肌,8关节。
(1)
动物的运动方式包括:奔跑、爬行、蠕动、游泳、跳跃、飞翔等。
①鱼类可依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和[3]鳍的协调作用游泳;②昆虫多依靠翅飞行,有的还能依靠足跳跃、爬行;
③鸟类的前肢进化成了5翼,可自由飞行,后肢适于行走、奔跑或攀援等。
(2)
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
如:①多具有发达的肌肉,能为运动提供动力;
②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外骨骼,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骨骼;③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支和节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8关节,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3)
动物的运动器官与生存环境形成了很好的适应。
如大多数鱼类的3鳍、鸟类的翼、昆虫的翅等都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划水游泳或扇动空气飞行。
三、实验探究综合题
7.(1)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2)光合有机物
(3)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
解析:(1)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2)光合有机物
(3)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
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因此,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分解者把他们分解为④二氧化碳和⑤水、无机盐等。
(2)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因此,在光照下,④和⑤又可被植物利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又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因此,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有机物生产消费者种子物质分解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析:有机物生产消费者种子物质分解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据此答题。
【详解】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图中的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动物还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依赖于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这部分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学生要理解掌握。